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诗经·秦风·黄鸟》在如实记录上古野蛮的人殉风俗同时,鲜明地透露出强调人作为个体价值的新文化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黄鸟》蕴涵了上古三代原始宗教的嬗变,是宗教文化发展中碰撞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文学作品集,其中产生了大量的成语,这些成语对今天我们解读《诗经》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从远古社会的鸟图腾崇拜、农耕社会的生殖崇拜和婚恋风俗、上古社会的政治讽刺几个方面分析,阐释《诗经》成语中的动植物文化。  相似文献   

3.
1 引言1.1 时代上古汉语指《说文》谐声时代和《诗经》韵语时代。《说文解字》为东汉许慎所作。他所采集的形声字上及商代下至秦汉,主要反映商殷时代的谐声系统,远比《诗经》为早,一般称之为上古前期。约在公元前16世纪之时。《诗经》为民歌总集,反映西周音系,自此直至七八百年后反映战国音系的屈原巨著《离骚》,可代表上古后期的语音系统,约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上古汉语是有文献资料可考的汉语最古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诗经》的雅、颂篇中农事诗的剖析 ,可以看出这些上古神话和发育不完全的史诗折射出原始初民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和拜土意识 ,这些诗歌是农事诗 ,也是宗教祭祀诗。  相似文献   

5.
中国上古文化的破译——论《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书系的文化还原方法高扬自1991年始,萧兵、叶舒宪、臧克和、郑在书诸人连续推出了研究中国上古文化的系列巨著《楚辞的文化破译》、《诗经的文化阐释》、《说文解字的文化解说》、《老子的文化解读》、《中庸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先秦两汉时期韵文文体的宗教表达呈现了实用与审美两种风格。从上古歌谣到《诗经》"颂"诗再到汉代郊庙歌辞,其宗教内容是民众现实诉求的反映,具有鲜明的功用性,而楚辞、汉乐府游仙诗中的神仙意象与宗教思想更多体现了作者的个人审美情趣。此时期散文文体中的宗教表达采用了说理与叙事两种方式。《老子》、《庄子》、早期道教典籍《太平经》、《周易参同契》均以说理的方式阐述作者的宗教理念;《史记》、《汉书》则是以叙事的方式将先秦两汉的宗教信仰、宗教活动展现于后世。另外,两汉时期人们对上古神话故事、神话人物进行宗教化改造,出现了《列仙传》与系列仙话小说,标志道教文学之形成。  相似文献   

7.
《诗经》作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上古时期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状态、生活方式等等都有直接反映。它不仅是后世诗歌体的发轫之作,更是一部反映先民生活的百科全书。通过对《诗经》的解读和研讨,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诗歌发展史的本体特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发现并体认先民们的智慧与能力。  相似文献   

8.
献祭在古代对于一个家族甚至一个国家都是头等重要的事情,祭祀文化也是先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确立的文化精神对后世具有极深远的影响。通过解读以《诗经》、《楚辞》为代表的先秦文学,可以对先秦文学中所包含的上古时期的祭祀文化和信仰加以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比喻是《诗经》中运用最多、最突出的一种修辞手法,或曰表现手法。《诗经》为什么会运用如此众多的比喻?比喻的本体为什么大多是动物、植物、天气物候和自然物象?主要是因为《诗经》中的比喻有着深远的文化根基。具体说来,《诗经》中的比喻与神话思维、中国传统思维、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换句话说,文化是我们研究《诗经》比喻的一把钥匙,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和审美意识是我们解读《诗经》比喻的一条路径,宗教是我们认识《诗经》比喻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0.
作为宋代《诗经》学研究集大成之作之一的《诗缉》,始刻于淳祐戊申(公元1248年),成书于淳祐末与宝祐初(公元1251年之后),历时达四年以上。《诗缉》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它的"以诗解《诗》"。具体表现在它能以诗人作诗与读诗之法来解读《诗经》;同时,它还能引用作为文学作品层面上的文学之诗来解读《诗经》。也正是因为《诗缉》的这一特色,为明清时期《诗经》学研究的转向揭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11.
邹昌林先生新著《中国古代国家宗教研究》以《周礼》为主要研究对象。他择取宗教学研究与礼学研究相结合的学术新视野,从文化源头上对中国古代国家宗教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研究。他的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探讨我国古代国家宗教的起源、发展及其与之相关的诸多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明代对《诗经》所作文学性研究值得瞩目,其中陆化熙所作《诗通》是明代中后期的代表之一。陆化熙旨在"发挥其意旨"、致力"寻味于词气之间",通过词气文字来对《诗经》进行文学性解读,具有个人特色,也体现了明代中后期《诗经》研究发展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诗经》兴象诗是上古文化的诗歌形式。上古以泛自然为神。自然神主宰生死祸福,与上古人有各种神秘关系,成为上古人的图腾。在祭祀仪式以及日常生活中,以诗歌呼祷图腾以求福佑,成为社会风习。《诗经》图腾兴象诗有三类:祖灵图腾兴象诗、自然神图腾兴象诗、天帝图腾兴象诗。  相似文献   

14.
《诗经》兴象中的各种动植物具象,在其自然特性和视知觉特性背后,隐藏着丰富、复杂而神秘的原始宗教的观念内容,这些观念内容是诗经兴象和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重要纽带。透析这些内容既是整体解读《诗经》的关键,更是认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思维起源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吴生著《诗义会通》旨在会通前代诸说,探明《诗经》原义。他运用桐城文法的理论来评诗,从结构、章法、气象等方面解读《诗经》。进而,他在文学解读的基础上探求诗旨,观点通达,论述精到。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发轫于汉代的《诗经》学,并不是把《诗经》作为文学作品来研究,而是把它作为经学来研究,由此奠定了封建社会两千多年《诗经》研究的基础,后来的研究都逃不出它划定的大框框。传统《诗经》学的致命弊端,就是完全脱离《诗经》的文学性,因此而导致明显的“误读”。这是由中国经学的性质所决定的,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某些特点。我们既要立足于遗产的清理,同时,也要在“诗本义”的解读和破译方面,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正> 古音研究,向以《诗经》为主要依据。近三百年来,清儒对《诗经》韵部的归纳整理工作似乎做到了令人观止的地步,于是国内外学者纷纷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构拟上古音的结构体系方面。但我以为:对作为构拟依据的《诗经》韵郎系统的性质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这个问题不搞清楚,那么,上古音结构体系构拟结果的科学性是很难保证的。因此,本人不揣冒昧,试就这一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1 引言1.1 上古汉语可分为两个时期,上古前期以《说文》谐声为主要材料,约在公元前16世纪之时,上古后期以《诗经》、屈宋赋为主要材料,约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之前3世纪间。在上古汉语之前还有个原始汉语时期,由原始汉语分化出上古汉语的北方音系(即《诗经》音系)和南方音系来,南方音系有原始闽语、原始粤语、原始吴语等等。1.2 本文讨论上古汉语时期的入声问题,入声问题既是调类问题又是韵类问题。与平声、上声、去声相对为入声调,与阴声韵、阳声韵相对为入声韵。我们主要讨论入声韵,当然不可能不牵涉其他方面。1.3 中古汉语时期的入声韵与阳声韵  相似文献   

19.
由四川大学王建军、冉昌光、成先聪、张钦、余平、黄德昌、潘显一等合作撰写,以潘显一、冉昌光为主编的《宗教与文明》一书,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于1998年12月出版,全书共43万字。宗教是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坐标之一,又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当代,宗教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有重大关系,宗教研究也因此深受思想学术界的关心。《宗教与文明》一书便是我国当代宗教学研究的一个最新成果。该书从宗教与文明的界定、宗教对人与社会生活的影响、宗教与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宗教与民族的关系这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从CSSCI(2000--2007)的引文统计数据中选出192种最有影响的宗教学著作进行统计分析,结论如下:国外宗教学著作被引较多的主要聚焦在宗教理论、宗教本质、宗教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上,到目前为止国外著作对国内的宗教学研究影响还不是很大;国内宗教学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获得较大发展,虽然宗教基础理论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国内宗教学影响力较大的著作还主要集中在佛道教研究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