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长江口的天堑阻隔是制约苏中快速发展的“瓶颈”。尽快建立崇明至启东过江通道 ,可以加快沪苏公路交通现代化进程 ,强化上海对苏中、苏北的辐射带动作用 ,完善沿海公路系统 ,促进“建设海上苏东”战略的落实 ,有利于亚欧大陆桥新干线的建设 ,有利于提升上海国际运输中心的地位。崇启过江通道建设可采用多渠道、多元化投资的办法 ,尽快付之实施 ,促进苏中经济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2.
“润扬长江大桥”建成后,扬州市与镇江市即联为一体,在两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进而组建苏中区域经济集聚体———跨江中心大城市。扬镇中心城市的经济集中化程度高,实际上成为苏中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发挥扩散效应,同时将上海、苏南的辐射作用吸收过来,并传递至苏中、苏北,发挥传递效应。苏中经济发展要以扬镇中心城市为点,沿江、沿运河为轴,形成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联动发展的网络态势,进一步带动苏中、苏北经济的整体发展,为实现全省现代化服务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步伐较快,成就突出,然而,又存在着苏南、苏中与苏北间明显的地域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已经成为制约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对此,详尽分析了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差异的现状,同时对造成三大地区差距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着重运用灰色关联法剖解了苏北经济落后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加快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步伐较快,成就突出,然而,又存在着苏南、苏中与苏北间明显的地域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已经成为制约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对此,详尽分析了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差异的现状,同时对造成三大地区差距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着重运用灰色关联法剖解了苏北经济落后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加快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运用区域经济和运输经济的有关理论考察研究江阴长江公路大桥通车后作为大桥苏北桥头堡所在地泰州经济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泰州应充分利用自己区位优势,抓住机遇,强化优势产业,大力沟通上海、苏南,拉动苏北腹地经济上台阶,形成以泰州为中心的苏中地区沿江经济发展带。  相似文献   

6.
江苏沿海地区开发战略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将彻底改变“苏南强、苏北弱”的经济格局,实现江苏全面均衡发展。为了适应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江苏省自2003年开始实施沿江开发战略,使沿江地区成为各类资源聚集的主要区域,已形成我国低成本制造业的工业化走廊。而江苏沿海地区由于历史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社会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缓慢;但沿海地区具有滩涂资源丰富、土地储备量大、环境容量大等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7.
在对区域产业竞争力内涵界定的基础上,以因子分析为基本分析方法,构建一个区域第一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并以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为例,运用这一模型对该区域的第一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苏北地区在发展水平因子上得分最高,苏南地区最低;苏中地区在效益因子上得分最高,苏南地区最低;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苏北、苏中和苏南。  相似文献   

8.
截至1996年10月,江苏省107个县(市、区)基本上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性任务。然而,江苏还存在需要"希望工程"与"春蕾计划"救助的失学儿童,而且这些大都发生在苏北。1995年,农民人均收入苏南4047元,苏中2544元.苏北只有1720元,全省9个扶贫县,全在苏北,其中68个贫困乡农民人均收入只有800元。苏北,包括徐州、淮阴、盐城、连云港4市。面积5.2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52%。人口2984万,占全省人口的44%。基础教育如何发展,成为苏北经济、科技、教育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课题。一、苏北基础教育发展中的矛盾(一)苏北中小学…  相似文献   

9.
中国沿海与内陆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业已形成相当雄厚的加工工业基础,而内陆地区却一直向以煤炭、矿石为基础的资源开发型产业倾斜。内陆地区现已成为向沿海地区提供煤炭、矿石等能源和原材料的基地。但是,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开始出现这样一种倾向:比起内陆地区的资源,沿海地区更愿意从国外进口优质且廉价的资源。近年来,中国沿海地区从国外进口了大量的石油和石油制品,并且正在兴建或计划兴建大批以进口石油为基础的炼油厂、乙烯生产中心和发电站。中国沿海地区的资源…  相似文献   

10.
苏北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互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北部(以下简称苏北)经济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城市化作为工业化和现代化不可避免的伴生现象,也有了长足发展。但随着地区经济差异的逐步扩大,苏北城市化水平的低层次和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反过来,苏北城市化进程的迟滞,束缚和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使该区经济缺乏新的生长点。因此,加快苏北城市化进程,培植地区经济增长极,对于推动该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与苏南、苏中的差距,提高江苏省经济的整体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传统工艺美术IP资源开发是激活文旅产业的密钥,亦是推动非遗文化由资源变资产、遗产变财产的产业化发展重要途径。文旅融合背景下海派传统工艺美术IP资源开发可以从产业融合、交流融合、服务融合、空间融合四个维度进行:一是继续开发开放海派传统工艺美术IP资源,协同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二是用好用活“节、赛、会”资源,加快推进长三角“非遗+旅游”交流融合。三是积极推动数字新基建建设,构建海派非遗文旅融合生态服务体系。四是坚持功能提升,增加城乡区域文化辐射力,推动海派非遗文旅空间融合。  相似文献   

12.
以2014年长江经济带37个城市为研究样本,综合地理距离、经济水平、人口规模、碳排放量等因素构建长江经济带城市碳排放的空间关联网络,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对网络结构进行研究.主要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密度值不是很高,整个长江经济带能源流通效率较低;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位于网络的中心位置,沪、苏、浙、皖四个地区在网络中发挥着积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沪、苏、浙、皖各地区的城市之间存在着碳排放的溢出效应,长江经济带各子群的城市之间存在着能源资源流通现象,但流通范围较小.长江经济带城市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对于自身甚至全国碳减排机制的推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在整体上把握能源流通和碳排放的传导机制,统筹长江经济带城市群落实低碳减排规划.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灵活的经济政策,长江三角洲经济持续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目前,该地区己被公认为世界上经济最具活力、发展前景最被看好的地区之一.但是,进入新的世纪以后,长江三角洲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严峻挑战.如何克服面临的种种困难,继续保持己有的经济活力,是当前迫切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加强长江三角洲各省市的协作,尽快建立起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形成整体区域优势,借以实现长江三角洲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选取部分上海市代表性旅行社网站以及途牛旅行网的2500条上海居民在长三角区域内的旅游线路,利用社会网络理论和方法,构建区域旅游空间网络评价指标体系,对上海居民在长三角区域内的空间网络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圈层结构和距离衰减规律仍然是基础;出游时间不同,表现有差异;交通状况和资源品质对出游影响大,出游时间在3日左右表现最强.整体上,上海市居民长三角区内游在符合距离衰减规律的同时,受资源、交通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复杂网络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镇江地处长江南岸 ,是一座江南历史文化名城 ,但无论在物质生活、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特征上明显带有北方的特征。这是因为自先秦至近代漫长的历史时期内 ,大量的北方移民不断地南下 ,对镇江社会生活尤其是经济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代芜湖口岸与上海在对外贸易、交通、金融、信息等方面保持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反映了芜湖与长三角经济合作的历史渊源.解放后随着长三角经济地理格局的变化,特别是新时期长三角经济发展的新特点,率先融入南京都市圈成为当前芜湖融入长三角的前提和合理路径.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制定切实有效的发展措施,芜湖融入南京都市圈的前景将十分看好,终将实现融入长三角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近十几年来,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由南向北移动、主要集中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带,而不是从东向西移动,从而使中国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拉大。根据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外商在中国的直接投资走向,将会带来中国在未来二十年发展机遇期的区位优势、区域差距和失业等问题。中国在招商引资中实行区域性优惠政策是不明智的,客观结果事与愿违,政策措施达不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8.
运用修正后的偏离—份额空间结构模型,以长三角十六个城市现代服务业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各城市七类现代服务行业的竞争优劣势、空间结构状况和资源配置状况,在此基础上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各城市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的空间布局方案。研究揭示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应主要布局在沿长江产业带;房地产业应主要布局在上海的近邻城市以承接产业转移和人员外溢;金融业则应以上海为中心,以长三角中部城市为据点,形成发散性的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峡航道以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景观和重要的交通功能而著称.三峡航道在巴人的生衍和巴渝地区城市的形成方面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它孕育了巴人,以其丰富的水中资源延续了巴人的生存,以其四通八达的水路,为巴人的传衍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不仅如此,三峡航道还为巴渝地区城市的兴起提供了必要前提,并对这些城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