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元代文人在社会地位的下降与经济生活的困窘中,普遍以出世隐逸为主题创作散曲小令。与宋人隐逸体裁词相比较,极力消解儒家治平思想和士人责任,否定入世生活中的个人价值,改变"怨而不怒"、"怒而不伤"的传统诗美规范,成为元曲隐逸题材小令的新特点。而作品结构的程式化、抒情手段的趋同性,以及文学意象的雷同,则限制了元人对宋词理趣创作传统的发扬,使元曲隐逸题材小令的理趣感受弱化。  相似文献   

2.
周德清所谓务头,乃是一个音乐文学综合概念,具有形制格律综合因素,需要解决理论实践综合问题,可做抽象具象综合分析。对于小令,务头应是一个词汇;对于传奇,务头应是一句或数句。而不管小令、传奇,务头都是若干字一组音,均需"施俊语于其上"。其俊语多为上声起音,最好有上去、去上的搭配,俊语的四声阴阳,有严格的声律要求,要唱得顺口,唱得"音律浏亮",唱得抑扬顿挫,唱得婉转动听。务头无"收钱"之义。  相似文献   

3.
"世界文学"是一个形成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期的概念.它表征为一种民族文学间的精神分工、世界化功能、交流互换等的关系运动,并受到民族文学内部各要素结构关系的制约.它的性质依各民族文学的动机与方式不同而不同,其影响有积极也有消极的方面.比较文学研究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操作原则.  相似文献   

4.
元曲知多少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我国古代文艺繁荣的又一标志,它包括两种相关而又不同的体裁:散曲和杂剧。散曲,是元代新兴的诗歌,当时称叶儿、新乐府、新小令等,可合乐清唱。散曲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只曲,相当于一首诗。由两支以上的小令按一定宫调联缀而成的组曲,便是套数。北大教授隋树林编的《全元散曲》,共辑四千三百首,其中小令三千八百五十三首,套数四百五十七首。  相似文献   

5.
运用社会分析和比较方法,对晚清到"五四"时期文学观的衍变进行了勾勒,试图梳理这两个历史阶段文学观之间的渊源关系,凸显它们的不同特点、优长与局限,并为建构一种较为完善的文学观提供借鉴.晚清梁启超的启蒙功利文学观和王国维的超功利人本文学观分别开启了"五四"时期"为人生"和"为艺术"两种文学观,但这种影响却是曲折的、复杂的."五四"时期这两种文学观缺乏晚清两大文学观的纯粹性,它们各自都具有多种文学观交相为用、看似分裂实则互补的特点,因而共同地呈现出驳杂的风格.  相似文献   

6.
当下,"文学台独"逆流甚嚣尘上,但文坛斗士、台湾思想界、文学界统派的领军人物陈映真与之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予以了坚决的批判.具体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坚持台湾文学的中国属性,坚决批判"台湾文学主体论",一是对为"皇民文学"翻案的台独逆流进行彻底的清算.  相似文献   

7.
这里所选辑、笺注和赏析的,是与历史文化名城、江南风景胜地镇江有关的一些元人小分。元人小令,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在金、元统治时代的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新体诗。与何一样,它原是一种合乐的文学—一可按特定的曲调吟唱的歌词。其时亦称小曲、小调、叶儿。小令是曲体之本。如再细说,通常又可分为单支小令、带过曲和重头三种。单支小分又是小令的基本形式。它一般只有一段。类同一首单片的词。如本书所选的王泽[正宫]黑漆驽《游金山寺》、乔吉.”【双调】殿前欢《登江山第一楼》等多数篇目即是如此。如果写作单支小令意犹未尽,则可再…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五四"启蒙文学、左翼文学和抗战文学的分期回顾,可以将民间理念在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不同形态重新定位为"被动和懵懂的民间"、"盲目和虚幻的民间"、"潜在和分裂的民间".深入挖掘民间理念的萌芽和发展状态,对民间理念进行一次时间概念上的延展和扩充,能够更加深刻地展现民间的潜在内涵.  相似文献   

9.
裴度以"戏"批评韩愈文学的游戏倾向;韩愈征引经书,以"戏"来为自己辩解;柳宗元从"有益于世"角度为韩愈的游戏文学辩护."戏"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意味,与韩愈的文学创作发生着不同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王九思是明代中期一位在诗文、杂剧与散曲创作方面成绩卓著的文学家,他为明代散曲北曲的复苏与中兴做出的贡献可圈可点.分析归纳他的北散曲小令用韵情况可知:在其232首北小令作品中,押韵方式共8种,有17类75首超越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的部界,用韵过宽.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文学中,"人性"是作家们不断探索的永恒主题.在福克纳与金庸的小说中,有大量的"人性扭曲"描写,两位作家把人的本性与现实融合在一起,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创作手法和形态对这一文学主题进行着风格各异的描写和阐释,有着某些精神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康海北散曲小令用韵简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康海是明代中期一位在诗文、杂剧与散曲创作方面成就卓著的文学家,他为明代散曲北曲的复苏与中兴具有开创之功.通过分析归纳其北小令用韵情况可知:在204首北小令作品中(不含带过曲),押韵方式共8种,有8类42首超越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的部界,用韵过宽.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法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理性与非理性的思潮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激烈斗争,然而占主导地位的始终是反传统的、非理性的"反文学".普鲁斯特、罗布-格里耶、尤奈斯库和索莱尔斯是法国"反文学"在几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杰出代表,在叙事方式上具有典型的意义,对他们及其作品进行分析,能够让我们认清和把握20世纪法国"反文学"发展的基本风貌.  相似文献   

14.
由萧衍和萧统、萧纲、萧绎父子组成的四萧文学群体,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萧衍为首的发轫期、萧统为首的成长期,以及以萧纲、萧绎联袂为首的成熟期.纵观这一嬗变过程,前后将近五十年,几乎贯穿有梁一代的始终.由于"四萧"各自文学倾向的不同,使得这一文学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主张,也随着领军人物的转换而相应发生"崇尚古典--主张通变--追求新变"的改变.同时,"四萧"又凭借他们的强势政治地位及优秀文学才能,各自组织了以自己为核心的文人集团,展开各种文学活动,从而得以引领整个梁代诗风经历了"古雅清丽--雍容典丽--华艳绮丽"的转变过程.因此,四萧文学群体是梁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学组织,应当予以充分重视并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原始儒家文学教化说与汉武帝以后儒家教化说不同,今人对于儒家文学教化说的误解表现在没有领会原始儒家文学教化说的真正内涵.具体而论,一是将"温柔敦厚"与"思无邪"等同;二是没有认识到原始儒家文学教化说背后的天下观支撑在汉武帝以后的式微.  相似文献   

16.
世界文学与文学间性——从歌德到杜里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文学"一直是文学领域颇有争议的概念,早在19世纪初期,歌德就对其进行了思考,但并未做出明确阐释.近些年,斯泰因梅茨、科本、布洛克等理论家对"世界文学"都给予了关注.杜里申认为,对这一概念的三种理解:所有作品的加总、经典作品的选粹、文学-历史的理解,都是有效的,而第三种则是"世界文学"的真正典范.但杜里申并未在这一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而是把重心放在对文学间共同体和文学间中心共同体的考察.在深广的语境中,"世界文学"带来了繁多复杂的文学间性,也带来了若干解释上的难题.如果学者们能就方法论和研究项目的具体目标达成一致,那么连接不同大陆和文学共同体的跨文化研究就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对文学的反思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知识场域,即用知识考古的方式求得对文学意义新的开掘.对于日益僵化、窄化的文学(无论是概念、理念、范式、学科,还是分析方法、研究手段),这种反思性建构工作都是必须的.本文试图从"文学"中"学文"的线索入手进行一些探讨,试图表达:文学原本可以、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去阐释、理解.  相似文献   

18.
三位分属于不同文学阵营又都和海派文学有着紧密联系的现代作家范烟桥、丁谛和张爱玲,在不同时期分别以《同学少年都不贱》、《旧雨》和同题的《同学少年都不贱》,都以杜甫的名诗"同学少年多不贱"为主题,展开了形态各异的三种诠释方式.这种或不约而同或有意为之的文学活动,无形中将三位作家及其所代表的文学身份与气质进行了十分巧妙的并置,从而在一个参照点上凸现了他们迥异的文学品位和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9.
先进文化与中国文学的主题演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不同时期的文学植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由此而产生的文学主题往往大相径庭。笔者针对中国的几次文化转型,分别对先秦时期、魏晋时期、"五.四"时期以及当下等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文学主题进行分析,探询其呈现的文化先进性,由此梳理出中国文学主题演进的脉络,并力图寻觅其未来的演进方向。  相似文献   

20.
文学翻译在跨语言的文学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最高标准是"化".由于语言、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原作进行文化过滤,使文学翻译无法实现彻底和全部的"化".正确认识文化过滤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译者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学翻译中的"化",也对我们以何种态度来面对外来文学和文化具有借鉴意义.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的三个中译本为我们认识文学翻译与文化过滤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