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蒙古族的古老发祥地 ,它不仅在历史上有特殊的地位 ,其民歌也如离离原上草一样繁茂。流传在呼伦贝尔蒙古人口中的民歌珍藏了民族的心音 ,表现了他们的独特习俗。我们从呼伦贝尔民歌———这一劳动人民世代创造并传唱的“心曲”中可以看到它所体现出的蒙古族物质民俗的发展和变化。这些表现蒙古族物质民俗的呼伦贝尔民歌 ,以草原奔放、豪迈的性格 ,为我们展示了当地蒙古族人民衣食住行的一幅幅画面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风格交响乐作品,是作曲家在长期写作实践中创作出的一系列以蒙古族文化内涵为表现内容,以蒙古族风格的民歌、器乐曲旋律或自创的带有蒙古族风格的旋律作为作品主题并贯穿发展的交响乐作品。这些作品所表达的是作曲家眼中的蒙古族历史、英雄、自然风貌、民俗风情等一切涉及蒙古族文化所包含的内容,表现的是蒙古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传达的是蒙古族的崇高审美理想,是蒙古民族的感情、特有文化和审美方式的升华。  相似文献   

3.
民间舞蹈的基本体态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蒙古族舞蹈是蒙古草原独特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的产物,它与蒙古族宗教、民俗民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是蒙古族民族性格艺术化的诠释。  相似文献   

4.
蒙古族长调民歌由于受地理生态环境和周边不同民族文化影响等因素,导致了不同的民歌风格区在音乐题材、体裁、形态和表演特征等方面,既有相似性、共通性、交融性,又有鲜明的地域差异性。本文通过内蒙古鄂尔多斯与青海海西蒙古族长调民歌音乐形态的比较分析和研究,以点带面折射出蒙古族民间音乐一体多元、一同多化、和谐共生的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5.
能歌善舞的蒙古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音乐文化,特别是蒙古族民歌,而其中科尔沁民歌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鲜明的地域特色使蒙古族民歌的艺术魅力增添了又一份光彩。本文通过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尔沁民歌《嘎达梅林》传承人何巴特尔老人的访问交谈,梳理了科尔沁蒙古族民歌的保护与传承现状。  相似文献   

6.
蒙古族长篇叙事民歌,是古代蒙古族叙事民歌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影响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蒙古民歌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外来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力量都对蒙古族民歌的现代化产生了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蒙古族民歌本身的发展。蒙古族长篇叙事民歌的兴起,标志着蒙古族民歌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蒙古族民歌的创作主体、题材、曲调都有了崭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流传在赤峰巴林草原的民歌,由于受地域、民族杂居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演唱上主要有纯蒙古语演唱的民歌;也有蒙语、汉语演唱的民歌等。巴林民歌从音乐的特点与风格来讲,主要有两种,即长调民歌与短调民歌。在赤峰地区的蒙古族民歌是以巴林草原民歌为代表,巴林民歌在旋律上富有蒙古族韵律与蒙古特征的民歌。  相似文献   

8.
科尔沁叙事民歌记录了蒙古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是蒙古族口头传统文化的珍品之一。英译科尔沁叙事民歌有助于促进蒙古族文化的传播,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和旅游业的发展。本研究基于科尔沁叙事民歌的英译现状梳理,以《陕北民歌》《阿诗玛》与《玛纳斯》等民族典籍译介成功案例为参照,紧密结合科尔沁叙事民歌的演唱形式以及歌词特点,探讨科尔沁叙事民歌的翻译策略,提出了从“底本选择”“团队翻译”和“归异结合”的翻译策略,旨在助推更多的蒙古族文学典籍走向世界,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研究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9.
蒙古族民歌的各种体裁,是由蒙古族人民长期的草原游牧生活方式和各地区的特点决定的,是因为部落的变迁与兄弟民族文化交流方面的差异,而使各地区的民歌风格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艺术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其中,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以其音调及结构旋法的独具特色而闻名于世。本文主要以内蒙东部地区的昭乌达民歌为例,对几种主要民歌体裁的音调及旋法特征作简要梳理和探究。  相似文献   

11.
随着在唐朝初年党项人迫于吐蕃东扩的压力东迁陕甘宁地区,原分布于我国西南的藏缅语族居民的民歌也被带到黄土高原一带,对大西北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陕北、陇东等地的汉、回等族民歌和鄂尔多斯的蒙古族民歌都有大量的曲调能在川滇西部的彝、傈僳等民族的民歌中找到对应。本文试图由此出发,探讨党项人内迁对西部地区民族文化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民歌在蒙古族民间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蒙古族民歌的形式与内容与蒙古族传统的审美方式与审美观点紧密相联。蒙古族民歌中表达了把骏马作为美的象征、视白色和青色为高贵、珍重父母的养育之恩、崇尚勇敢有力的英雄好汉、以朝西方向和西南面为尊贵等方面的主题,它反映了蒙古族的审美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3.
近现代蒙古族民歌的爱国主义思想杨泉良蒙古族是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的民族,千百年来,尤其是近代以来,广大蒙古族人民同华夏大地的其他民族人民一样,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共同压迫下,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与灾难,面对满目疮度的国家和民不聊生的现实,蒙古族人民以其...  相似文献   

14.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凝聚着哈尼族的音乐智慧和才能,展现出哈尼族独特的演唱天赋。《栽秧山歌》是研究哈尼族文化及其民族性格和审美观念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主要谱例。  相似文献   

15.
蒙古族长调民歌反映着草原生活,而草原生活也离不开长调民歌。因为有了长调民歌的相伴,牧人才可以常年放牧而不感到厌倦。由于长调民歌的哺育,蒙古族才会有身心健康、感情丰富的子孙。从这个意义上说,长调民歌既是草原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游牧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了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相似文献   

16.
科尔沁蒙古族原生态民歌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形式,旋律舒缓悠长,结构独具特色,歌词内容哲理性强。蒙古族民歌大都饱含了沧桑、寂寥的艺术之美,蒙古族原生态民歌更是把这种内在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科尔沁原生态民歌这一充满游牧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演唱形式,述说了蒙古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的辉煌文明,用其独特的歌唱方式、独有的歌曲内容,演绎着科尔沁草原上蒙古族繁衍生息的足迹和赞美大自然、祝福天地合一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7.
蒙古族一向以“音乐和诗歌的民族”著称。河套地区就有这样一句蒙古族谚语:“河套的民歌牛毛多,唱了三年,唱了一支牛耳朵”。蒙古族民歌不仅数量繁多,而且内容广泛,音乐色彩丰富、调式多样、旋律独特,反映了蒙古族人民世世代代的生活面貌。 民歌是人民生活最真实、最准确、最具体、最生动的写照,反映了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与精神生活。它比历史学家编撰的历史书更具体;比文学家撰写的小说更真实。因此,我们分析民歌不能不从社会学、民俗学和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其与人民生  相似文献   

18.
研究贵州山地文明与内蒙古草原文明发展现状,对比分析侗族大歌与蒙古族长调民歌,对于全面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推动我国民族文化的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两种民歌产生的地理环境与演唱形式不同,但它们都表达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侗族大歌与蒙古族长调民歌不仅仅是两种艺术形式,同时也具有显著的社会功能。因此,保护这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山地文明与草原文明受到了外界的冲击,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传承断裂与文化生态破坏的危机。经济发展程度与生态文化观念的差异使二者受到的保护方式有所不同。保护好两种文化的生存环境,加大政府方面的投入,提高宣传和保护的力度,加快培养两种非物质民歌的传承人、继承人,是传承这两种文化遗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蒙古族民歌审美谈哈斯朝鲁蒙古族民歌,是蒙古族社会活动的产物,是蒙古族审美领域里较早出现的艺术之一,有其自身的独特结构、形象风格和美学特征。在蒙古族早期文化中,歌谣、音乐、舞蹈三位一体地结合在一起。蒙古族歌舞起源于蒙古社会的初级阶段,是祖先在各种社会活...  相似文献   

20.
《江格尔》是一部气势恢弘的蒙古族史诗,是我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江格尔》由广大蒙古族群众创作而成,是蒙古族英雄史诗中最优秀的一部,它集中体现了蒙古民族特有的审美意识。在《江格尔》史诗中有两个基本母题系列即:婚姻型母题系列、征战型母题系列。透过这两个系列可以看到蒙古族原始思维审美意识,及审美意识与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