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互文指的是前人或同代人发表的文章的一部分被后来的作者模仿或在后来的文中被借用。法国学者蒂费纳.萨莫瓦约认为互文的方式主要有:重复﹑引用﹑暗指﹑戏仿﹑合并粘贴等。通过上述互文方式的运用,伊恩·麦克尤恩使其小说与其他欧美经典作家的文本和其非长篇小说形成对话,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刻画人物﹑形象营造情景和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互文"作为一个当代西方符号学、文学批评、修辞学、话语分析等领域所共同关注的概念,其内涵不同于汉语传统辞格中所谓"互文见义"意义上的互文,却与引用、仿拟、镶嵌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尤利西斯》中的互文性是乔伊斯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重要手段。文本广泛引用了荷马史诗《奥德赛》、《圣经》、莎士比亚戏剧以及乔伊斯的其他作品的情节和语言,借助古代欧洲经典文本中的语言、情节和人物,从不同角度展现现代西方社会精神荒原同古代欧洲文明间的冲突。文本中的互文性突出了小说的反讽意义,从而深刻揭示了反英雄主题。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故事新编》实乃一种互文体,它采用引用、重复、参考和戏仿的互文手法,从而呈现出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的戏剧效果。文本通过对《故事新编》互文手法的解析来准确识别其文本中互异的成分,分析文本深藏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阅读古代诗文及注释常会遇到一些互文语句。这些语句字面上容易理解,但若不联系互文加以解释,就会望文生义,产生误解。究其原因主要是不明互文的结构而致。互文的常见结构方式有二,单句互文和对句互文。在一个单句里有关词语交错成文、互见其义的为单句互文。上下句有关词语交错成文、互见其义的为对句互文。对句互文又可分为异词同义互文、有关词语交错互文、对句交错省略互文三种形式。异词同义互文,即指上下两句中两个同义词互用,这主要为避免行文重复。有关词语交错互文,指上下句有关词语互见其义,理解时有关词语要交错互换。对句交错省略互文,是指把两个词、词组或句子各自省去某些部分。然后合成一句或分置两处,理解时须上下两句互相补充拼合。  相似文献   

6.
"模因"是文化的基本单位,它是一种模仿现象。通过模因的复制、模仿和传播使得文化得以传播、继承和发展。互文性是语篇的一个基本特征,任何语篇都是对其他语篇的吸收和转化。模因和互文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两者都是以模仿为基础,在互文的过程中,模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将用模因论来阐释广告语篇的三种互文方式——引用、仿拟和双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近代回传中国的《玉篇残卷》及敦煌所出唐写本等材料引用《说文》条目与《说文》进行互勘.这些材料为清代许多校勘《说文》大家从未见及,故于校勘十分珍贵可证二徐之确者,亦可正二徐之误者,或解决前人悬而未决的问题,或证《残卷》等引书之误.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重新回顾了文学研究史上三个"悬而未决"的研究:形式手段、互文性和文类,并对此提出了更细致的问题,用以揭示我们是否值得投入更大的精力来继续进行这三个发面的研究。他得出结论:对于文学文本的形式手段可以借助于当今的语料库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而对于互文性的研究可以使用更为直接的方法,研究那些明显是重写或引用先前文本的文本或文本碎片;在文类研究中,颇具前途而又为人所称道的是以认知法为基础的文类原型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互文指涉的识别和转换是互文译论的核心问题,而互文指涉的识别又是其转换的前提,但是迄今为止这个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文章通过对一些互文指涉识别不当而导致转换失误或偏差的个案的分析,区分辨别出一些可以作为互文指涉识别的互文标志。  相似文献   

10.
"互文性"的提出,为传媒语言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也为传媒话语的建构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其典型表现形式有引用、仿拟、超文本连接、典故、指涉等。互文性理论在传媒语言的建构和解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优化翻译、创设语境、突显语义的张力。成功运用互文策略,巧妙地在文本与源文本之间建立起联系,通过语境的转换或对比,可以增强文本与源文本之间某种意识形态或语义方面的张力,从而增强传媒话语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1.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纷争主要集中在语义学、认识论和本体论三个方面的分歧。实在论与反实在论在这三方面的互文概述,以及老实用主义与新实用主义的互文概述,表明与实在论所依据的基础主义原则不同,新实用主义秉持着与反实在论相似的背景主义原则;与老实用主义所凭依的心理学行为主义原则相佐,新实用主义则作为分析哲学的继续和变异,注重语言和行为主义的语义语用学原则的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12.
互文性作为语篇的基本特征,通常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本文拟从互文性的理论源泉、确立及划分把握互文性的理论脉络,根据"具体互文性"和"体裁互文性"的划分简要分析广告语篇中的互文现象,探讨广告语篇是如何利用互文性获得强烈的审美效果和受众的心理认同,从而充分实现广告的劝诱功能。  相似文献   

13.
"互文性"与用典有契合之处,用典本身属文本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引用,古代诗话中又有与互文性相通的论述,这是引入互文性理论阐释古诗用典现象的基础.借鉴热奈特的文本类型分析方法,可以将典故的互文关系分为共存关系和派生关系.这一视角不仅可以扩大典故探索的范围,而且可以深入考察文本网络之间的因袭、变异关系,研究典故意义在不同话语之间的流动、转变及意义生成.  相似文献   

14.
告示语是一种公示性话语,是指在公共场合张贴或印刷的旨在为一般公众或特殊群体提供指南、提醒、警告等帮助的宣传性或服务性语言标牌标语。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告示语的表达形式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异。笔者运用话语的互文性理论对变异告示语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变异告示语中互文类型、特点以及社会功能,认为告示话语中广泛存在互文现象,变异是告示话语的语言层面的标记,互文是话语变异的深层特质。  相似文献   

15.
"互文"是古汉语特有的修辞手段,它为了行文的需要将本应合在一起说的词语分开,使它们在上下的话语中各出现一个,参互成文,合而成义.本文讨论"互文"两种常见的形式,分析其内容与其形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译例的剖析,提出在翻译有关"互文"的修辞时,应把握其内容,不要简单地复制其形式.  相似文献   

16.
《可乐》2007,(4)
幽默的政治家往往借助对方刁难、责备时的某些字眼或惯用词汇将计就计、移花接木,把“脏水”反泼到对方头上或以此来分散人们的注意力,并造成一定的幽默效果。  相似文献   

17.
自美国建国以来,宪法就是约束国家权力、规定公民权利的根本原则,是以法治为形式、以民主为基础、以个人自由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现代政制.奥巴马在第二次就职演说中,直接引用了宪法的原文,并在宪法精神指引下,阐述了下一任期的政策,形成了就职演说与美国宪法之间的语篇互文关系.从成构互文性和显性互文性入手,分析奥巴马就职演说中的宪法维护性.  相似文献   

18.
翻译作为沟通两种不同文化的桥梁起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由于源语和译语文化巨大的差异,文化意象翻译的丢失似乎不可避免。然而,源于后结构主义的互文性理论很好地弥补了这一领域的缺憾。从互文性角度来看,翻译可以说是在语言、文本、文化和思维等众多层面展开的一项具有互文性质的语言转换活动。在进行跨文化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正确理解源文本和与他文本间的互文指涉,仔细揣摩隐藏在语言结构背后的语言和文化特征,适当应用一些补偿手段,处理翻译中的互文指涉。  相似文献   

19.
《失乐园》对《圣经》的传承与超越表现在经典互文与文学想象这两个方面。就经典互文而言,《失乐园》第7、9、10卷在情节、题材和主题上与《创世记》第1-3章构成尤为显性而密集的互文指涉,主要显现于弥尔顿对《创世记》文本大量且大胆的引用和转述;就文学想象而论,史诗对上帝所造之物的拟人化和具体化描写丰富了创世造人情节;对亚当夏娃尝食禁果前后内心活动的细致刻画和对人类堕落带给大自然伤害的艺术化呈现拓展了人类堕落题材;关于亚当夏娃对待惩罚之态度与认识的诗性描写深化了罪与罚主题。通过经典互文,史诗传承了《圣经》原有的宗教文本内涵;通过文学想象,诗人赋予《失乐园》独特的宗教审美意蕴。经典互文与文学想象共同成就了《失乐园》永恒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20.
互文语境也叫翻译语境。对林语堂的Moment in Peking及张振玉、郁飞的汉译本的典型互文语境篇章连贯进行分析,考察小说互文语境中篇章连贯指示词的数量和类型,结果表明,衔接手段使用是否恰当对篇章连贯有很大的影响,译本是否实现原作中的衔接是衡量译本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除此之外,叙事文本是否完美还要看语境是否连贯,即达到篇章连贯的同时还要达到语境连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