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5 毫秒
1.
岷江上游的石棺葬自民国初年被发现以来,由于其随葬品既有北方草原色彩又有蜀文化、滇文化、楚文化的特征,故学界聚讼不已。但综合来看,岷江上游的石棺葬文化更具有蜀文化的特征,是一种以蜀文化为主体的“复合型文化”。这种“复合型文化”的形成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边地文化的地理和资源特点;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半农半牧的边地文化受到相邻农业文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关干岷江上游石棺葬的族属问题,曾文琼同志认为属于古僰人(濮人)。(见《中央民族学院学报》一九八四年一期)。笔者本着党的“双百”方针精神谈点不同看法,请大家指教。 最近四十多年,先后在我省的阿坝、甘孜、凉山三个自治州境内发现石棺葬(石板墓)。它分布在北抵岷江、金沙江上游,南到滇西北的民族走廊地带。在岷江上游地区,从松潘县以南,西北到黑水县色尔古,东达茂汶的甘沟,西到理县杂谷脑河两岸,南到汶  相似文献   

3.
国家级"非遗"名录《羌戈大战》,多年来被视为羌族先民由北方南下岷江上游战胜当地土著"戈基"人而定居其地的重要证据。本文经深入分析认为,现今流传的羌族史诗《羌戈大战》及其传说内容,以羌族英雄史诗《迟基格布》传说为基础,融合了"野人"传说、羌族部分先民的南迁祖源记忆和"白狗"羌人东迁进入岷江上游时与戈基人的战争传说等内容。《羌戈大战》的主要内容源自"迟基格布"南征传说,应为"迟戈大战",反映的是岷江上游羌人部落之间的战争而非异族间的战争。迟基与戈基同为本土古蜀人支系"冉駹"部落,羌族自称的"尔玛"、"日麦"为"冉駹"的同音异写。  相似文献   

4.
四川岷江、青衣江流域曾陆续出土大量汉代石棺墓,发掘单位或研究学者大多认定,墓葬当为古羌人遗留,甚至将石棺等同羌人文化,并认为此说已成考古学界的定论。从近来族群研究与民族考古学视野而言,这批石棺墓群的族属值得再思考,从墓葬形制的混合多样性,随葬品来源分散广大区域的现象,确实反映出两汉时期川西地区复杂的族群接触,在漫长互动过程中,被泛称为"羌"的当地民族有所谓"汉化"现象。但另一方面,更不能排除被视为主流中原汉族,在当地却为"少数民族"的中原汉人,由于徙民或互市与当地民族长期族群接触,因而"羌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岷江上游历史文化资源非常富集,其代表性历史文化资源要而言之有五:大禹文化、蜀源文化、江源文化、羌族文化以及其他文化。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这一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尚未形成有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应该充分整合资源,加快岷江上游文化旅游发展,尽快形成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基本思路是:尽早拟定区域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抓好基础研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文化旅游服务环境;精心设计特色文化旅游带,尽快形成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丰富文化旅游内涵和形式,多渠道拓展岷江上游文化旅游空间;分层培育文化旅游消费市场和群体,夯实岷江上游文化旅游社会基础;集中组织和营销;打造大型岷江上游文化旅游集团。    相似文献   

6.
一、古蜀人的迁徒及与西南各族的融合 古蜀国居民是各民族的融合体,从执政者的变迁上就可以看出。蜀王蚕丛“居石室”、死作石棺,看来是一个石棺葬民族。蚕丛最初主要活动在青衣江,岷江上游一带。蚕丛氏部族的南迁西移当很早,起码是战国以前。到柏灌,鱼凫的时代,蜀人从事渔猎生活,鱼凫猎于湔山,主要活动在今灌县境内即岷江中游地区,鱼凫猎于湔山,得仙道,仙去,“蜀人思之为立祠。”这实际上告诉我们鱼凫部落又失掉了手中的政权,而率部迁往他处居住。既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上半叶,我国学者与西方传教士在对岷江上游羌族地区的调查中首次发现了"羌戈大战"这一传说。历经几代学者的挖掘、整理与研究,"羌戈大战"现已成为理解和认识羌族古老历史的一个重要文本。"羌戈大战"传说不但存在众多版本,而且其在研究中的应用范围很广既包括羌族研究,又涉及了岷江上游人群族属、族系等问题的研究。从目前整理出的各种版本看,该传说的内容相当丰富,除了羌、戈大战情节外,也反映了"羌人"与"戈人"的早期生存状态及社会生活诸多内容。  相似文献   

8.
[摘要]古蜀文化与羌族文化皆分布于四川盆地西部岷山山区,二者之间存在一些相同或相近的文化现象。本文结合文献记载、考古发现、羌族文化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今日羌族是在岷山地区以古蜀人支系冉駹人为基础,融合历史上先后迁入岷山山区的外来羌人和汉人形成的本土古老民族,与黄帝、大禹、古蜀人支系冉駹人具有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同时,提出了西羌源自黄帝、羌族为黄帝后世古蜀人在本土的直系后裔的创新观点。  相似文献   

9.
在历史上藏族和纳西族迁徙之路和当代两族聚居区发现了大量的石棺墓葬群,通过分析这些丰富的考古资料,加上汉藏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论述了滇川藏横断山脉地区所发现的石棺葬与藏族和纳西族这两个民族的先民之间的关系.另外,通过在这些地区的石棺墓中所发现的绿松石等器物,对藏族、纳西族共有的一些宗教文化现象进行独到的分析,认为这些地区发现的石棺葬习俗与作为藏族和纳西族共同祖先的古羌人中的牦牛羌、白狼羌以及本教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岷江上游石棺葬的族属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引言 在祖国四川西北阿坝藏族自治州的岷江上游、杂谷脑河及少数支流沿岸的二级台地上,密集的分布着一种以板岩或片麻岩石制成石棺古墓。虽早有人对随葬器物做了报道,但是器物的来源多数是采集的,而且出土情况不明,对从事该州民族历史的探索是难以作为依据的。但自七十年代以来,相继进行了科学的清理工作,并详细的揭示了这种古墓葬的文化内涵,这就为研究该州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1.
丽江金沙江河谷石棺葬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南地区的“石棺葬”,通常为挖一个长方形的墓穴,以厚约半寸的板岩石若干块作“棺”的四边和底板,将尸体及随葬物有次序地放进“棺”内,上面用一块或若干块薄石板作盖板,再盖上土。这是一种独特的墓葬方式。 本世纪三十代末期,冯汉骥教授在四川岷江上游首次发现并清理了这种石棺墓。解放后,川西南地区的宝塘、巴兴,茂汶、汶川、木里、盐源、西昌、渡口及滇西北地区的禄丰、楚雄、祥云、大理、永胜、德钦等地都发现了这种墓葬,并及时地进行了清理和研究工作。对这种独特葬俗的综合研究,为我们弄清西南地区社会历史情况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12.
《史记·西南夷列传》把西南夷又分成“西夷”和“南夷”。司马迁作这种划分的基准是西汉时期的巴蜀;巴蜀以南的夜郎称“南夷”,以西的邛、筰、冉、駹、斯榆(徙)称“西夷”。《史记》中还有“僰”的记载,或称“僰中”,或称“西僰”。对于僰是属西夷,还是属南夷,人们看法不一。辨清这个问题,对于研究僰人的族属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四川岷江上游的石棺墓,主要分布在阿坝藏族自治州的汶川、理县、茂汶三县的岷江两岸,早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即被发现。据考古学家鉴定,这些石棺墓的时代,“大致是从战国一直延续到西汉晚期”①。关于墓葬主人的族别问题,自四十年代开始至今,争论颇大,有氏人说,吐谷浑人说,葛羌人说,蚕丛人说,汉人说等等。本着党的“双百”方针精神,笔者提出与上诸说不同的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学者,并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4.
岷江文化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源头,保护、传承和研究岷江文化,对于推动岷江经济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岷江文化,是基于岷江流域(包括大渡河、青衣江以及沱江上游)与成都平原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位置优势,形成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依据内在逻辑演进路径,岷江文化大抵可以分为七个历史时期,分别是:孕育期、初步形成期、融入中华文化一体化进程期、鼎盛期、曲折发展期、新旧杂陈剧烈变化期、复兴和繁荣期。  相似文献   

15.
部分学者从文献出发,提出汉代西南丝绸之路即指“蜀-身毒道”的认识存在较大误区。通过分析西南地区有翼石兽和早期佛像遗存的时空分布及造像风格,发现有翼兽造型艺术应是由岷江上游文化通道传入,早期佛像很可能由多条路径输入。此两类重要的考古学材料,说明汉代西南丝绸之路应是数道并存,由岷江上游地区连接的陆上丝绸之路是汉代西南地区对外交流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16.
岷江上游自秦汉以来,就居住着羌族,他们世代相沿,繁衍发展,不断地与各族人民友好往来,互相融合,发展了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为丰富祖国的文化,创造祖国的历史,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本文仅就宋代岷江上游的羌族基本情况作粗浅论述。  相似文献   

17.
岷江上游新出南朝石刻造像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岷江上游曾在本世纪30年代发现过四川地区现存有明确南朝纪年中年代最早的佛教造像.本文介绍了近年在岷江上游新出土的另一尊南朝佛教造像,并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分析了岷江上游与南朝的陆路交通,以及成都造像式样与西域佛教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春秋时期区分华夏民族与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的标准是文化 ,而政治文明的发展程度是华夷之辨或曰华夷之防的本质与核心。华夏文明 (国家 )的率先形成是华夷之辨的历史起点 ,而文明的发展又推动着各个族属之间文化的趋同与心理的认同 ,并最终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与戎、狄、蛮、夷等民族集团的民族大融合。  相似文献   

19.
羌族族源及其文化多样性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文献、考古和民族学调查资料进行研究,提出羌族主要由世居川西北岷山山区的古蜀人后裔冉駹氐人与西汉时期由西北南下的河湟羌人后裔部落、唐宋时期由川西北草原及邛崃山区东迁的众多羌人部落、历史上尤其是明清至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从内地迁入岷山地区的大量汉人融合形成,羌族是一个多元复合型民族.羌族族源的多元性及其多元文化融合状况是羌族文化多样性的主要成因,应高度重视和保护羌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原生性.  相似文献   

20.
瓦寺土司是嘉绒藏族十八土司之一,辖境处于藏彝走廊东部边缘岷江上游地区,受汉、藏等文化的影响,其祖源记忆出现多种内容迥然不同的文本.对此,台湾学者王明珂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对此一边缘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作过深入、新颖的探讨.进一步探讨明代中叶以来文献记载中出现的瓦寺土司两种祖源历史文本的内容和演变原因,更为完整地认清这一边缘历史文化现象,揭示文本变迁背后蕴涵的深层次历史文化内涵,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