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论郑玄易学     
张涛 《南都学坛》2000,20(1):7-11
郑玄是汉代易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一方面,他推出爻辰说、五行说及九宫数说、爻体说等,使汉代象数易学发展到了又一高峰。尤其是独具特色的爻辰说,更成为他“多参天象”而与其后“全释人事”的王弼易学不同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他继承古文费氏易学的传统,倾心于对经文进行义理性的诠释,倾心于揭示和把握由各种卦爻象体现出来的天地变化之道,从而使象数易学烦琐、虚妄的弊端暴露无遗,并将其引入绝境。郑玄在易学白象数易学向玄学派易学转型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激发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汉儒易象观与茶山的易象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儒本之《易传》,凭借当时自然科学知识,转换话语系统,提出了新的易象理论,重建了偏于天道的象学体系。丁茶山一方面坚持汉易立场,反对王弼义理之学;另一方面通过反思检讨汉代易象学说,实行了对汉代易象的重建,推动了汉代象数易学乃至整个易学的发展。茶山之象学研究,与中国清代乾嘉前后易学研究遥相呼应,形成了东亚汉易复兴的思潮。  相似文献   

3.
汉代筮卜文化盛行,象数易学家、方术家都加入进来,史籍记载丰富。西汉的京房、东汉的郑玄是两位典型代表。他们预知死亡,死亡期限被事先定格在那一瞬间;面对死亡的考验,他们的选择具有时代文化特征,对后代也具有启示意义。观照汉代文献,整体上呈现出汉代象数易学家、方术家善于筮卜自身的死亡之期,每每能占筮准确且能以身应验。死亡考验对他们来说,充满传奇色彩与神秘性。  相似文献   

4.
朱清 《南都学坛》2005,25(6):62-66
南朝刘勰的不朽之作《文心雕龙》是深受汉代象数易学影响的。刘勰对汉易象数之学中一些重要解易体例的吸取主要是通过承袭马融、郑玄两家《易》注中本于京氏易的解易体例而实现的;但又以古文经学的治学理念为尺标,对今文经学的象数易学加以取舍,从而扬弃了象数易学中繁琐的解易套路,也抛弃了今天经学中论阴阳灾异的神秘主义内容。《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是:就易学史而言,《文心雕龙》的易学基础是汉代象数之学,而不依取魏晋王弼派易学;就经学史而言,属古文经学系统。总之,《文心雕龙》归属于儒家经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在乾嘉年间象数易的极盛时代,以象数易研究丰硕成果享誉学界的张惠言,以极大的理论勇气,超出门户陋见,按义理派的解经路线写出《虞氏易言》一书.该书不用象数学的一例一言,却吸收、运用了它的成果,深刻阐释卦爻辞中蕴含的政治智慧与人生哲理.它并不否定象数学,实则与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张氏以此书倡导兼综并蓄的易学新方向,对于清代后期易学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南宋时代,朱熹曾经把象数、义理两派理论融为一体,大大推动了易学的进步.数百年后,张氏沿着他的路线,将易学主潮从象数易再度拉向融合之路,在易学史上同样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6.
荀爽易学在汉代易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易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荀爽在对《周易》和易学基本理论进行全新阐释的基础上,创立了著名的乾升坤降(阳升阴降)说,并构成其易学理论的核心内容。荀爽通过对《周易》思想的深入开掘和充分发挥,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卦变说。另外,卦气说等传统的易学体例也在荀爽那里得到创造性运用。荀爽易学虽然在总体上属于象数易学的范围,但他的易学体例主要是用于解释经文,继承、贯彻的是古文费氏易学的传统,而且其中的人文主义因素更趋明显和浓重,并与荀爽个人以中和理想为指归的社会政治思想相映成辉。这一切又使汉代易学中象数形式和义理内涵的矛盾、冲突进一步激化,使象数易学走进死胡同,终于引发了扫落象数的王弼玄学派易学的兴起  相似文献   

7.
易数简论     
数是易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数与象一起构成了易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数的观念对中国古人影响很大。从象数易学的角度,论述数与象、数与术的关系,可以揭示数在易学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俞樾沿袭乾嘉易学之学风,从象数和训诂两个层面对汉易做了深入的探索。就象数而言,整合了荀爽、虞翻升降说和旁通说,提出了穷通变化说;通过解构汉易卦变说,提出了"非反对则旁通"的刚柔相易说与"八纯卦和八交卦"的变卦说;发现汉代卦气说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辨析和修正;秉承了汉易的思路,以象解《易》,贯通经文。就训诂而言,他以"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为解经要旨,将文字训诂运用于解《易》之中,提出不同于前人的解释。俞氏易学迎合了晚清经学汉宋兼采的特点,折中汉宋象数之学,重建以训诂兼象数的汉代易学。俞樾成为乾嘉以后汉易研究最有成就的易学家,对于后世汉易传承和研究产生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郑玄笺《毛诗》,《毛诗》存而汉代今文三家诗遂亡。郑玄《诗》学,融汇了汉代今古文经学之精华,是汉代《诗》学的总结,又是魏、晋、唐代以及清代《诗》学的滥觞,因此郑玄的《毛诗传笺》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对郑学研讨不够,对郑玄《诗》学的贡献论述也较少,实为憾事。本文是在学习《毛氏诗传笺》的基础上,浅谈几点体会,以就教于大家。一、汉末经学的衰微与郑学的兴起欲论郑玄《诗》学的贡献,首先需明瞭两汉经学演变的趋势。经学盛于两汉,但汉末经学亦趋于衰微。皮锡瑞《经学历史》说:“经学盛于汉,汉亡而经学衰”。汉代经学衰微,其原因如下: 第一,汉代的经学是汉代的官方哲学,  相似文献   

10.
略论汉代易学发展的原因和特点崔波汉代是华夏文化形成和定型的时代,治易之风大行,出现了三种解易倾向:一是孟、京易学,孟喜、京房创立卦气、纳甲、飞伏说,建立象数易体系,被称为今文易学。二是费直易学,注重义理阐发,被称为古文易学。三是严君平、扬雄易学,他们...  相似文献   

11.
曾凡朝 《东方论坛》2006,(4):126-127
东汉郑玄曾以今、古文遍注群经,无经不通,真正博大精深,对后世影响较大。林忠军教授在充分占有郑玄易学及其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经数年钻研,完成了《周易郑氏学阐微》这部易学专著,2005年8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由当时郑玄所处东汉社会背景及郑玄的主要  相似文献   

12.
陈澧《东塾读书记》为近代经学名著,所记皆经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其书提出“《孝经》为道之根源,六艺之总会”,主张经书排序以《孝经》为先。强调学习《周易》“不必驰心于虚眇”,认为“卦气”“纳甲”“爻辰”“先天”等象数易学皆不可信,学《易》当以义理为正宗,对于惠栋恢复汉代象数易学不以为然。在尚书学上,支持赵翼的主张,质疑郑玄“别有《舜典》已亡”之说。在诗经学上,对于《诗经·小序》原序、续序作者的认定,远较前人精细。在春秋学上,主张以《左传》为主,以实证推翻“《左氏》不传《春秋》”之说。陈澧《东塾读书记》所论皆公允平实,言而有据。这是一部可以比肩顾炎武《日知录》的著作。  相似文献   

13.
"时"是易学的重要范畴,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根本理念。荀爽将对"时"的探讨置于阴阳大义的易学主题中。荀爽在象数易学中阐述"时"的思想,不仅针对"时"对主体的限制,运用象数方式描述"时",更能顺应时代与学术的需求,透过象数方法凸显主体在"时"中的价值自觉,从而将其乾坤升降象数学说内涵的易学天人之学思想意蕴彰显出来。  相似文献   

14.
东汉经学家郑玄提出了《尚书》有"三科之条,五家之教"的主旨,清儒段玉裁等认为这是汉代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的不同学说,影响甚大。但自清代、民国以来,也有学者表示反对,诸家的考辨和结论体现出不同的学术方法和学术视角。综合汉代经学史料与诸家之说,郑玄之说当为汉代今文学派,即博士经学的观点,体现了董仲舒《公羊春秋》的学说,而以清代魏源的考释最为准确。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东汉三国时期的易学大家,虞翻承于荀爽的传统,以卦变说解《易》,其中蕴含着阴阳变易的辩证思想,而且取代了京房、《易纬》的阴阳灾异之说。除卦变说外,之正说、旁通说、互体说、半象说、卦气说、纳甲说、反对说、成既济定说等共同构成了虞翻易学的象数易学体系。这个体系是在吸收以往成果基础上的集大成总结和发展,对后世易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虞翻易学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象数形式与义理内容的矛盾更加激化,将象数易学引向了极其复杂的道路,但在其体系中又可见以道家思想解《易》的基本走势,并在客观上启发了王弼易学。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东汉三国时期的易学大家,虞翻承于荀爽的传统,以卦变说解《易》,其中蕴含着阴阳变易的辩证思想,而且取代了京房、《易纬》的阴阳灾异之说。除卦变说外,之正说、旁通说、互体说、半象说、卦气说、纳甲说、反对说、成既济定说等共同构成了虞翻易学的象数易学体系。这个体系是在吸收以往成果基础上的集大成总结和发展,对后世易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虞翻易学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象数形式与义理内容的矛盾更加激化,将象数易学引向了极其复杂的道路,但在其体系中又可见以道家思想解《易》的基本走势,并在客观上启发了王弼易学。  相似文献   

17.
越南阮朝都城顺化,是以中国明清都城北京为蓝本建造的,受到了中国传统都城文化的深刻影响。易学象数作为中国传统都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阮朝都城顺化得到了充分体现,从九五至尊和三极之道等方面,研究易学象数对于越南阮朝都城顺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易学发展到汉末的虞翻表现出全新的面貌.这除了易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使然,还有东汉经学和政治的重要影响,东汉经学和政治危机使易学家回到易学研究本身.虞翻在学术新时代的影响下创造出独特的象数解经体系,这表现在以卦气为基础,以卦变为其动态表现,以易象为其静态符示的动静结合的阐述模式;取象手段的多样性和卦象衍扩的丰富性;独创卦变系统,对后世言卦变者以至深影响.虞氏易的缺陷在于取象的过分衍扩和其体系碍于注经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象数"是易学中的两大构成要素之一。笔者考证了"象数"涵义的源流演变过程,归纳指出"象数"主要有两层涵义:"符号象数"和"事物象数"。分析了"象"与"数"之间的关系,考辨了两宋易学基于对哲学本体论意义的探讨,致使"象数"分化成"象本论"与"数本论"的内涵,认为"象""数"本为一体,显微无间。  相似文献   

20.
卦气在朱震象数易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内容主要涵盖四正卦、十二消息、六日七分、爻辰、阴阳升降等汉代易学常用的体例。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对四幅易学卦气图的阐释中。论文以此出发,考察了朱震易学卦气说的得与失及其在宋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