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并比较了国际比较项目组(ICP)以1993年和2005年为基准年的2005年世界各国的货币购买力和汇率数据,得出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时期,其汇率将逐步趋向于货币的购买力;对于发达的经济体而言,其长期均衡汇率就是货币的购买力的结论。最后运用动态购买力平价理论分析得出升值将是人民币汇率的长期趋势。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 ,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 ,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城乡购买力差距持续拉大 ,从而制约国民经济总量增长 ,掣肘国内需求扩大 ,误导产业结构调整 ,阻碍共同富裕进程 ,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 ,有必要提出一个新的经济平衡理论 ,即城乡购买力动态平衡理论 ,以此作为振兴经济的一个新战略。实现城乡购买力动态平衡 ,必须坚持城乡互动 ,在全面提高城乡购买力的同时 ,着力提高农村购买力 ,建立起城乡互动机制 ,以坚实的步伐迈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以汇率为基础的经济信息用于国际比较谬误巨大。比较生产力水平应使用国内购买力货币比价和国内购买力增加值,比较实际国民收入应使用国内外购买力货币比价和国内外购买力增加值,比较居民生活水平应使用消费品购买力货币比价和消费品购买力增加值,比较具体经济指标不能混淆名义外汇价值与实物总量和结构的差异。这样才能正确计量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科学分析与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  相似文献   

4.
(一)“世界银行图表集”注,1元人民币折合0.19美元。 (二)《一九八七年世界发展报告》用“国际项目比较法”换算,1元人民币购买力约折合1.79美元的购买力。 (三)1988年美国兰德公司分析人民币和美元的购买力后,认为1元人民币合0.94美元的购买力。 (四)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等人,在研究中国经济后认为,1元人民币相当于1美元。 (五)中国国际金融研究所的研究结论是,1元人民币相当于0.8美元的购买力。 (六)加拿大梅戈登和中国财经大学罗飞、汪争平等人研究推断,1元人民币折合1.62美元。  相似文献   

5.
本模型是首次运用经济计量方法对中国购买力、消费、结余购买力以及它们的构成所作的系统的研究。这主要是建立由23个方程组成的联立方程模型以及运用模型所作的预测和各种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是我国宏观经济"风平浪静"的一年,世界银行预测经济增速约6.8%,中国人均GDP8000美元且增长潜力巨大。居民购买力稳步增强。在2017年的"双十一"购物节中,单日总交易额达到1682亿元,同比去年"双十一"增长39.4%,这正是中国民众强劲购买力的一个缩影。新的一年,应对中国宏观经济表现持更加乐观态度。居安思危正视风险尽管中国经济在2017年整体运行  相似文献   

7.
货币贬值是指货币购买力的下降。传统观点把它等同于货币供给大于需求,即货币超额供给现象。实际上这是国内、国际经济和政治几个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归结起来,是货币需求原因与货币供给动因的错配导致的。从货币职能来看,货币贬值源于货币需求学说偏离货币价值尺度的职能而导致的货币发行量超过了社会财富量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8.
本模型是首次运用经济计量方法对中国购买力、消费、结余购买力以及它们的构成所作的系统的研究。这主要是建立由23个方程组成的联立方程模型以及运用模型所作的预测和各种结构分析。一、模型的基本框架和方程式体系(一)模型的基本框架中国购买力、消费经济计量模型由以下三部份组成: 1.货币收入及其构成; 2.货币支出及其构成; 3.购买力结余及其构成。整个模型包括23个方程,49个变量。其中:行为方程13个;定义方程10个;内生变量23个;前定变量26个。前定变量中,外  相似文献   

9.
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在人民币均衡汇率测算中的批判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购买力平价理论不仅仅是汇率决定理论,还包含着均衡汇率思想。但由于购买力平价理论只考虑实体经济而不考虑金融经济,其假定是基本面因素不变,因此就不能解释这些基本面因素引起均衡汇率在中长期的变动。又由于现阶段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小、市场经济发展不够充分,以购买力平价实际测逄的误差,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之间存在较大偏差是必然的。以购买力平价来评价人民币值被低估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1978年至2011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与各项经济指标的变化情况,运用计量经济方法,深入分析CPI变动对经济增长、居民货币购买力和储蓄、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通胀”阶段,CPI每上升1%,将正向影响GDP增长0.6%,而在“高通胀”阶段,CPI每上升1%,将拉低GDP增长0.5%.CPI上升导致货币购买力迅速下降、居民储蓄存款贬值;CPI不同程度的上升增加了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经济已由长期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启动农村市场成为当前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导致农村市场启动乏力的因素主要是 :农民收入增长趋缓 ;农民可支配购买力不足 ;农村消费环境较差。本文试以这三个因素为切入点 ,从财政角度的层面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解决对策 ,从而证明财政手段在启动农村市场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13年,世界经济总体走势喜忧参半,全球资本市场迎来阶段性波动,新兴市场面临“钱荒”。在发达经济体中,美国经济依然处于复苏之中,就业市场持续回暖,消费者购买力相对强势,但欧元区和新兴经济体的情况不容乐观。中国面临外需不足、贸易摩擦增多、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大,以及热钱冲击等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80后"的内涵和特征并进行实地调研获得武汉市"80后"青年的住房现状、住房消费心理及偏好等基本信息,运用房价收入比模型计算出"80后"青年可承受的合理购买力区间以及个人和整体对新建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二手房3类住房的购买力水平,对其住房购买力现状进行评价,以期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表明,78.43%的"80后"青年能够在其偏好水平下形成有效购买力,且在他人财富馈赠的影响下,"80后"青年整体上能够对市场上各类住房消费需求形成有效的购买力。同时,通过分析影响"80后"住房购买力的主导因素,得出他人财富馈赠对其住房购买力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992年6月底,城乡居民结余购买力已达1.2万亿元,(见《中国统计信息报》1992年9月14日)这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笔者就如何引导结余购买力谈谈拙见。一结余购买力是指居民在购买了实物和劳务后的货币余额。主要包括银行储蓄,股票、债券以及手持现金。在1.2万亿结余购买力中,储蓄占81%,其余为各种债券和手持现金。对结余购买力的分析,储蓄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1.2万亿结余购买力中,银行存款为10441  相似文献   

15.
为消除全球稳定的风险,人民币的更大升值以及美中联合倡议重启多哈回合贸易谈判是必需的。若干年来,美国和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火车头。如果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汇率,美国和中国是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它们在贸易国家中间排名第一和第三。因此,经济冲突对世界经济以及对美中两国来说都是代价极其高昂的。然而,这种冲突现在实际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知识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产要土,其贡献率逐步加大,其中的技术、信息含量也逐步提高,这将导致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软化.因此,知识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我国应制定一系列发展知识经济新战略.以辽应这一新趋势.  相似文献   

17.
增加国内消费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要摆脱国内消费增幅连年下降的现状,提高潜在购买力的实现程度,促使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消费行为,应该贯彻多管齐下的对策:既要努力提高消费者的有效购买力和增强他们的消费意愿;又要积极引导生产者采取有效措施,发挥驾驭市场的主动性,实现供给创造需求的功能;还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营造安全与健康的消费环境,让大众的消费活动在一个正常的轨道上进行。  相似文献   

18.
主流的房地产文献很少研究住宅购买力对家庭结构的影响。而且,这些研究大多忽视了家庭的特性,片面地将家庭当做经济主体。本质上讲,家庭是一个情感、情绪和智力交织的系统。事实上,我国城市中的高房价已经超出了普通居民的承受力,对家庭结构的影响较大。根据家庭系统理论分析《蜗居》描述的家庭场景中住宅购买力对家庭结构的影响,表明高房价带来的经济压力改变了情感力,经济压力和情感力在家庭中和家庭之间传导,自我分化和三角关系在家庭结构转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战后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在投资、生产、贸易和金融诸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战前以欧洲尤其是以英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遭到了破坏,战后重建的世界经济体系在国际货币和金融机制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这是导致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持续加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增长模式和土地制度导致货币超发,中国房价超过居民的购买力,出现泡沫化。长期看,受经济既有发展模式、环境和人口因素的制约,无法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居民收入的倍增,高房价无法维持。短期对供给和需求的干预,会抑制房价上升的速度。现在仍存在着阻止房价去泡沫化的因素,最终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从制度上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