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消费特点及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存在着误区,其中"凡勃伦效应"最为显著.从表面上看,消费属于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所以说,校园里出现的不良消费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有必要根据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引导他们进行健康消费.  相似文献   

2.
随着民众对文化生产的要求是带有越来越多的娱乐性和游戏性的文化消费,各种各样的"吧"应运而生,都市生活的多元化以及彼此的包容性就在"吧文化"的流行中被充分显现着.这种现象意味着人们的休闲方式已由过去那种随大流、赶热闹的从众心态转为追求个性特色,讲究文化内涵,注重生活质量.小而适宜人宣泄情绪和放纵心灵的吧成为都市人的精神依赖.同时,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在象征着小资情调的各色"吧"里更是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吧文化"为作一种时尚消费文化,唤醒了人们的潜在消费欲望.应对目前蔚然成风的"吧文化"进行冷静的理性分析,以便让其更好的服务于民众的文化生活,效力于健康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文艺消费·文艺欣赏·文艺接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艺消费与文艺欣赏、文艺接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在各种形式的文艺消费中必然包含着文艺欣赏的成分.在商品文化语境中,文艺欣赏也必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商品消费.但文艺消费和文艺欣赏、文艺接受的内涵、外延不同,侧重点和关注点也不尽相同,所体现的艺术文化观念、文化形态和研究视角更大为不同.文艺消费的涵盖面要远远大于文艺接受、文艺欣赏,它显示了一种,也需要一种更为广延的视野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越来越被具有社会意义的符号性的东西所渗透,并逐渐呈现为一种文化意义的消费.文化消费承栽着社会意识形态功能.一方面它重新塑造着社会需要的消费者;另一方面又制造了物的新的意义和价值,保证社会制度的延续和创新.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对大众的影响能够渗透到一切领域中.文化消费的意识形态充分重视人的情感体验,并对消费者产生长期的、积累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批评流派,英国文化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便成为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当前对其产生源头的探讨总的来说主要以斯图亚特·霍尔的"作品产生日说"为依据.本文从发生学的角度对英国文化研究的产生背景进行了探讨,力求阐明英国文化研究最初是作为在英国成人教育领域展开的文化政治实践而出现,其产生和兴起与英国的成人教育传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大众媒体促进了消费意识形态的生成,催生了消费文化,引导着消费时尚.大众媒体在消费文化和消费生活方式的形成中扮演了"共谋"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传承对人类社会的维系和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伴随着消费社会的出现,消费也逐渐被赋予了文化的含义。文章在界定消费文化及其内容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消费文化建设的困境,提出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的三点策略:一是避免两种极端倾向,构建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消费文化;二是倡导日常生活审美化,构建符合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消费文化;三是立足现实,构建具有正确价值观导向的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8.
不同于传统的"生产主义范式","消费主义范式"把"消费"而非"生产"作为考察当代社会的主导视角,而在强调"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上,消费主义又与"社会学主义范式"密切相关,并呈现出"文化主义"的总体理论倾向.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消费主义是在西方消费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性、现实性及理论转型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都市文化研究领域,爱德华·索雅的空间文化理论占据着重要的学术地位,索雅不仅阐述了许多独到的空间文化思想,而且还提出了"第三空间"这一重要的概念.他以洛杉矶的都市研究为分析背景,讨论了后现代世界中日常生活与都市问题,并重新界定了城市空间的历史地理并标识了后大都市的六种话语.以索雅为代表的都市文化研究的空间批评,逐渐成为文化研究中一种新的理论解释视角和范式.  相似文献   

10.
符号消费-文化资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使社会告别了商品短缺时代,人们的消费也由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物质消费转化为以物品消费为戢体的心理--文化需求的满足、以消费差异为目的的符号消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最能体现文化差异的一种文化形态,在符号消费的背景下,通过发展相关的文化产业,必定能够转化为文化资本,成为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1.
在媒介文化研究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媒介决定论和社会文化选择论。媒介决定论认为新科技带来新的社会文化形式;而社会文化选择论则认为先有社会文化语境的潜在"召唤",然后才出现相应的科技形式。随着新媒介的出现,媒介决定论似乎占据主流,但是文化选择论对媒介决定论又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它们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新媒介的出现应该是在科技的进步和文化"召唤"的合力作用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消费文化已成为经济活动的动力,消费者在对消费文化的体验中参与了生产,非物质性的需要满足使得人力资本价值提高,消费内生着生产的特征更为明显;消费文化生产着符号意义的商品品牌价值和等级价值;消费文化所带来的动力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拉动着商业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大型网络促销活动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现象, 其为消费者提供了不同的购物情境. 以淘宝 "双11" 促销活动为研究情境, 对大型网络促销活动中非计划性消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 网络购物预算中普遍存在消费松弛现象; 消费松弛、 促销广度、 购物时间、 社会氛围显著影响非计划性消费; 准备时间通过影响购物时间、 消费松弛间接影响非计划性消费. 研究结论为电子商务平台有效地开展大型网络促销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随着西方国家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者社会的转型,旅游消费已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基本需要.社会学家关于旅游消费现象的研究提出了旅游消费的本真论、享乐论、日常实践论、文化宰制论和制度激励论等代表性解释.其中,"本真论"和"享乐论"从微观视角解释了旅游者个体的不同体验,"日常实践论"从中观视角解释了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动态的互动过程,以及对旅游者的日常生活世界产生的影响;"文化宰制论"与"制度激励论"则从宏观视角解释了旅游消费的社会分层机制和外部激励因素.这些观点对分析转型中国的旅游消费现象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当代文化正经历着视觉化转向,意义在当今世界除了借助口头和文本传播之外,还借助于视觉来传播,形象在消费社会里的霸权地位正日益凸显.在消费社会中,广告中的形象代言人正充当着"模仿样板"的角色,它不断召唤受众通过商品消费进入理想生活的虚幻图景.形象对观赏者和消费者的影响,在精神层面上更取决于它们所引发的广泛的文化意义和各种语境.民众价值观念和审美风尚也正经历着由统一向分化、由教化模式向消费模式、由社会活动向个人娱乐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迂回"在于连的著作中有双重含义1)它指一种通过中西比较而进行思想探索的方法;2)指中国文化之示意方式的特殊性.在前者,它是一种"经由中国反思欧洲"的思想途径,在后者,它是中国文化"意义发展"的特殊方向.作为比较研究的方法,"迂回"意味着摆脱直接在同一逻辑分类背景下的表面"同/异"分析,绕行到思想之成型、显现的背后.这种研究方法可以看作是对中西比较研究的逻辑悖谬及欧洲中心主义的一种克服和回应.  相似文献   

17.
消费环境将人们的文化身份归于图形表述范围,数字艺术消费逐渐冲击着文字文本的消费习惯,并成为大众文化主流,人们可以从中轻而易举地获取消费信息.这种大众消费文化模式被判定为现实社会环境下的文化原则,让消费成为文化,消费文化演变为文化消费,由此产生了消费模式背景下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初期在汉语文化圈中掀起的所谓仓央嘉措诗歌热潮方兴未艾,如日中天.倘若对这股热潮进行深入分析的话,就会发现在当下这种众声喧嚣、躁动的快餐文化消费的大背景下出现的这股热潮反映出的恰恰是仓央嘉措及其诗歌作品译介到汉语文化圈中之后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流俗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文学天宇中一道夺目的闪电——论寻根文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寻根文学是新时期文学发展的一次重要探索.它对于新时期文学的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它提供了政治话语写作以外的另一种写作范式,指明了小说可以朝着无限广阔的文化领域进军,召唤着作家大胆借鉴新的创作资源.当它为后人提供可资借鉴的学术资源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文中主要从"寻根文学"的渊源、背景、理论-作家作品及所受到的外来影响等多方面试图对寻根文学做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把握.  相似文献   

20.
山寨文化产生的根源、实质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伴随着一股来自民间和草根阶层的"山寨"风,山寨这个历史名词闯进了大众的视野,出尽了风头,占尽了风光,成了中国无所不在的流行文化的代码.作为一种新异的文化现象,山寨文化的出现与经济、社会和心理因素有着直接的渊蔽.同时,山寨文化本身是一种"借壳上市",各类山寨文化背后实际上是文化权力的再争夺,是文化资源的再分配.因此,作为主流文化的补充,山寨文化的前途被"招安"必将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