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1 毫秒
1.
本文在考虑吸收能力对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影响的基础上,利用中国1985—2010年间国际直接投资数据,采用国际技术溢出模型对吸收能力影响下我国接收的国际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技术进步主要源于国内研发资本存量,正向技术溢出对我国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2)研究创新能力的加入能够提高正向技术溢出效应,而除去金融发展水平外的基础吸收能力均制约着正向技术溢出;(3)吸收能力不足以消化逆向技术溢出,对外直接投资由于占用了国内研发资源反而对技术进步产生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随着资本“走出去”战略的推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推动海外投资的高质量发展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基于2004-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等相关数据,利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和似不相关回归(SUR)模型,对不同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国外溢出的先进技术提升了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率,但研发密集型行业和非研发密集型行业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存在显著性差异。应加大对研发密集行业的投资比重,努力增强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R&D溢出理论的基础上,基于2003—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实证检验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对我国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对国内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将沿线各国按照经济体类型分类后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发达经济体的直接投资带来的逆向技术创新效应明显大于转型与发展中经济体。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从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逆向技术溢出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对外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外投资与母国企业竞争力提高之间的互相影响会不断增强。借助经典R&D溢出回归模型,测算了1982-2008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国内研发存量及对外直接投资所吸收的国外R&D资本溢出,探寻对外直接投资溢出的R&D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值得肯定的是,对外直接投资确实存在逆向技术溢出,对国内技术提高有积极作用。但是,国内R&D资本存量是国内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自主研发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5.
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反向技术外溢进行了实证考察,发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上并未显示出反向技术外溢效应;但在分地区的回归中,我国东部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产生了显著的反向技术外溢效应,这表明反向技术外溢规律在中国是适用的.基于上述实证结果,初步判断其成因是我国的技术吸收能力不足.把与国际经验分析相似的指标作为吸收能力代理指标,经实证考察发现:我国总体上的吸收能力并未达到反向技术外溢的要求,除人力资本强度、研发强度以及技术基础设施外,其他吸收能力均未对我国反向技术外溢效应产生正的贡献,且资本强度、研发强度、技术基础设施的贡献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ODI逆向技术溢出的母国区域吸收能力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ODI逆向技术溢出的视角,构建母国吸收能力综合评价模型,运用中国2003—2011年的区域面板数据,从获取能力、同化能力、再创新能力三个分能力细分而成的21个指标测度各区域吸收能力,并分区域考察吸收能力对中国ODI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影响地区吸收能力的主要因素为市场对外开放度和发展水平、产出集聚效应、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和现有技术能力;东部沿海地区吸收能力最强,西部地区(四川除外)最弱;地区吸收能力是影响O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重要因素,中部地区吸收能力的促进作用显著于东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3—2014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研究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签订双边自贸协定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存在显著的正向效用,"一带一路"沿线东道国的技术创新水平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东道国与中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经济距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而对不同国家的分析表明,2003—2014年,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获得的国外研发溢出效率排名前5位的国家分别为新加坡、巴基斯坦、越南、匈牙利和斯里兰卡.技术无效率函数的估计结果发现,东道国法律与腐败监管的严厉程度、东道国经济自由度在降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逆向技术溢出无效程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东道国当地的文化环境,同时应加快向东南亚、南亚及中亚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后,应制定政策鼓励国内研发实力强的企业对科技资源密集型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相似文献   

8.
出于均衡利用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之目的,文章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区域差异及影响该效应发挥的各类门槛因素.拓展的C-H动态面板模型GMM检验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显著,但存在区域差异.通过拓展的Borensztein门槛模型检验显示不同省份所受到约束门槛不同.东部省份主要受产业结构、研发投入、市场结构及金融发展等门槛因素约束;中、西部省份除了受到前述约束外,还受到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及教育投入等门槛限制.文章指出,除了进一步支持吸收能力较强省份对研发资本存量较高的发达国家进行技术寻求型投资外,还应当进一步深化中、西部对外开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本积累,以便早日越过“门槛”,更多获益于逆向技术溢出.  相似文献   

9.
利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4—2017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面板回归的实证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扩大技术获取型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将有利于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以技术差距为门槛变量,建立静态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实证结果显示,仅上海、江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小于、等于门槛值,其余省(市)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均大于门槛值。当技术差距小于门槛值时,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会抑制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当技术差距大于门槛值时,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能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了提升区域创新能力,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应基于本地区与投资东道国技术差距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同时强化进口贸易、研发资金投入、企业技术创新、高质量人才培养等政策组合。  相似文献   

10.
技术创新能够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那么对于集群企业来说,哪些因素会影响技术研发投入?以D'Aspremont and Jacqueminde(1988)的技术研发博弈模型为基础,考虑了吸收能力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建立了一个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具体分析了集群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和吸收能力对集群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集群企业的研发水平不仅是其吸收能力的增函数,而且是其溢出效应的增函数。  相似文献   

11.
区域贸易壁垒是OFDI逆向技术溢出在母国省份间扩散的重要影响因素。运用2003—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测定各省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扩散量,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区域双边产品贸易壁垒、技术贸易壁垒和人才流动壁垒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扩散量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OFDI逆向技术溢出存在省际扩散效应,其中三大经济带和交通枢纽城市的逆向技术溢出省际扩散量排名居前;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省际扩散效应受到双边省份多重贸易壁垒的影响;贸易壁垒对研发资本溢出型和人力资本吸收型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扩散均存在显著负向效应。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贸易溢出模型的扩展,采用省级面板数据建立技术溢出模型,对我国四大区域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揭示出影响各区域技术进步的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四大区域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国内研发资本的溢出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国际技术溢出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东部地区技术进步主要依靠自主创新,FDI对中部地区技术进步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西部地区技术进步依靠国内外资本的注入和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国内外先进技术溢出都对东北地区技术进步有较大地促进作用。实证研究结果为实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技术寻求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是近年来国际直接投资领域的新课题。通过构建R&D溢出回归模型以验证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在CH和LP模型研究思路的基础上,选取1990—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结果显示全要素生产率与对外直接投资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水平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证实我国企业开展以技术寻求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有效地提升本国的技术水平。据此分别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专利表征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技术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国内外的经济学者把技术进步分为自主研发和技术扩散,使用专利作为技术进步或创新的测度指标,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基本上认同技术进步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外直接投资作为载体将要素分散到不同的国家,使各产品的生产不再局限于某一国内,进而影响一国在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程度。为探究OFDI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效应,对二者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得出OFDI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嵌入度有正向的行业调整效应和技术逆溢出效应的结论。提出为了使投资活动能够更有效地促进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应大力鼓励企业“走出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速培养尖端复合人才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建设创新丝绸之路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为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提供广阔平台,对企业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视角切入,以2007—2017年3 665家沪深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双重差分法、政策评估中介效应模型等研究方法,评估"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中介效应。机理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互联互通的交通基础设施、良好政策环境和有效金融支持体系,企业主要采用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压力式创新、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技术比较优势、生产协作网络等途径,提高企业自身的创新水平。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其政策效应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持续增强;第二,政府补助、净利润和市值均对企业创新具有显著为正的作用,政府补助降低企业从事创新研发活动风险和研发投入成本,盈利能力强和市值高的企业普遍具有对抗技术创新风险的能力;第三,相较于小型企业和民营、外资企业,大中型企业和国有企业更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创新水平;第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企业创新中发挥显著为正的中介效应,而且大中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中介效应更强。此外,基于替换变量和平行趋势检验的稳健性检验结果证明了文章研究结论的可信性。最后,文章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基于科创主体、创新投入、成果转化、政府管理等各个环节,积极发挥有为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逐步建立科技金融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等方面的长效机制;第二,加强创新要素流动与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技术研发合作和创新成果共享;第三,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7.
京津冀人力资本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京津冀人力资本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采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的长短期是正向相关的,且科技创新能力受到R&D经费投入的正向影响,但R&D经费投入系数的大小远小于人力资本存量的系数。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