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谈素质教育     
王迎春 《理论界》2003,(5):98-99
:通过回顾素质教育的历史发展进程指出素质教育思想将逐渐成为21世纪教育思想的主流,但要真正的实施素质教育,还需要很长的实践过程。通过阐述素质教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个人全面发展学说的一致性,素质教育思想转变为教育现实的条件来说明素质教育仍是一种教育理想,而这种理想的实现是需要分阶段、分层次地循序渐进地进行的。  相似文献   

2.
共产主义既是马克思的人生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主题,其形成与发展呈现动态的过程,贯穿马克思的一生,这种思想包含的价值追求、对世界的理解和叙事逻辑使马克思以后的思想和实践向更为宽广和纵深的层次跃迁。通过追溯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生成轨迹,勾勒它的逻辑脉络,可以更好地揭示马克思构建共产主义思想内在的理论旨趣。  相似文献   

3.
对善的定义虽存争议,但善存在着层次性却是可以确定的。从利己与利他角度而言,传统伦理学将纯粹利他视为最高层次的善,而我们则认为利己与利他的统一是最高层次的善,对最高层次善的不同界定,是奠定理想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基石,其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4.
刘宝龙 《理论界》2005,(10):80-80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本文从三个层次思考了"以人为本"思想一是概念的界定,二是从实践看以人为本,三是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的理想教育过程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涉及到主体教化与客体认知、物质载体要素与精神升华要素、远景目标与现实利益、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等方面.如果从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角度出发,可以把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前这段时间称为英雄时代,把改革开放后到现在称为平民时代,这两大历史条件下对青少年的理想教育的矛盾的呈现各有其特点,依据这些特点的分析,当下对青少年的理想教育至少要从理想的层次性、价值的支撑点、虚实结合,实字优先、思想免疫和文化调控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开放的特征是其与时俱进的思想源泉,不断变化发展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是其与时俱进的客观动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就是与时俱进的历史.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分别对其面临的三大问题的科学回答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及与其一脉相承的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地包含三大层次.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坚持和捍卫前两个层次与丰富和发展后一个层次的永恒扬弃运动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与时俱进的.  相似文献   

7.
金庸作品中自觉吸取融会了儒家、道家与佛教的思想元素,以"庄禅"与"孔孟"作为塑造理想人格的重要思想资源,从而把侠士英雄们的人格理想从传统的勇武、义气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使得作品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文化品位也超越了传统的武侠题材.他的武侠小说之所以能够雅俗共赏,特别是在很多饱学之士中产生共鸣、获得赞誉,重要原因之一便在于此.  相似文献   

8.
建设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新的社会治理与发展目标。建设当代和谐社会需要从传统思想资源中汲取智慧,引以为鉴。儒家“小康”“大同”两个层次的社会理想图式,要求我们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时要善于区分现实政治治理的“善治”与和谐社会道德理想两个层次。传统民众“太平盛世”、富而均平的追求,要求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中要把公平正义作为突出问题加以解决,并将其作为重要价值目标来追求。和谐社会的实质内容和建设目标应体现为“政通———人和”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国家“合法性”问题的角度,以霍布斯、卢梭契约思想为切入点,探讨道德理想与市俗国家的关系,其旨趣是从一个特定的侧面阐释国家生活中的正义与善及其关系问题。;市俗国家的建立是立足于经验世界的层面、用人们的理性能力从经验世界中组织起,还是立足于道德理想的层面、完全用理想的模式构造起,这是欧洲思想史上两种不同理论与实践风格传统。霍布斯、卢梭则是其代表。这个传统可以上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的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分别为其代表。柏拉图从国家的理念出发,将国家当作一个结构功能体系,他不似智者派那样以原子论的眼…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4,(7):47-51
宋明理学充分发挥《四书》等儒家经典社会控制的思想功用,构建了"修、齐、治、平"的层次模式。这一模式既强调正君心、正百官、正万民三个自上而下的不同层次的心灵道德自律修养,实现个人完善和超越自我,又关注道德发展向社会实践,将社会控制实际过程划分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个自下而上的层次,肯定了齐家、治国与平天下在系统中具有的基础、主导与最终理想地位。这一模式也体现了宋明理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性、对象的针对性、思想统合性及时代特征,成为宋明理学以理治国理论体系的有机构成。  相似文献   

11.
<正>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多变的。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多种的层次,人们头脑反映客观事物也具有层次性;分析、把握人们思想的层次是理解人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环节,理解一个思想家的思想也是这样。庄子思想是多层次的,层次与层次之间,往往呈现矛盾的情况,但又是有联系的、不可分割的。一、庄子的无神论思想春秋战国时代反对宗教迷信,具有无神论思想的有法家、兵家和道家学派。法家主要是从政治实践方面来反对宗教迷信,兵家则从你死我活的战争经验中认识到天命鬼神的不可信,但他们并没有上升到哲学高度加以阐明。从哲学上阐明这一问题的是庄子。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政”、“制”两个概念入手 ,探讨贾谊政治思想的精髓。贾谊以批判秦政、制为开端 ,将儒家的政治理想 ,推置于汉代政治实践 ,为汉王朝确定了“政”和“制”。前者为汉文帝所采纳 ,化为其“以德化民”的实践活动 ;后者没有被汉文帝采纳 ,但对后世影响深刻。贾谊成为将儒家政治思想运用于汉代政治实践并初见成效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多层次内涵构成其整体结构的科学性。这种科学性既在于其克服黑格尔头脚倒置的历史辩证法,从与世界历史相关的几个不同核心层次上进行了逻辑论证;也在于马克思面向资本社会复合层次,对世界市场、社会政治经济的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进行了科学性的实证分析。从其科学性与革命实践性相结合的整体视野看,隐藏在世界历史思想背后的层次递进的思想,为我们当前正确理解、恰当处理当代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现实问题,构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在"实践--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学层次的价值概念与哲学层次的价值概念以及社会道德价值理想与社会制度价值理想的辩证统一;为人们审视价值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文化哲学视野.它对于当代人类价值实践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的必要途径。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时代的严峻挑战。为了切实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和僵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以人的生活世界为根本视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视域的彻底置换,从全新的视角审视实践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以创新的姿态不断改进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唐国军 《广西社会科学》2008,153(3):191-194
儒家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儒家政治理想走向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董仲舒是使儒家政治从理想走向现实的奠基人,也是使儒家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走上实践之路的开拓者。他构建了汉代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推进了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运动。  相似文献   

17.
宋代是平淡诗学范畴真正确立并有了成熟理论形态的时期.平淡诗论是宋人追求自然平淡之美的文化心态和审美趣味的反映,是宋代不同思想基础的人的共同审美理想.平淡诗论中蕴含着真、善、美不同层次的精神活动范畴.宋代平淡诗论在建构诗歌理论和实践诗歌创作的同时,展示出了丰富的中华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8.
<正>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个包含着多层次多方面关系和内容的整体结构。从前提上说,它既包括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又包括与政治民主建设的关系;从内容上说,它既包括文化建设部分,又包括思想建设部分;从方法上说,它既包括较高层次的共产主义理想道德的教育,又包括较低层次的诸如“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普遍性的群众活动;从对象上说,它既包括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又包括执政党党员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思想作风的建设。而不论从哪个角度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都离不开人这个主体要素,都必须一切围绕人的需要的满足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去进行。因为人是社会一切活动的主体,也是一切社会实践的目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其本质来说,是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社会实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人的主体地位,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9.
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行政改革”浪潮中的重要实践和理论。由理论基础、核心价值与思想、操作规则与手段三个层次构成,学者们围绕这三个层次对其进行了广泛的批评。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治理对新公共管理的三个层次进行了超越与替代。  相似文献   

20.
乡村聚落景观的旅游价值研究及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文章从乡村聚落景观体系入手,分析了景观体系中聚落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的旅游价值,提出了乡村聚落景观的旅游开发模式。通过案例分析,从旅游实践角度进一步探讨了乡村聚落景观的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