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刘勰对中道思维的运用已成为《文心雕龙》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为了进一步细化中道思维,本文试图从情采观中单个概念以及相互关系入手,分析刘勰如何从不同的层次上运用了儒家、道家、佛家的中道思维,以透视刘勰的立论思路。  相似文献   

2.
[摘要]本文在对中道思维概念及其管理内涵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将中道思维的目标“保合太和”及“三大决策原则”引入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的决策过程,分析研究了中道思维对农业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的影响机制,为技术创新管理模式选择的决策过程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应用框架。  相似文献   

3.
佛教的中道思想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道思想在佛教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体现了佛教根本的思维特征,也表现为一种重要的实践伦理规范。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中道思想贯穿了佛教的历史,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获得新的蕴涵,表现出佛教思想的开放性和深切的现实关照。中道思想与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理念相符契,其独特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认识论意义、伦理实践价值和社会实践价值方面。  相似文献   

4.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隐秀》篇是全书唯一残篇,其中蕴含的文艺思想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寓言作为《庄子》文章的一大特色,内容极为丰富,却历来被作为文学史边缘学科,历代文论家也不曾对其展开专题论说。从哲学基础看,道家之“道”与“自然”及衍生出的辩证思想、“言意之辨”为刘勰提供了养料。从意蕴层面看,“隐”为“隐秀”与“寓言思维”相通处,“秀”为刘勰的理论与庄子的寓言实践共有的创作特点。从艺术风格看,以“自然”为基生发出的素朴与华丽,二者异中有同。对刘勰《隐秀》篇文艺观与庄子寓言思维内涵的互通性作比较阐释,是对刘勰“道心”隐微的开掘,也是打开残篇“隐秀”文学创作理想和庄子寓言文艺思想研究的一次新尝试。  相似文献   

5.
由于参与罗什的译经活动,僧肇在思维方法上完成了从玄向佛的转变,即从玄学的本体思维转向了具有非本体论特征的中观般若思维,包括中道思想、无分别观念、二谛理论、遮诠法和空的观念等。不仅如此,僧肇还用中国式的语言较为准确地表达了般若中观学的思想观念,对印度佛教的本真精神和原始义理做了一次"还原"的工作,从而为佛教中国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佛家中道思想是大乘般若学说体系的重要内容,它是一种不执于矛盾任何一方、不走极端的思维方法。这种中道精神在苏试的诗中多有体现,对于苏轼儒、释、道三教圆融听人格建构具有重要作用,并保存了苏轼超越有无之间、不即不离、无往而不乐的人生审美化境界。  相似文献   

7.
作文与思维的关系非常密切,作文教学必须注重思维训练。这是因为,从写作的本质来看,“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刘勰《文心雕龙》),写作是一个由感知——内部语言(加工制作)——转为外部语言的心理过程,是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一项高级思维活动,“思之既明,取舍自定,条理自见。”(叶圣陶语)再从学生的写作实践角度看,习作病例大多体现为言之无物、语无伦次。这两种常见病显而易见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根源还在思维能力上。言之无物源于思维空白;语无伦次源于思维混乱。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强化思维训…  相似文献   

8.
由于参与罗什的译经活动,僧肇在思维方法上完成了从玄向佛的转变,即从玄学的本体思维转向了具有非本体论特征的中观般若思维,包括中道思想、无分别观念、二谛理论、遮诠法和空的观念等.不仅如此,僧肇还用中国式的语言较为准确地表达了般若中观学的思想观念,对印度佛教的本真精神和原始义理做了一次"还原"的工作,从而为佛教中国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有关古代文论的集大成著作,不论对于文学创作还是应用文写作都有独特的见解。刘勰主张,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都要以“精约”为特色。为此,刘勰从美学、语言学运用以及“情”与“辞”的关系等几方面对应用文的“精约”特色作了深入阐述。这些理论,可以引导我们深入认识应用写作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思维进路、内容结构和位置关系等三个层面逐层深入地具体阐述了刘勰<征圣>篇的题意与主旨的问题,题意蕴涵于主旨之中.其主旨内涵是:从理论的高度,征求(或学习)圣人在文章写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最高标准原则(衡量)、写作方法原则(运用)和语言表达原则(效果).这三个原则既具有高度的理论特性,又具有极强的实践品格,它们共同构成一个高低有序、灵活开放的写作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1.
刘勰生于何年,这对探讨和研究其生平思想及《文心雕龙》关系重大,历来为研究者所瞩目。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探讨:其一,从刘勰于《文心雕龙·序志》中所谈及的“梦”入手,考索刘勰的出生年代。笔者运用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对刘勰的梦进行解析,得出了刘勰感梦当在齐永明七年(公元490年)的结论。根据这个结论和刘勰“齿在瑜立”而感梦之语,推定刘勰当生于宋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左右。其二,笔者根据齐代文学发展与《文心雕龙》对齐代文学所述及刘勰撰作《文心雕龙》的目的相契这一点进一步予以申证。其三,考证了刘勰撰作《文心雕龙》需费时10年左右,当在梁天监初年成书,亦间接地证明上述观点之成立。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正纬》刘勰采用了"折衷"思维方法。刘勰通过"擘肌分理"的过程,准确把握了谶纬为"伪"及其"诬圣"、"乱经"的"势"、"理"本性。由此之"正纬",其目的在于归儒经还之正宗。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中存在大量文体命题。刘勰运用训诂学方法对文体进行释义,既有声训,也有义训,以"义训"为多。刘勰依据"义训"释义的特点,从文体实用角度出发,为文体"释名以章义",体现了刘勰"据用索义"的文学思想。这种义训释义文体的方式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尚实重义"的传统,更为后世的文体定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14.
作为制度根据的人性为社会分工所规定,所以,分析社会分工所型塑的人性结构的历时性与普遍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发达的社会分工及其社会结构——公域与私域决定了现实的人性结构是:个人意识与集体意识的中道平衡;人的自利心与利他心的中道平衡;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中道平衡;自由与秩序的中道平衡。因此,从人性的角度看,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在于:在正当程序中实现多元价值的中道平衡——追求价值的程序论证为法治之要。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思想家如亚里思多德等对中道思想颇为推崇,而我国古代诸如孔子?朱熹等思想家亦对此作了诸多论述.但当今很多人对于中道的取其中的思想也存在很多误解,认为这是一种不思进取?折衷的作法,因而对其加以批判.本文试图提取中道思想中的积极成分,从个人修养?国家治理和整个人类发展等角度探讨中道思想的有效合理部分,加以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6.
中道思想是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思想的核心和灵魂所在,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范畴.中道就是“适度”、“适中”、“执中”,是一种“无过无不及”的状态.中道是相对意义上的中道,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中道不是折衷主义或者调和主义,中道的实现并不容易,必须依靠人的理性不断地去追求.  相似文献   

17.
宗教思想家池田大作的中道人本主义是以佛法中道为指导的人本主义思想,它既是人本主义的,又是中道的,是佛法中道与人本主义的有机结合。以佛教中道原理诠释和演绎人本主义,是池田大作中道人本主义与欧美人本主义的最大不同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杨红军 《肇庆学院学报》2012,33(1):39-42,60
为了对治外道种种邪见,佛陀讲出种种中道,中道思想一直是印度佛教史和中国佛教史的思想中心。梁启超的中道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十二因缘和五蕴缘起观念的独到解读上,这种缘起观是中道思想的根基。梁氏认为因缘观是如实观察世界和人生的根本出发点,人们由于不明因缘,一直在痛苦中轮回。“十二因缘”说明了异时的因果关系。“五蕴”说明了共时的依存关系,两者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万事万物“空无自性”的真相。破除有无断常偏见,而进入非有非无。非常非断的中道实相。人通过中道修行可以进入理想的涅榘境界。  相似文献   

19.
永明延寿的佛教思想体系是以"一心"为核心的,而延寿的"一心"与中道思想又紧密交涉在一起。本文探讨延寿"一心"与中道思想的关系问题。在延寿思想体系之中,"一心中道"是延寿对其中道思想总的特征的概括性表述;另一方面,"中道一心"是延寿对作为万法本体的"一心"之本性的诠释。"一心中道"与"中道一心"在延寿思想体系中都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20.
刘勰深受魏晋以来史风的熏染 ,而产生了极强的历史感。传统史学所表现出来的认识历史必然性的信念 ,以及理性的、以公正为原则的批评意识 ,无不渗透到他的文论中。刘勰把文学史看作是以儒家经典为源而不断派生新文本的过程 ,从而要求创作和批评归依经典。这就是他的“枢纽经典”的历史中心观。同时刘勰又认为对历史对象作实证考察是重要的批评前提 ,并在《文心雕龙》中运用了历时共时相结合以及归纳实证的方法。通过对刘勰与钟嵘的历史观的比较 ,可以看到钟嵘因囿于其谱系观念 ,而在历史视野上远不及刘勰开阔。刘勰在历史观念上虽有一些局限 ,但他达到了历史主义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