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文化弘扬问题进行了多层面的分析和揭示,阐发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与儒家文化发展的密切关联,并围绕儒家文化精神与社会变革的碰撞和冲突,就发展市场经济和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规则要求的新文化,以及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再造和新生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具有一定前瞻性的以倡导"等级差别与公平竞争相统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相统一、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相统一、经济人与社会人相统一、家庭和谐与社会主导相统一、法律与道德相统一、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文明相统一"的未来理想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2.
理性与非理性抑或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是当代哲学中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冯玉珍教授以极大的理论热情和探索精神,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富有开拓性的系统研究,著成《理性的悲哀与欢乐——理性非理性批判》。在该书中,她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出发,以广阔的西方哲学与文化为背景,运用纵横交错的两维手法,对人类精神——理性与非理性及其外  相似文献   

3.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应坚持贯彻的基本方法论原则主要有 :合规律与促发展相统一的原则 ;主旋律与多样化相辅成的原则 ;继承与创新相整合的原则 ;民族性与全球化相兼容的原则 ;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相协调的原则 ;普及性与提高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兼顾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发挥供销社的优势开拓农村文化市场匡萃秀文化市场以商品市场为基础,同时又反作用于商品市场。大流通、大市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治、物质与精神的完整统一的综合反映。农村文化市场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和思想精神范畴,是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农村市场经...  相似文献   

5.
作为与实践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这两大文化形态,二者的融合仅凭理性思辨是难以实现的,必须立足于实践,在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中把握其可能性、现实性,唯此才能通过融合形成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合力。二者融合的必要性隐蕴于当代实践发展之中,二者相近、相似的可融合内容只有立足于实践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融合应坚持历史实践和现实实践贯通、思想传承和创新转化统一、马克思主义为主和儒学为辅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思想的文化基础是以马克思主义、优秀传统文化、西方优秀的资本主义文化和人民革命文化的多元互动为支柱平台,以中华民族独立、中国人民解放为价值取向和以个人的奉献牺牲精神为人生观,以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言传"与"意会"相结合为思维方式的结构体,是毛泽东思想深层次的精神统帅和灵魂。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良好的文化生态支撑。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生态的构成要素。当前中国文化建设的文化生态主要面临着内部要素冲突、与外部环境冲突的双重问题,所以实现当前中国文化建设的文化生态优化需要遵循一元主导与多元化相统一、融合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高度重视弘扬榜样精神,将之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对此有着丰富而系统的论述。习近平榜样学习论述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多元与主流相统一、问题导向与目标引领相统一、世界视野与中国立场相统一等鲜明特色:将人民立场和党的建设统一于榜样而践行初心使命;将传承优秀文化、涵养信念信仰和传播中华文化统一于彰显文化自信;凝聚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续写中国故事统一于汇聚磅礴伟力。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散文历来被认为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体现着“中国传统美学的温柔敦厚之美”,而对其散文的现代理性精神则很少关注。从文化与散文相结合的角度,可以看到朱自清散文具有四个方面的现代理性精神,即个性自由精神、民主科学精神、专业学理精神和批判重建精神。这四个方面表现了朱自清散文的文化价值取向及其具有的现代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0.
市场原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历史的逻辑的联系。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与市场经济形态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历史辩证法,具体分析市场原则的矛盾趋向及其价值理念,在引导、升扬的基础上使之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狭义的文化是指由生存方式决定的价值观念系统和心理一行为模式。近现代苏州文化是一种市民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统一。它在新时期才发生显著变化。目前,苏州文化建设应把握我国文化转型期的有利时机,面向现代化、世界和未来,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与建设有地域特色的、具有新品位的苏州文化相统一。其核心内容应是汲取传统文化、外国文化精华,建立起既有传统人格魅力,又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体性、理性力量的新型人格结构。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内容。新形势下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积极回应,同时也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保持了坚定的自主性。坚持了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承相结合、世界历史性和民族特殊性相结合、软实力建设和硬实力建设相统一的原则,从而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了社会主义中国特色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运用红色资源进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资源本质上属于一种独特的人文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而凝结的思想资源、文化资源、精神资源,以及它们的物化形态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结晶与宝贵财富。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艰苦卓绝的岁月里,赋予了中国共产党党性党风党纪的丰富内涵,成为今天中国共产党人进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的宝贵财富。按照干部教育培训的规律对这些资源进行转化,即把独特的革命历史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再把教学优势转化为广大领导干部党性的素质与能力优势,必须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统一、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激情与理性相统一、规范与创新相统一、讲授与学习相统一。  相似文献   

14.
略论法律市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法律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中心环节。从法律与经济有机统一的立场出发考察 ,法律制度与市场体系作为人类理性的必然产物和制度资源 ,二者共享和体现着资源优化配置、合理性选择以及价格均衡等基本原则 ,借助于法经济学的视角加以分析 ,作者剖析和阐发了法律市场的本质、类型以及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体系的经济学特征 ,进而得出一系列独特新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我国民族政策发展历史经验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 应认真总结民族政策发展的历史经验。这种经验总结应不同于政策概括, 它应侧重于研究制定民族政策时所遵循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而不是政策内容的本身。这些基本原则有别于普遍原则, 应体现出部门政策特点, 主要有:一切从实际出发, 认真把握民族问题的特殊性; 解决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 必须把发展放在首位;尊重自主权与保证国家大政方针的统一相结合; 尊重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与促进民族发展相结合; 国家帮助支援与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相结合; 民族政策与其相关领域的政策相衔接。  相似文献   

16.
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价值多元、观念波动,需要一个共同梦想凝聚力量。而理性思考中国梦,探寻中国梦实现的关键路径,就是把实现中国梦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相结合、与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相统一、与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结合,敢于梦想,用中国梦引领新航程。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从中国人经济社会行动的演变入手,分析了中国人经济社会行动的成因:即传统文化、政治理性和集体精神的影响。并提出了中国人经济社会行动的调整方向和路径:把理性行动适当地在中国的经济领域中扩展,在经济领域中倡导合理求利原则,培育中国人合人性的经济社会行动,把中国人的工具理性行动和价值理性行动结合起来,把政治宣传、市场经济建设、宗教信仰自由发展、法制规范教育和传统伦理的扬弃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最美现象"美在朴实无华的道德关切、美在真挚无悔的无私奉献、美在勇于担当的崇高品格。当今社会出现的"最美"现象,折射出国人道德审美取向的生活实践转向。这种转向所表征的道德文化现象其实是人向自身回归的一种必然现象,是社会常态化道德生活的反映。这种转向的内在机理在于人的理性本质与社会本质与当前社会道德实践的契合。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应坚持立足现实与科学引导相统一、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统一、积极倡导与典型示范相结合以及制度保障等原则。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社会保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社会保障的发展前提、适度发展原则、价值取向以及实践理性方面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的基本精神,又对时代发展作出了科学回应,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充分体现了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与创新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深刻意蕴、逻辑依据及实践要求的研究进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论断展开学理分析。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精髓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四个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优秀的物质文化和观念文化的统一,但是其精华所在是优秀的观念文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性主要体现为二者具有高度契合性、彼此包容性、相互需要性和共同的实践基础;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合贯通,要坚持“四个统一”,即坚持一元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学理性与通俗性相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人类性相统一。这有利于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