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中国古代书院在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为己之学的教育理念、成己成物的价值定位以及独立与自由的文化品格一度书写了教育的辉煌,显示了书院教育的独特价值。结合目前我国大学教育面临诸多困境的现实,分析了回顾传统、重寻中国教育的文化根基,对当代大学人文主义精神的培育、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以及大学学术自由的形成具有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传统书院倡导个性自由,重视学术创新,强调人文情怀,为现代大学文化创新提供了许多启迪和参考。基于书院制建设的现代大学文化创新具有引领的作用,传承传统书院文化,实现现代大学文化创新,是中国大学的文化使命,有助于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  相似文献   

3.
古代书院是在综合和改造了官学和私学之后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教育制度,书院教育与朝廷保持一定程度的疏离,拥有教育的相对独立.古代书院教育的独立品性主要表现为“为己之学”的教育理念,“成就人材,传道济民”的人才标准,书院生徒“成己成物”的价值定位以及学术独立与讲学自由.在中国教育史上,书院以其独特的思想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略论中国古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书院,是与封建社会占垄断地位的官学不同的教育组织形态,以其独立、自由的学术精神,对中国封建文化与士人人格塑造产生过深远影响。而欧洲中世纪大学适应城市经济的发展,倡导人文与科学精神,对欧洲近代社会转型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书院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与制度变迁。书院一方面体现出独立的文化创新精神,成为当时教育改革、学术创新的大本营;另一方面又与官方密切合作,有很强的“官学化”趋势。导致书院发展趋势与变迁的原因在书院内部,即作为书院创建、主持的古代士大夫及其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书院在我国大陆高校的复兴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走向深入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代表着中国古代书院精神与具有西方古典大学传统的住宿学院制的融合,以解答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而带来的质量问题,特别是大学生管理和通识教育以及大学内部治理等问题,可以视为现代大学制度的一次实践尝试。但新型的书院制度如何应对科研导向下的大学发展环境则面临着一个巨大挑战。《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下的书院制研究》一书对这些问题做了系统而深入的探索,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似文献   

7.
探究中国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文化内涵以及它们本质上的异同,对中国现代大学的建设意义重大。以封龙书院和巴黎大学为基点,从三个方面对中、欧古典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阐述:“崇圣尚礼和经世致用”的书院精神与“尊崇探究,追求自由”的大学精神;受儒、释、道不同宗教文化孕育的中国书院和以基督教神学为唯一精神核心和行为准则的中世纪大学;几近接近却又自成体系的中国书院和中世纪大学的组织结构。最后概述中国书院和中世纪大学各自优秀的教育传承对现代大学的影响和启迪。  相似文献   

8.
伯顿·克拉克教授的《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其关于大学目的的思想对于今天中国的大学改革仍具有批判价值与借鉴意义。结合中国近代大学的发展经验,从大学目的的“自然模糊性”与“追求真理”的关系、大学目的与大学组织的关系、大学目的与大学现实的关系解读大学目的,对今天中国的大学改革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9.
伯顿·克拉克教授的《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其关于大学目的的思想对于今天中国的大学改革仍具有批判价值与借鉴意义。结合中国近代大学的发展经验,从大学目的的“自然模糊性”与“追求真理”的关系、大学目的与大学组织的关系、大学目的与大学现实的关系解读大学目的,对今天中国的大学改革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
王守仁的《大学古本序》石刻,是以其正德十六年(1521)五月白鹿洞书院讲学会后之定稿刻石的。由此可以推断出,《古本大学》是王守仁构建其哲学思想的营盘,而且他是在改写《大学古本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他的"致良知"学说的。  相似文献   

11.
高校的文学教学有必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淡化专业知识的识记,拓展人文精神的传授空间,追求一种科技人文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和传播,这样才有可能赢得包括文科、理工科等不同专业学生在内的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充分激发、提升人文学科融入科技语境的活力,这将涉及到现代文学、古代文学、文学理论、大学语文等众多课程偏于认知的既有教学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书院始于唐代,是集人才培养、学术创新、文化传播等职能于一体的文化教育组织。与书院特点和职能不断变革相伴的是,其精神内涵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因其区别于传统封建官学的办学性质、“成人之教”的教育理想和知识创新的价值追求,书院精神的核心是永存不变的。书院精神主要包括了以道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和以求知求真为主的科学精神,具体而言又细化为以德育人的人文精神、独立自主的治学精神、实事求是的求真精神、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和勇担道义的爱国精神。书院精神是作为文化教育组织的书院最具独特性、思想性、持久性的精神品格及文化意蕴,是书院发展中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蕴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价值取向作为中和之美的意义域长期以来被忽视。作为中国古代以“中”为正确的审美方法 ,以“和”为审美内涵的普遍的和谐观 ,它具有一定的辩证精神和人文色彩 ;它集哲学范畴、审美理想和伦理学目标于一体 ,从而构成其丰富的人学内涵。作为一种普遍和谐的人文精神 ,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 ,它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荀子的思想代表了先秦学术思想的一个高峰,而他的著作《荀子》既是先秦诸子思想的批判总结之作,也是汉代学术思想发展的重要来源。苟子的教育思想以人性论为基础,内容上重视礼义,方法上强调真积力久最后达到社会安定和谐,“明分使群”的目的。荀子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目标的社会价值取向提醒我们,高校的教育工作要重视学生合理的需求,重视学生个人追求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同时要为学生建立一个精神的伊甸园,不能迷失于物质的洪流之中。苟子的管理智慧对高校的管理者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是中国学术研究实现现代转型的第一人。他在治学中所追求的精神取向和学术致思的思维品格方面,都呈现出了与中国传统学术研究迥异的异质因素。认真研究这些异质性因素,将有助于深刻理解王国维学术研究的历史贡献。而深入挖掘它所蕴含的思想和学术价值,对今天的治学研究仍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公平正义从古至今都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崇高社会理想,是人类世代相传的价值目标和道德原则。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能否公平正义是检验我党执政是否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的一个根本标准。推进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必须在全党和全社会形成科学而强烈的文化自觉、真正科学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各种相关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教育源于生命,旨在生命的升华。面对建设"美好中国"的梦想和社会转型的需求,重新诠释生命教育的内涵,用以生成为典型特征的课堂和以生活为基点的教育内容与形式,在以认识自我为起点的尊重生命视界下,以人文精神养育为取向的价值追求下重塑教育实践,必将为教育重新成为社会的旗帜和人们的精神依托而注入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8.
从学术人员的工作系统、生存系统和价值系统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学术队伍建设存在强调利用外部激励来推动学术发展、学术人员的待遇不高导致学术人才流失以及道德约束机制缺失等问题。建议完善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进一步改善研究条件以及加强师风师德建设,从而切实推进高校学术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9.
优良的学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影响学风的因素众多,因素之间的关系复杂,如何加强高校学风建设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根据解释结构模型(ISM)方法得出的关于高校学风建设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建议,以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持续开展,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大学是对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机构的总称,这些机构或曰大学或另有其名。古代传统大学的文化积淀是从“明人伦”、“修己治人”到“化民成善”,回归人之“性理”的教育精神,再到 “利济苍生”精神文化变迁,传统大学文化具有注重社会本位、注重伦理人文以及重“道”轻“器”等显著特点,这些积淀构成中国大学文化精神的底色。现代大学文化可以借鉴其利济苍生的社会担当、伦理人文的教育理念、“道”“器”融合的思维方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