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祝寿奇诗     
衣扬 《快乐青春》2014,(9):63-63
纪昀,名晓岚,字春帆。他是清代的一位大才子,学识渊博,文思敏捷,平时特别喜欢开玩笑。他曾任四库全书馆总纂官,并纂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天,某翰林太夫人做寿,纪昀与朋友们一起去祝寿。翰林一见纪昀来了,喜笑颜开,请他作首贺寿诗。纪昀略一沉思,开口吟道:“这个婆娘不是人!”在座宾客大惊失色,莫名其妙地看着他。纪昀不慌不忙地接着吟道:“九天仙女下凡尘。”  相似文献   

2.
作为《四库全书》总纂,纪昀与《四库金书总目》的关系十分密切.在诗歌批评方面,不但许多评价得到他的认同,其中屡屡使用的“意境”“兴象”等词语也是纪昀惯用的概念,而贯穿在提要中的折衷观念更是纪昀学术思想和文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根据《总目》提要与纪昀诗论的比较,我们有理由相信《总目》充分反映了纪昀的诗学观念和对历代诗家的具体看法.我们可以通过《总目》提要来间接认识纪昀的诗学观念和批评,同时对其凭藉“钦定”身份施予清代中叶以降诗学的影响给予一定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提到杨执中的客厅里有一副这样的笺纸联:“三间东倒四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何泽翰同志认为这副对联的来源有两处:一是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其中提到张晴岚的自题门联:“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一是袁枚的《随园诗话》,其中载有鲁之裕的自题门联:“两  相似文献   

4.
康德哲学向来是西方哲学研究中的“显学”。我们对康德哲学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新见解,尽管如此,我们对康德哲学的认识从根本上还未突破“认识论”的框架,即把康德哲学“认识论化”了。诚然,康德研究认识论问题曾写下《纯粹理性批判》,但《纯粹理性批判》却只是康德哲学的“导论”,更何况《纯粹理性批判》不仅仅是一部认识论著作。其实,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迷才是康德一生渴求解决的主题。康德对这一哲学主题解答就是重建形而上学即人的科学。康德的意图并非人们理解的那样,在认识论领域实现哥白尼式的革命。当把康德哲学“认识论…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在中国与西方美学史上,有两个重要的美学家——司空图与康德。二人的美学理论有着许多神奇的相似之处。例如,他们都被人称之为形式主义美学家,其美学著作都非常难懂。他们都认识到了壮美与优美这样两个范畴,都提出了文艺要“自然”,都谈到了文艺审美核心——“意象”。更重要的还在于:司空图与康德在中西美学史上的地位非常相似,都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人物。康德不但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而且“是产生近代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美学思想上的根源。”“以后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美学家,差不多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他的启发,并在他的启发下,来探讨各种问题。”(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第87、120页)所以朱光潜先生说:  相似文献   

6.
康德的整个“批判哲学”所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是:“人能知道什么?”人应做什么”?“人该希望什么”和“人是什么”?总起来,一个问题:人是什么?一门科学:人类学。因为前三问题都与最后一题有关。康德对这四个问题解答的出发点,就是他对古典思辨历史哲学,马克思及当代文化思潮产生深刻影响的批判历史观。它构成了全部批判哲学的真正基础,也标志着“康德学说的路程的结束”。①尽管康德没有写出象三大批判那样的著作,以致于让后人感到遗憾而准备写了一部《历史理性批判》来弥补康德哲学的不足。但是,正如英国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正确…  相似文献   

7.
康德对人的理解包含着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方面。一方面,人是有理性的存在者。与自然物不同,人具有总是试图超越自然的必然性而追求超验本体的性格,人自身具有绝对完善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人同时还现实地处在时间、空间中,人的生存是有限的,人在现实中总是不完善的。这种人的二重性存在就是康德自由思想理论建构的逻辑前提。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和《实践理性批判》中主张,作为一个行动者,我应当遵从道德法则的要求。康德思考“我应当做什么”这样一个问题时,也思考了“我事实上能够做什么的问题”。康德强调人是一个理性的存在者,与动…  相似文献   

8.
任继泽 《理论界》2023,(1):88-94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提出并讨论了“天才”与约束天才的“鉴赏”这一对概念。然而二者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张力,仅凭康德文本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天才为何需要被约束、鉴赏如何约束天才,则会分裂二者,产生矛盾。但依据更广阔的语境,“天才”和“鉴赏”的含义完全可以扩展到彼此之中,使得二者成为同一原则——想象力对知性超越与再和谐——的两个侧面。这样的扩展不仅解决了康德天才理论的内在张力,也更加符合艺术发展的现实。  相似文献   

9.
康德的“人是目的”伦理学口号,出于他的伦理学著作《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第二节:“人,总之一切理性动物,是作为目的本身而存在的,并不是仅仅作为手段给某个意志任意使用的,我们必须在他的一切行动中,不管这行动是对他自己的,还是对其他理性动物的,永远把他当作目的看待。”康德把这一思想归结为他的“道德律令”的一条基本原则:“实践的令式是如下:你须要这样行为,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对《纯粹理性批判》的刻意误读,意在寻求康德对他提出的存在问题的支持。本文通过“互文性”的解读,试图展示海德格尔把康德关于“先验想象力”这一批判哲学的“变调”,铺展成关于存在论题的“基调”的整个思路,说明了海德格尔实质上割截了“人是一个能追求无限的有限存在物”这一完整的康德式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