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汉字起源问题,是由古而今的学者们所关心和探讨的问题。然而,时至今日,尚未形成共识。文章从远古文化背景,远古巫文化对汉字产生的直接影响、汉字应用、发展与远古巫文化的关系。现行汉字中巫文化字例析解等方面,分析论证汉字起源于远古巫文化。巫文化是汉字的始母。  相似文献   

2.
汉字的构形表意与远古人类思维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汉字学家研究,汉字大约创制于距今5000——6000年前。汉字的产生即文明的开端。这时正是人类从原始思维向哲学思维过渡之际,所以在古汉字形体结构中保存有原始人类的思维模式就不是偶然的事了。本文试从人类学的角度对远古人类的思维模式同汉字造字方法以及表意之间的联系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汉字形体演变的具体情况是极其复杂的,大致说来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汉字体系的演变和汉字字形的演变。体系的演变是指汉字书写原则的变化,即汉字是以怎样的方法构字写词的,这不是以古至今一成不变创;字形的演变是指构成汉字的笔画结构的变化。本文所谈  相似文献   

4.
汉字从殷商的甲骨文到今天通行的真书,经历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是以秦隶作为分水岭的。秦隶以后的汉字是以基本笔划为主的文字,而小篆以前的汉字,则是以象形单体为基本构件的文字。二者在形体结构上有着质的不同,在表音表义的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把小篆以前的汉字称为古汉字,而把秦隶以后的汉字叫做今汉字。古今汉字在形体上发生了重大变革,这一变革是在古汉字逐渐演化的基础上完成的。研究分析古汉字形体的演化对于我们认识汉字的表意功能及其结构规律是有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由于字种繁多,结构复杂,长期以来,篆字字形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一直是中文系统平台建设的基础的“瓶颈”课题。文章首先从汉字是可分析的、汉字结构系统的层级性、汉字的拆字与拼形等方面阐述了汉字拼形字根理论,接着论述了篆字字根切分的原则和方法,然后论述了篆字字根变体的几种类型、篆字形体结构模式及篆字字根系统的应用。该课题的研究对实现古汉字和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嫁接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汉字字形文化研究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字形文化 ,是蕴涵于汉字形体之中的古人在初创汉字时保存下来的远古时代丰富而生动地昭示其社会文化心态及其历史演进轨迹的文化信息资料。字形文化研究作为一门学科 ,首先应当明确其内涵与对象、性质与研究方法等等 ,以有利于本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汉字异构看古代玉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它既是汉民族智慧的结晶,又是汉民族文化心理的表现。古汉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载体,由于其造字的直观具体性与表词的义理概括性,其形体结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变或不变,从不同侧面昭示着古初民的观念与心态。因此,在研究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过程中,征之以汉字异体的发展与演变,我们可以捕捉到那些流动不居的上古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8.
我在《古汉字三重定义法初探》一文中,重新探讨了古汉字定义的原则。在这以前,文字学界曾有过“顾形生义”说、“联想规定性”和“单纯”“表音”说。就古汉字完整字义的考释而言,上述三个学说,都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9.
"化形析字"是基于汉字的特殊结构特点,通过离合、增损和假借汉字字形来含蓄机智地表情达意的一种修辞手段。首先概述化形析字,将汉语的化形析字与英语的anagram作比较,并阐述化形析字的语用功能;然后就《三国演义》Moss Roberts和C.H.Brewitt-Taylor两英译本中有关化形析字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最后针对化形析字的翻译策略,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试论字形文化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字形文化研究是探究古人在创制汉字的过程中 ,通过字形保存下来的丰富而生动地昭示其文化心态及其历史演进轨迹的资料的一种研究。这种研究 ,具有深层次地揭示汉字发展演变的根源、挖掘汉字结构与意义蕴涵的关系、昭示汉民族的丰富文化积淀和为汉字文化学提供牢固的建构基础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汉字的形体结构总是和本义直接相关;也就是说汉字的形体结构是用来表本义的。字形与本义的这种直接关系在古代汉字特别是上古汉字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现代常用汉字中,有很多字体已经看不出这种关系了。要知道这种现代汉字与本义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它原来的的字体来分析,汉字的形体与本义之间有四种关系。这四种关系也就是汉字的四种表义方式。这就是象形式、指男式、会意式和形声式。本文仅就形声为例谈谈汉字形体与字(词)义的关系。用形声式表义的字叫形声字。形声手由一个表义们旁和一个谐音偏旁构成。表义偏务简称“义旁”,是用…  相似文献   

12.
《说文·女部》字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说文·女部》字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女性文化这一特点,采用分类阐述的方法,描述了《说文·女部》字各个意义类别所反映的各种与女性有关的文化内容。结果表明:《说文·女部》字为我们展现了丰富的古代姓氏制度、婚姻习俗、家庭伦理等文化内容。实践证明,从汉字的字形及其字义来探讨中国古代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从《说文解字》所收天文相关汉字字形及许慎的说解入手,可试梳理古人的天文学思想。"天""示""三""王"等字反映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神""祡""尞""禷""禅""封"等字反映了古人对天神的敬畏与崇拜;"圜""宇""宙"等字反映了汉代人认为天是中空的半球形曲面;"暆""岁""曟""辰""辱"等字反映了先民对日月、五星及恒星运行情况的观测,并用以制定历法、指导农时;"娲""一""地""五""晶""星""日""月"等字则反映了宇宙由神创造、源自虚无、源自元气等几种学说。因此,《说文解字》为我们研究古天文学提供了新的信息或佐证。  相似文献   

14.
关于汉字繁简之争的话题历久弥新,一些反对者聚焦于简化字违背造字规律、破坏字形字意、阻断文化传承的问题.现行的简化字,大部分源自历代的简体或俗体,有不少源自古代的草书、行书、隶书,甚至古本字和古通用字.通过对源自秦汉时期的古字和古文字省变的现行简化字研究,有力地说明现行简化字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既是汉字生命力的象征又体现了汉字的稳定性和文化传承性.  相似文献   

15.
《说文解字》作为一部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字典,承载了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对《说文》食部字的字形结构和字义进行分析,可以发掘该部字所蕴含的传统饮食文化内涵,从而加深理解汉字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汉字字形蕴涵文化信息,具体体现在字形结构之中。字形结构蕴涵文化信息具有意象的直观性、构件结体的整体化合性和字形结构组合的辩证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人的名、字、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人:“生而有名壮而有字”中年以后则有号,本文对古人名、字、号的特点、命取及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古人有乳名和训名,字是随着儒家学说的逐渐成熟和封建礼仪的需要才产生的.从名与字来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两者在字义上还有一定关系.号是人名、字以外的别名,是对人的尊称。号一般与人的居住环境、宗教信仰、政治态度等有关。古人名、字、号的演变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结构、民族融会、婚姻习俗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8.
文字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民俗是传承文化的一种沉积。汉字是据义构形的,在汉字里留下的是民族历史文化的印痕。从那一点一画中间我们可以依稀辨认出祖先们生活中存在过的民俗、观念、创造和智慧。汉字在字形的安排上,以不同方法来表现民俗心理的趋向:一种是表示人们所喜见的事物,另一种字形构造是表示人们所忌见的事物或不吉的事物,第三种是心意民俗范畴的字往往都带有“心”的字素。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一些古代典籍时我们会发现在表示“沉没”意义时“沉”字和“沈”字经常混用。“沈”和“沉”是一组异体字的关系。所谓异体字就是彼此音义相同但是形体不同的字。异体字的使用常会造成文字使用的复杂、混乱的现象,然而在汉字实际应用中,汉字使用的经济性和明确性原则又会制约并影响着异体字的发展。本文试通过分析“沈”“沉”二字的起源及两者关系的发展变化,力图从中理出汉字发展演变的一些脉络。“沈”字起源比“沉”字早,在甲骨文就已出现,字形为、、、等。罗振玉先生说:“此象沉牛于水中。殆即貍沈之沈字,此为本字。周礼作沉,乃借字也。”此说甚是准确。对这些甲骨文字形分析我们可知,字形外面的两条线是甲骨文少了表示河水的点的“川”字,用以表示河的两岸,中间则象是或正或倒的“牛”、“羊”之类的祭牲的象形字,整个甲骨文象将祭祀用的牲畜沉入水中之形。这一解释还可以在甲骨文卜辞中找到依据。如:“尞于河三,沈三,俎一”(《合.三三九》)②“使人于河,沈三羊,三牛。”(《粹.三六》)③壬子贞:其求來于河,尞三,沈三,俎牢。(掇二.四零四)古人最重祭祀,从上述卜辞中可以看出,“沈”为用牲之法,而且都是出现在祭“河”上。“沈”应该是古人以牲祭祀川泽的仪式...  相似文献   

20.
汉字的文化功能及对汉文化传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特殊载体,成为汉文化圈共同的文字基础。从形体构造言,以义构形、以形索义的构字特点及规律,使汉字字符既具有形象、象征性,又兼具高度抽象的符号功能。从其文化功能言,汉字因字、词的某种一致性而具有蕴化新词的独特功能;其社会功能则形成中国古代独特的文言系统及文言经典。高度的超时空性使汉字跨越了历史及方音的双重障碍,播及古代四邻国家。正是因了汉字的借用,越南、朝鲜、日本等邻国在文化精神、思维方式、道德观念等方面都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