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韩愈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一位既善于继承前人又善于创新的作家.他在古文运动中提出的古文理论既源于前人又超出前人,体现出了强烈的独创性.本文在探源的基础上分析了他的古文理论,认为文以载道、不平则鸣、气盛言宜、文体改革等主张无不闪烁着创新的光芒,对后人具有多方面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今人言及古文运动,总以为韩愈、柳宗元首倡,实则之前即有倡导者。萧颖士、李华团结同道,广泛授徒,形成了一个势力庞大的文学集团,倡导古文运动。文章首先从师承关系探讨萧颖士、李华、独孤及、萧存、梁肃等人与韩愈的关系,从而厘清萧颖士与韩愈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次,从韩愈古文思想的几个方面来探讨萧氏对他的影响——文以载道、不平则鸣、务去陈言、气盛宜宣、尚奇、尚古;最后得出了结论:韩愈摒弃了萧氏文学思想中的一些流弊,并把萧氏之文学思想发扬光大,而且,韩愈和萧氏一样,重视团结同道,提携后进,从而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古文创作队伍,汇成了古文革新的洪波巨流,取得了古文运动的胜利。  相似文献   

3.
“不平则鸣”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平则鸣”意为“情激则鸣”,这创作动力论可以说是韩愈创作论的核心。它与韩愈的文学或载道或娱戏的功能论并行不悖。所谓“气盛言宜”,说的是内容充实中气足则“言宜”“易好”;而“穷苦之言易好”的实质是,心愈不平愈“郁于中”愈“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则鸣得愈好。从“发愤”而作→“不平则鸣”→“穷苦之言易好”到“穷而后工”的发展看,这一历史性命题,强调的是不如意的生活遭际有助于激发艺术家创作出优秀作品,同时包含着文艺创作是一种心理宣泄,必须表现真挚强烈的情感,必须专一用工掌握艺术技巧法规,以至于包孕着必须深刻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等等涉及创作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旧体诗词具有十分明显的"气盛言宜"的特点。细究此期作品,大致可以把"气"分为三类,即不平则鸣、怒发冲冠的豪壮之气;感荡心灵、情景互动的愁怨之气;陈诗展义,低回隐忍的幽咽之气。  相似文献   

5.
李翱创造性的继承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在创作论上,他接受了韩愈的文以明道、陈言务去、不平则鸣论点,并对这些论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深化了这些理论;在风格论上,他接受了韩愈提倡的平易畅达的风格,并以自己的古文实践使这一风格进一步推广,对唐中叶至宋代的文风的改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清代桐城派散文家中,刘大櫆文论思想上承方苞,下开姚鼐,是清代散文理论定型的关键部分。刘大櫆乐于学习古人,博学约取,尤其推崇韩愈散文,汲取了韩文尚奇、尚变、文从字顺的散文主张,发展了韩文气盛言宜、古文文法、审美趣味的观点,最终提出的“神气、书卷、经济”的散文创作主张并致力于指导自己的散文创作。这一主张启发了姚鼐的“义理、考据、词章”的散文观,对后世散文创作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7.
北宋仁宗时期,随着古文运动的高涨,"尊韩斥佛"思想也随之达到高潮。为了抑制时人对佛教的攻击,契嵩举起"非韩"大旗,力图护教。对韩愈的思想、人品、文学等,契嵩的接受以批判为主,区别于之前释智圆的韩愈接受而具有自己的特色。他的"非韩"对当时的排佛运动、韩愈评价、理学建构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韩愈是朱熹所推崇的"五君子"之一,朱熹在思想、文学等方面对韩愈多有接受。在思想方面,朱熹对韩愈的"道统观"、"心性论"、"师道"都做出不同程度的接受;在文学方面,朱熹对韩愈的接受则更多,特别对韩愈古文创作做出了充分肯定;对于韩愈的人品,朱熹是较多地予以否定和指责的。我们可以从朱熹对韩愈各方面的不同接受中认识到朱熹的双重身份与双重成就,即朱熹是一位具有理学家身份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9.
韩愈是中唐儒学思想的坚决捍卫者和振兴者,他对儒学思想的贡献具体体现在攘斥佛老、建立道统、领导古文运动与重视"师道"四个方面,宋人对韩愈的思想颇为重视,宋代儒学家对韩愈儒学思想进行接受自不待言,欧阳修、苏轼作为文学家对韩愈儒学思想也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接受,由于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他们在接受中又有创新,这种发展创新是北宋古文运动之所以能在他们的领导下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以“气”论文,在中国素有传统。所谓“气”,一方面是指人的精神、意志所产生的内驱力;一方面是指作品内容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气势。两者有因果关系。韩愈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文章之气是在语言流畅得宜的前提下产生的;而语言的流畅得宜,则  相似文献   

11.
韩愈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文学家,其诗歌、古文、文学思想乃至儒学思想对后世文学、文人影响极大.查金萍的专著<宋代韩愈文学接受研究>,选取宋代文学这一阶段,从上述四个方面入手,探讨宋人对韩愈文学的接受、认同与推崇.在研读查著的基础上,结合学术体会,对查著加以述评,探讨其得失.  相似文献   

12.
“气”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蕴含非常丰富。古文主气盛言宜,但骈文之气不同于古文之气,主要表现为句式参差错落、骈散结合、借助虚词启承转合以及潜气内转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晚唐小品作家在诸多篇章中明确阐明了自己的文学思想.而这些文学思想均源自于中唐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是在继承韩柳所倡导的"文以明道""不平则鸣"等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它们充实丰富了中唐古文运动的理论内涵,并对后世,尤其是北宋古文运动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文学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韩愈在中唐至晚唐五代之间同调甚少,其为人所公认的地位与成就,主要是经历北宋时期逐渐形成的.当时效法韩愈古文运动,推动诗文革新,均以韩愈为标榜,对于韩愈的接受有着明显的转进,是接受韩愈最重要的时代,而其中尤以欧阳修对韩愈的接受关系为重大.经过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士人群体推波助澜,韩愈的负面形象得以扭转并趋于理性客观看待,而其诗文的开拓示范意义亦逐渐被发掘出来,成为文章轨范,对北宋以后的韩愈研究及接受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里提出流布甚广的“不平则鸣”说。联系作为文论家的韩愈的全部理论主张,其“不平则鸣”说起码包含有这样两个层次的含义。 其一,“不平”即不平静,亦即创作者内在心理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是由客观外物的感发激荡而致,从而带来创作主体在创作之际的心灵的发动,并进而通过对特定对象的艺术加工,形之于言辞而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16.
"倦客"一词频繁地出现在宋词中。它寄予了宋人种种人生感慨,是解析宋人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宋词中的"倦客"为对象,不但可以探讨其意象内涵,同时还可以深入了解其产生的相应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7.
韩愈的以文为诗,是他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法,也是形成他奇崛诗风的重要因素,曾对宋诗产生过巨大影响。以文为诗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和创作理论的丰富,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这是一个长期聚讼的问题。前人,主要是宋人,对韩愈以文为诗,颇多贬损之词。例如沈括说:“退之诗,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然终不是诗。”(惠洪《冷斋夜话》卷二)黄庭坚说:“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尔。”(陈师道《后山诗话》引)陈师道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后山诗话》)所以,在具体分析韩愈的以文为诗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以文为诗为什么会成为诗歌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法?弄清这个问题,对具体评价、优劣韩愈的诗歌创作,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8.
《老子》一书中反映了老子成熟而系统的语言观,老子认为语言是人们认识和反映世界的符号,这一符号的认识功能有较大局限性和负面作用。因而,对于语言,老子采取保守否定的态度,在具体的言语行为方面主张"信言"、"善言"、"谦言"。老子的语言观及其言语主张对后世的语言研究及言语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导致后世轻视言语表达。(二)形成了以"诚信"为美的言语审美取向。(二)产生言语表达的"谦虚"模式。  相似文献   

19.
"文以明道"是韩愈古文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韩愈对道、文关系的总体认识。这一认识的特点、实质是什么?前人对此多有论及。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简要论述了韩愈"文以明道"的特点、实质和不足,似更合韩愈文道关系论的实际。  相似文献   

20.
北宋文坛两位大家王安石和苏轼,他们对扬雄有着截然不同的接受态度:王安石对扬雄充满了景仰之情,对扬雄的事业及其文艺观予以充分肯定;苏轼则对扬雄持质疑态度,对扬雄的文艺观基本予以否定。与之相对应的是,王、苏二人对韩愈态度颇为接近,即认可韩愈的文学创作,却对韩愈之道论颇有微词。王、苏二人对扬、韩接受的异同,对二人文学创作及批评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