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日益召唤职业企业家,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中国职业企业家赖以成长的相应外部制度环境与内在成长机制均有严重缺陷,而且企业经营管理者群体混杂是中国企业家队伍建设的现实起点。因此,基于对职业企业家成长的相应外部制度环境与内在成长机制作出双重优化的思考,以完善的外部成长制度与内在成长机制为条件,构建并形成中国职业企业家成长机制,是中国企业家队伍建设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2.
中国企业家成长的网络模式及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市场化程度、政府控制程度、文化的社会性和法制的完善程度,认为企业家成长模式可以分为政府模式、网络模式和市场模式三种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中国转型时期企业家成长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企业家成长的网络模式在中国经济转轨时期更具有适用性;从两种不同的角度构造了中国企业家成长网络模式的全景,得出企业家成长的网络模式由"以关系为导向的企业家个人网络"向"以能力为导向的企业家社会网络"的转变是企业家成长网络模式的目标,并探讨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既然企业家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如何建立适宜企业家成长的社会机制,培养大批的职业化企业家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我们需要在总结国外企业家成长机制的基础上,为分析我国企业家成长发展的机制提供借鉴,以便对我国企业家的成长发展机制作一些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企业家领导力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核心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涌现出了不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家,然而学界对此关注不足。为此,从企业成长历程视角出发对中国卓越企业家领导力的探讨提出了一个新框架。首先,界定中国卓越企业家领导力,即企业中的一号位(企业家)造就伟大企业的能力,特别是能够破解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引领企业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或细分领域里的隐形冠军。其次,结合企业创业成长、机会成长、系统成长、分蘖与重构成长等四个阶段,构建了中国卓越企业家领导力的研究框架,横向探讨“领导情境—领导行为—领导结果”,纵向探讨中国卓越企业家领导力的本土特色,并以中国的世界级领先企业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为例对研究框架如何展开进行了说明。研究结果既丰富了中国企业不同成长阶段企业家领导力的系统化呈现,也有利于提炼中国企业家一以贯之的领导力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5.
中国职业企业家成长的制度优化涵盖两个主要层面其一,必须对职业企业家赖以成长的外部制度环境的重要支撑文化、企业、市场与法律进行改造;其二,必须对既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选聘、激励、约束、培训与考核机制予以完善.以制度优化支持中国职业企业家的成长是中国企业家队伍建设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关于企业家成长的研究一直聚焦在个人特质、环境等较为单一的维度,然而,企业家成长却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文章通过探索性分析,考察中国企业家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将不同维度的因素归类为同一分析框架下的因子,揭示出中国企业家成长的整体影响因子构成.研究以企业家个体为样本,通过三个阶段的调查分析,历时近两年,得出以下结论:企业家成长的各种影响因素可以分为7个因子,并整合到同一分析框架下;大多数企业家创业均受到了2到6个因子的影响;在影响企业家成长的7个因子中,个体特质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寻求企业家定位,本文从理论上重新诠释了企业家的角色,分析了中国企业家稀缺所带来的诸多不利因素,设计了中国企业家成长的制度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企业家成长的文化生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家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人类群体,企业家成长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企业家成长与文化环境之间,不是一种单向的、被动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为此,应该更新文化环境观念,即从传统的"文化环境"过渡为全新的"文化生态"概念。由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及其发展阶段所孕育的文化生态是迥异的,所以,对企业家成长的影响也很复杂。对于中国企业家而言,文化生态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而逐步改善的,制度转型成为中国企业家成长的一个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9.
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中国优秀的企业家 ,从而形成职业企业家阶层 ,关键是要营造一个适合企业家成长的良好的社会制度环境。文章从选聘制度、激励制度和约束制度等三个方面刍议了适合我国企业家成长的环境制度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0.
企业家与企业持续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家是企业中资源要素的重要配置者和市场力量的重要决定者,在实现企业持续成长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企业成长的三种类型,指出中国企业必须尽快实现由亏损型、短期盈利型企业向持续发展型企业转变;第二部分从中国企业家的目标追求、行为模式和素质能力等方面入手,分析了中国企业家的特点;最后提出了中国企业家在推动企业持续成长方面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的起飞有赖于一个企业家阶层的出现,承担起变革和创新的任务.企业家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进行企业家自身制度建设的同时,必须对企业家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体制环境以及法律环境等诸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其中不利于企业家成长的因素,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在企业家和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2.
企业家产生的制度和文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家的产生是制度和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制度变迁决定企业家的成长,文化背景决定企业家的精神特质。中国企业家的产生有待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及在以儒家伦理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植入个人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3.
企业家的成长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影响作用。在我国企业家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企业家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缺乏有利的环境氛围、激励制度和推进政策。为了促进企业家的健康成长,学术研究提出了推动企业家的职业化、建立企业家成长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优化企业家成长路径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方虹主编的《企业家精神与领导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版)立足于中国中小企业的现状及需要,系统阐述了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及其与企业家和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企业家的领导力及领导艺术,探索了教育和培养企业家精神的途径、方法,为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一)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说起企业家精神,人们谈得最多的便是创新。不同的研究者给企业家精神下了不同的定义,给出了不尽相  相似文献   

15.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家是企业进步的发动机。旨在构建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能力素质模型并分析其与企业家成长周期的匹配关系,了解企业家的成长规律,找到培养和建设优秀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队伍的方法。通过文献整理,访谈调研和问卷调研等方式,构建了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能力素质模型,探析了企业家六个成长阶段的能力素质差异。通过研究和分析,得到了六个成长阶段需要关注的工作动力和重点培养的能力素质,并结合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成长过程与企业家胜任力为国有企业家成长与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企业家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坚力量,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发展的主体,然而目前我国企业家阶层还处于一个相对艰难的成长阶段,企业家职业化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为企业家的成长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要形成企业家职业化的内在成长机制。  相似文献   

17.
90年代是中国企业家阶层崛起并走向成熟的年代。而优秀企业家阶层的崛起,一方面,企业领导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内在因素(德、识、才、能)的潜在作用;另一方面,也要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众所周知,亚洲新兴工业化地区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存有一批具革新精神的企业家,而信息化、金融化、知识化、全球化的市场经济环境,则是企业家成功的关键。在我国,目前企业家阶层尚未真正形成,关键问题也是需要创设有利于企业家形成的环境。影响我国企业家成长的环境因素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模型和数理分析探询企业家人力资本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高人力资本存量的企业家与低存量的企业家相比,似乎更有利于企业成长。认为进行整体性的人力资本投资是企业家成长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9.
从培育环境、作用机制和促进机理3个方面分析县域经济发展对农民企业家成长的培育.县域经济发展主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等方面促进农民企业家成长.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加速农村经济社会的分化,促进农村经济精英的产生,加速农民企业家职业化、社会化过程,促进农民企业家文化认同和自身能力的成长.对资本流动、劳动力流动、企业家选择机制的分析表明,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创业要素的流动和集中,为农民企业家成长提供资源条件和创业机会.应该不断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农民企业家成长.  相似文献   

20.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最稀缺的资源不是资本与自然资源,而是企业家精神,尤其是企业家创新精神及其行为,企业家创新行为与企业成长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拟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分析企业家创新行为与企业成长的相互作用规律,探索企业家创新行为在企业成长各阶段的工作要点,并据此提出:在企业的初创期与转型及再成长期,企业家应更多地致力于突破性创新;在企业的成长期与成熟期,企业家应更多地致力于维持中的渐进式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