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工是我国城乡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我国现代化转型期,农民工就业歧视表现为就业各环节的歧视.它对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造成了严重不利影响,加剧了就业保障歧视.消除就业歧视影响,促进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就要建立农民工平等就业促进机制、社会保障政策协调机制以及社会保障与就业发展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受歧视的二元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农民工受歧视的问题却非常严重,既损害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也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农民工在城市中所遭受的歧视主要表现在就业歧视、社会保障歧视、教育歧视,根源在于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为解决农民工受歧视问题,应从改革户籍制度入手,加快制度创新,创建平等的就业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3.
由劳动力歧视引出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农民工就业歧视现象。从市场和制度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农民工在就业市场上所受的歧视待遇;从传统思想、市场因素、制度措施等几点试讨论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普遍存在严重的就业歧视现象,就业歧视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建立和完善我国反就业歧视的法律制度,是根治就业歧视、维护公民平等就业、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当务之急。现从就业歧视的界定入手,在分析我国现有立法不完善的情况,并从实体方面和程序方面为我国反就业歧视立法提出一些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就业歧视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认为我国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歧视,从传统观念、法律、经济学等角度分析女大学生面临就业歧视的原因,构建一个以贝克尔歧视理论为基础的女大学生就业歧视模型,并根据模型提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就业是民生之本,如何在劳动就业实践中判定某一行为构成就业歧视,进而追究歧视者的法律责任,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亟待解决的司法实践问题。我国目前的就业歧视大体可以分为直接歧视、间接歧视、就业前歧视、就业后歧视、政府歧视、用人单位歧视等类型。现行法律对就业歧视的构成尚无明确规定,但可以以具有区别对待的客观事实、区别对待的理由是法律所禁止的、区别对待损害了平等就业权、区别对待没有合理理由为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7.
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现状、成因及法律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转型时期,女性享有平等就业权是实现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维持社会和谐稳定和两性协调发展的保障。然而,近年来以女大学生就业歧视为代表的女性的就业歧视,已经演变成为我们必须面对普遍现象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尽管我国通过法律手段加强了有关禁止性别歧视、保护女性平等就业权的规定,但仍难以有效解决女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歧视问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普遍下降。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重点对策为重构反就业歧视立法,具体说来,应当完善、细化现有反就业歧视法律、法规,增强可操作性,修改现行法律中不利于女性就业的规定,明确规定就业歧视的判断标准和就业歧视行为,完善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救济程序或建立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机构,建立、健全生育保障法律制度,将生育成本社会化等。  相似文献   

8.
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就业歧视有着重要影响是学界多年来的一个共识。但是,在农民工就业比较集中的次级劳动力市场,户籍制度对就业歧视影响如何?文章基于实证数据分析得出,在农民工就业比较集中的行业和企业,户籍制度对农民工的就业机会、就业待遇、就业福利、职位升迁与社会流动四个方面影响不大。农民工就业受其受教育程度的影响较大。这说明在"准进入"门槛低的次级劳动力市场中,户籍制度的歧视作用在慢慢消解。  相似文献   

9.
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现象不仅影响高等教育的走向和发展、造成劳动力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影响社会的和谐安定,而且也与法治精神和法律价值相背离。立法保障是真正实现毕业生就业平等的重要手段。因此,从立法角度出发,针对我国反就业歧视立法主体意识薄弱、法律层次体系不规范、反就业歧视法律缺失的现状,国家有必要通过增强立法主体意识、规范反就业歧视法律体系、制定高校毕业生反就业歧视法三方面对就业歧视现象进行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0.
利用CHIP2008数据,分析了当前中国农民工和城镇居民两个群体就业岗位获得和工资差异,并对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引起的歧视程度进行了估算。实证结果显示,农民工和城市工的平均工资收入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25.39%的工资差异是由个人特征不同形成的,74.61%的工资差异要归结于歧视性因素。歧视性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职业内部的歧视,占到工资差异的37.81%;二是职业间的歧视,占到工资差异的25.39%。对于农民工的就业歧视不但会给农民工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和心理上的压力,最终也会对歧视者本身产生负面影响,并使得整个社会福利发生净损失。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我国沿海地区外贸依存度很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关停并转,导致大批农民工“被动返乡”,从而使得农民工再就业问题凸显。解决农民工再就业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其重要途径是依靠法律。强化农民工就业的法律保障,是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法律理念、完善农民工就业的法律规定、严格施行农民工就业的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12.
陈雷 《中南论坛》2009,4(4):31-34
当前,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经验、年龄、性别、特殊疾病等方面。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大学生就业歧视最关键的原因是我国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制度不健全。因此,我们应当从禁止就业歧视的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尽快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就业反向歧视案件大量存在,尽管对其持有不同的观点,但司法中已认可了反向歧视的存在。其原因在于其具备了认可就业反向歧视的法律基础、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而在我国,就业反向歧视案件仍未浮出水面,究其原因,在于无论是法律制度还是社会环境均没有提供这类案件存在的基础。对中美两国反向歧视存在基础的比较分析对于我国纠正就业歧视理论研究中的偏差、确立合理的平等就业权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对于制定合理的暂行特别措施、消除就业歧视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平等就业权是公民基本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国际人权法上普遍接受的原则。由于种种因素,当前我国就业歧视问题依然非常严重。要解决这一问题,应从完善法律制度、明确政府责任入手,借鉴国际反歧视的经验,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法律地位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由于我国当前相关法律制度的缺陷,对农民工的法律地位和相关权益的保障不够,导致了农民工歧视等大量法律问题的出现,为解决农民工问题,必须从法律上确立农民工的合法的主体地位,并对其予以相应的法律保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法制进程.  相似文献   

16.
就业平等权作为基本人权的一项重要内容,已经成为国际人权法上普遍接受的原则.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我国批准、加入了一系列禁止歧视、保障就业平等权的国际公约,但由于种种原因,就业平等权在我国的实施并不尽如人意,就业歧视已成为我国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除了传统观念的更新、相关制度的变革外,主要还得从法律制度上着手,借鉴国际反歧视立法之成功经验,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先分析了平等就业权的概念及其特征,并指出了我国目前农民工平等就业权保障的现实困境;随后就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与我国现行相关立法进行比较,以探析我国现行立法保障的不足;最后在借鉴《公约》及其相关建议书规定的基础之上对我国农民工的平等就业权的保障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严重的就业歧视极大地制约了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阻碍农民工的收入增长及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大大影响了新型城镇化进程。本文旨在为政府制定消除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可操作性政策提供理论参考,对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权益保护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我国农民工权益保护在就业、劳动合同、劳动环境与劳动时间、劳动报酬、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权利救济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这些问题的形成既有体制、机制的原因,也与法律制定与实施及农民工自身素质存在缺陷有关,需要通过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加大政府工作力度、加强法律的制定与执行、提升农民工自身素质等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20.
以法律、行政规定确立的制度性就业歧视,如户籍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公务员录用中的歧视等,在中国目前依然比较普遍。此等情状,违反了宪法上的平等原则、侵害了就业者的公平竞争权,构造了更多的弱势群体,阻碍了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也造成了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从未来发展及法制改革的角度而言,反对就业歧视,尤其是去除就业歧视的制度栅栏,不仅是贯彻宪法上的平等原则的要求,而且也是中国履行《1958年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之义务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