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阿马蒂亚.森以哲学家的气质和情怀将伦理考虑嵌入经济学前提预设,直面真实世界中人类的真实行为。从而强调内在价值的重要性,提出了福利经济学新的多元评价准则,并放诸贫困群体中,对关涉贫困的发展问题进行全新的界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森的经济哲学思想都趋向于一点:对真实世界的无限逼近。  相似文献   

2.
阿马蒂亚·森之福利经济学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对正统的福利经济学提出了挑战。他在对福利主义(welfarism)的狭隘性、价值免谈、社会福利函数理论以及财富万能观点逐一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能力观、基本价值判断、社会选择理论和森贫困指数,从而为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培植了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3.
主流经济学在1930年代之后的工作几乎完全在按照罗宾斯设定的逻辑实证主义路径进行。但是,普特南和森都意识到了这其中存在的问题:经济学与伦理学分离造成了福利经济学的贫困化。贫困化的本质原因是科学哲学观存在缺陷,因为经济学和伦理学的二分是逻辑实证主义在经济学中的遗产。普特南和森的工作由于创造或使用缠结概念而彼此缠结。缠结概念证明了福利经济学贫困化的解决在哲学上不仅是可能的,更是必需的。普特南和森之间的对话对于森的福利经济学的新研究纲领正在产生巨大的影响:森发展了缠结概念,并且开始利用它来处理正义和非正义这样的元伦理学问题。  相似文献   

4.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对正统的福利经济学理论提出了挑战,在福利经济学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本文对其价值限制定理、不可能定理、贫困指数、饥荒形成机制等理论作了简要介绍与评述。并分析了其对福利经济学界的理论发展以及对我国的现实状况的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经济学不贫困──与蒋东波先生商榷栾子坤蒋东波先生在《经济学的贫困》(见《社会科学家》1993年第4期)中从对经济学家社会角色的分析出发得出了经济学贫困的结论。蒋先生的分析有一定道理,但得出这样的结论却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蒋先生在分析现代“经济学的贫困...  相似文献   

6.
周文文 《理论界》2005,136(1):87-88
阿马蒂亚·森从"可行能力"视角阐发的新的平等--"可行能力平等",既是对经济学和道德-政治哲学领域狭隘平等理论的一次抗争,更是对当今时代人类平等问题的深层反思.在其"可行能力平等"中,森从人类固有的多样性出发,将评价平等的"焦点变量"从有限的收入、效用或"基本善"的领域扩充到更宽广、更包容的可行能力领域,并将平等与自由有机联系起来,勾勒了一种全面,实质和积极的平等概念.在社会实践中,森的这一独到的平等理念,无疑将为人们把握和解决现实的平等问题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阿马蒂亚·森经济伦理中的自由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马蒂亚·森从经济伦理视域对自由的重新阐发,既是对现代经济学狭隘发展理论的一次抗争,更是对当今时代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层反思。在其自由观中,森将经济学与伦理学有机结合,走出经济增长和工具理性的空穴,更加关注主体之人所拥有的更多、更充实的全面自由。由此,森向我们澄现出经济学向人文伦理复归的价值意义,指明了经济人向自由人发展的历史趋向,这在某种程度上走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致思理路。  相似文献   

8.
"忧郁经济学"是指李嘉图和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对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忧患意识;"贫困经济学"是指经济学家舒尔茨为使人类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全新思路.他们虽然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一些问题,但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奠基的意义,我们应正确认识和评价"忧郁经济学"和"贫困经济学"中有关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思想,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经济学的证实理性主义传统的历史回顾,并对经济学证实理性主义传统所引发的演绎主义与归纳主义、实证与规范的经济学方法论之争作了经济哲学评论,指出主流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一直轻视归纳推理思维方式,而且还通过在经济学研究中渗透演绎主义和实证主义方法从而力图把经济学打造成纯粹的实证科学,这致使经济学理论虽然在逻辑结构上日趋精致,但距离一门研究人类行为的真实世界里的经济学却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10.
中国贫困问题的研究应顺应贫困研究的国际趋势及其中国贫困走向的调整 ,即顺应贫困演变趋势。从研究绝对贫困向研究相对贫困转化 ;改变政策取向 ,从关注集体贫困向关注个体贫困转化 ;拓宽研究范围 ,从研究物质贫困向人文贫困转化 ;转变研究方法 ,从一般经济学分析拓宽到制度经济学分析。在对策设计上 ,应从加强反贫困制度建设、实行瞄准贫困人口的扶贫政策、缩小收入差距和关注人文贫困等方面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1.
八十年代末中国贫困规模和程度的估计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八十年代末中国贫困规模和程度的估计*李实古斯塔夫森本文以1988年的抽样调查数据为依据,选择相对贫困线从不同的侧面测度了80年代末中国的贫困规模和贫困程度。研究表明,80年代末,中国的贫困问题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但农村贫困的地区性差异又非常明显。虽然...  相似文献   

12.
浅谈中国贫困问题研究视角的几个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普万 《人文杂志》2003,(2):158-159
在中国 ,随着绝对贫困问题的基本解决 ,贫困问题也将由以绝对贫困为主过渡到以相对贫困为主。与此相适应 ,对中国贫困问题研究的视野也应相应转化 ,即顺应贫困演变趋势 ,从研究绝对贫困向研究相对贫困转化 ;改变政策取向 ,从关注集体贫困向关注个体贫困转化 ;拓宽研究范围 ,从研究物质贫困向研究人文贫困转化 ;转变研究方法 ,从一般经济分析拓宽到制度经济学分析  相似文献   

13.
经济学研究:令人欢喜令人忧张仁寿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深入展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经济生活中新现象、新问题、新矛盾的不断涌现,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也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对此,社科界早就有“哲学贫困,经济学繁荣”之说。笔者不大清楚“哲学贫困”...  相似文献   

14.
西方经济学的贫困与中国经济哲学建设张建伟凯恩斯的老朋友,著名文学家肖伯纳曾赞誉说,经济学是一门使人幸福的学问。然而现实中过度滥用的形式主义文风使经济学日益脱离现实经济生活,致使很多人认为当代经济理论对于增进人类幸福作用甚微。中国目前正处于对西方经济学...  相似文献   

15.
作为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者,演化经济学代表了一种向马歇尔之前的综合社会科学回归的趋势,倡导对真实世界进行经济解释,而这种解释必须体现嵌入性的色彩,但这种回归势必遇到种种难题,尤其是多学科交融的难题,迄今为止,演化经济学之所以尚未形成一个可替代主流经济学的范式,关键在于这种学科融合的难度。  相似文献   

16.
张士引 《北方论丛》2015,(5):141-147
贫困表现为人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富裕社会”中的贫困表现为私人生产、物质生产的过剩和公共生产、精神生产的不足。加尔布雷思认为,美国“富裕社会”中贫困的原因是不平衡的“二元经济体系”,只要实行“新社会主义”,实现“计划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平衡,就能解决“富裕”背后的贫困问题。由于这一设想是以不改变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为前提的,所以,只能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改良。只有扬弃经济学的“传统智慧”,建构以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目标的“全面生产”经济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富裕社会”中的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7.
孙向晨 《中国学术》2001,3(1):321-326
著名汉学家列文森的妻子罗丝玛丽在回忆列文森的汉学研究时曾指出,他处理中国思想史所凸现的一些基本问题与观念,诸如历史与价值、区域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张力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是得力于他对于犹太教徒现代窘境的感受和领悟。诚哉斯言。犹太民族乃最先对西方现代性作出反应的民族,或同化,或坚守本位,每每有类于国人的“全盘西化”、国粹派、抑或“中体西用”。  相似文献   

18.
一、科斯和科斯定理科斯分别在1937年和1960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及《社会成本问题》这两篇论文奠定了他在经济学界的地位,开创了经济学的新流派———新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派批判继承了新古典主义,强调对真实世界的解释,试图建立具有解释和预测双重能力的理论。科斯就是对老制度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远离真实世界的不满,提出了交易费用的命题。他说,“老制度经济学的代表康芒斯、米切尔等都是一些充满大智慧的人物,但是他们却是反理论的。他们留给后人的是一堆毫无理论价值的实际材料,很少有什么东西能被继承下来。可以…  相似文献   

19.
阐释了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对"可行能力"和"贫困"的理解,从可行能力的视角论述了如何全面地看待中国城镇的贫困问题,指出了以收入的视角看待城镇贫困的四点不足:没有考虑到不同的贫困家庭将收入转化为功能性活动、转化为享受良好生活的不同的能力;会出现"信息的扭曲";忽略了社会氛围、社会环境的影响;还会产生其他方面的不足。最后,联系森的相关观点,阐述了社会应该如何更好地帮助贫困者获得实质自由:中国富人应该慷慨捐赠;政府应该积极完善"低保金"以外的其他社会救助措施和政策;让贫困者参与到与社会救助有关政策的制定当中去。  相似文献   

20.
孙哲 《理论界》2009,(2):164-165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缩小贫困差距的战略进程中,西部农村地区的贫困恶性循环问题是最大的障碍.关注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不应仅仅着眼于收入水平或生活水平,能力贫困和文化贫困才是造成西部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而使所有这一切贫困恶性循环的根源就是贫困文化.本文从福利经济学能力贫困的角度,以福利经济学"权力体系"的分析方法探寻贫困文化是如何桎梏西部农村地区脱贫致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