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人为本"思想从三个维度继承和发展了唯物史观:一是进一步彰显了唯物史观的价值维度;二是拓展了唯物史观的发展理念;三是深化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揭示"以人为本"思想深厚的唯物史观意蕴,对于我们从更深层面把握科学发展观,进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哲学为指导的.以人为本不同于人本主义人本主义中的"人"是抽象的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具体的、现实的人.以人为本也不同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主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为本除了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外,还关注人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栾春苹  马德成 《理论界》2005,1(3):67-68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含义,必须弄清"谁"以人为本、"本"是何意、"人"是什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本观,是对人类历史上所有人本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国新闻宣传、新闻传播的职业道德核心同样是以人为本.离开了以人为本,新闻宣传、新闻传播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基于此,我们一切新闻宣传、新闻传播活动都应以人为本,着眼于人,作用于人.而深入理解新闻传播以人为本的"人"的含义,是在新闻传播中践行以人为本根本要求的基础.从社会政治和新闻传播两个层面来看,新闻传播以人为本的"人"既是指"人民",又是指受者与传者的"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杰 《学术论坛》2006,(6):195-197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已经成为最重要的高等教育哲学观.从高等教育理念的视角对"以人为本"的内涵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理解,是推动高等教育良性发展的重要前提.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是什么?高等教育视角下的"本"是什么?究竟应当以人的"什么"为本?高等教育如何"以人为本"?判断高等教育是否"以人为本"的标准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从而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伟大使命.  相似文献   

6.
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以人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合成 《云梦学刊》2005,26(3):113-114
"以人为本"是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校园文化与"以人为本"有其内在联系性.校园文化建设,应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注于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主张.以人为本是"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印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施行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是贯穿胡锦涛理论思想的主线.  相似文献   

8.
"精讲多练"是一种强调"以人为本,能力为先"的教学模式,该文从当前教与学双方存在的模糊认识和本质内涵入手,立足高校新时期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现状,开拓了教学模式更多的运用方法,大胆提出了"精讲"与"多练"的融合、教师与学生的深层互动以及以人为本理念的传承三个应该着重把握的问题.论述在一定程度上能为该教学模式的更好应用提供科学高效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卓瑛  赖建敏 《江西社会科学》2005,46(12):157-160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确理解"以人为本"是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也是我们落实和谐社会的前提.本文通过对中国当代"以人为本"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分析,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分析,透视出中国当代以人为本思想是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熏陶下,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指导下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自从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这个概念以来,"以人为本"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学术界主要从"以人为本"提出的缘由、"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以人为本"提出的现实意义以及"以人为本"的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为了全面系统地了解当前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有必要对其进行一番梳理,以进一步推动学术界对"以人为本"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人.把以人为本中的"人"解读为"人人"、"每个人",不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理想性和现实性辩证统一的思想;把以人为本中的"人"解读为"人民",不利于在实践中尊重和保障人权.以人为本中的"人",最为合适的解读是"公民".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是人的世界之所以成为人的世界和人之所以作为人的一条根本原则.然而,这条原则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变成了普遍事实.只有当"现实的人"超越了对人的存在的抽象理解,"人是目的和工具的统一"超越了对人的价值的片面认识,人的三重本质超越了对人的本质的错误判断,人的现实发展观超越了对人的发展目标的纯粹空想,"以人为本"才实现了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跨越.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师教育理念在此至关重要.现代教师教育理念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建构,这一概念包括:以人为本的教师道德理念的建构,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以人为本的教师职业理念的建构,将"以人为本"贯穿于教师的职业素养中;以人为本的教师育人理念的建构,彰显终极教育关怀理念和"园丁"理念.  相似文献   

14.
对"以人为本"问题的探讨,不能仅仅停留在"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本"这个笼统的内涵上,而应进一步明确其外延,即把"以人为本"之"人"具体化,在指向上搞清为哪些人.本文认为,这里的"人"应包括三个层面整体的人,即通常所说的人民群众,或全体公民;群体的人,即某一阶层、某一利益群体;个体的人,即公民个人.后两者更具操作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我们长期忽略而今天特别需要重视的.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及其理性实践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韩庆祥 《河北学刊》2004,24(3):67-73
以人为本,是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回应中,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刻理解中,在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付出代价的反思中,而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的"本",就是要把人当作主体、本质和目的.以人为本有三个层次的内涵首先,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的肯定.其次,就当前中国来讲,它是一种立足于解放人、为了人并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性发展的要求,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强调公正,关注弱势群体;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就是尊重人的合法权利,尊重人的能力差异,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独立人格,不断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最后,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要确立起人(或人性化)的尺度,实行人性化服务.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落实到执政党的活动中,主要就是"以民为本",但不能把"以人为本"仅仅理解为就是"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更能调动一切人的积极性,凝聚一切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和价值旨归.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人"就是人民,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不仅要发挥所有人的积极性,还要高度重视和发挥杰出人物的作用."以人为本"与我们党的历史主体与价值主体相统一的人民观是一脉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也是人道主义的一个形态,更是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共同研究视阈和理论重叠部,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以人为本"属于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7.
许小主  李青 《云梦学刊》2007,28(2):71-73
作为科学发展观本质和核心的"以人为本"的"人",首先是指"人民";但是,从根本上讲,"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每一个人",即"所有的个人","每一个人"是构成科学发展观的历史主体.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历史主体上坚持"人民"和"每个人"的辩正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对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18.
吴维海 《中州学刊》2007,72(4):39-42
和谐社会是我国政府倡导的发展目标,和谐社会的特征是以人为本和公平正义.构建适合"和谐社会"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关键是把握内部控制实质,研究和创新提升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方法,遏制不当得利,杜绝案件事故.建立"纵横结合"、"六个层次"、关键控制点、"三个规范/手册"等有创新和操作价值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和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人本"的复归.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析"以人为本"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时下流行的"以人为本"的口号、命题作了辨析,认为"以人为本"是一个具有歧义的口号、命题,它可以传达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因为如此,本文不一般地反对"以人为本"的命题,但反对滥用这个命题,特别反对这个命题可能传播的人本主义历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