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5 毫秒
1.
以往有关历史时期农牧交错带及相关问题研究中,气候与人口因素是两条基本线索,但是通过对时空维度下农牧交错带变迁考察可以发现,气候与人口因素的影响各有偏重,且在不同时期影响程度也有差别。因而本文在考察气候与人口因素对历史时期农牧交错带变迁影响的基础上,认为有三个关键点应加以关注:(1)要区别对待气候与人口因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程度;(2)注重农牧交错带变动的核心区域"边界地带";(3)农牧业选择对农牧交错带环境景观变化与生态系统变迁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农牧交错带是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区和生态环境敏感区,其复杂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因子构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典型特征,尤其是从农牧户层面来看存在较大的差异。多主体的模拟方法(MAS)对农牧交错带复杂系统的模拟存在着明显的优势,但同时也有很多的挑战。多主体模型结合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的典型特征,设置了智能主体和环境要素主体,可以在气候等各种因子交互作用的情形下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情形进行研究。利用建立的农牧交错带典型区域背景数据,对气候等因子进行的敏感性分析过程和结论对多主体模型在该区域土地利用的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关于明清以来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环境变迁,学术界曾对于沙漠化的成因和人类在沙漠化进程中的作用进行论证,并引起过热烈的讨论;其中,人类活动被视为引起农牧交错带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本文结合田野考察、发掘民间文献,分析以怀远县伙盘地为代表的蒙陕农牧交错带边外垦殖和环境变化过程,对环境变化中的人类因素加以细致考察与反思,认为清代以来人类作为自然——社会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相当积极地参与了环境变化过程.此一阶段的人类活动(边外垦殖为主),促成了农牧交错带的北移、错位,也推进了土地沙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陕北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环境特点以及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对光、热、水、土资源的要求和利用效率 ,运用逐步订正法定量估算陕北农牧交错带六县区土地生产潜力。研究表明 :陕北农牧交错带光温生产潜力为光合生产潜力的 4 4 .94 % ,光温水生产潜力为光温生产潜力的 37.35 % ,土壤生产潜力为光温水生产潜力的 33.39%。揭示出影响生产潜力的限制性因子及限制强度 ,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开发战略和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5.
科学地制定我国西北农牧交错带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防治沙漠化和发展农牧区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把我国西北农牧交错带经济发展模式定位为:在干旱地区以优质高产人工饲草地为主,以种植优质高产玉米青贮饲料为辅;在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以种植优质高产玉米青贮饲料为主,以优质高产人工饲草地为辅。以稳定的农牧系统为特征,形成具有奶牛养殖和家畜育肥及畜产品深加工能力的集约化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6.
农牧交错带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通过建国50多年的艰苦努力,已经成为一条经济产业带,生产了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农牧产品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并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通过大量的资料分析工作,按照典型剖析、专题研究、总结提高的基本思路,分析了农牧交错带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探讨了在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失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草地与农牧交错带退化生态系统重建及防治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草地不仅是草地畜牧业的基地 ,而且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尤为重要。草地与农牧交错带既不同于西部牧区 ,也不同于东部农区。根据它在地理、气候、农林牧产业结构、生态、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地位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提出相应之对策 ,为国家在西部大开发和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是影响全球变化的因素之一,位于中国北方的农牧交错带是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最为明显的地区。该文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并结合对农牧交错带的实地调研结果,将引起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因素总结为三大类18个影响要素。各要素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驱动均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发现:土地利用方式变化驱动的因素均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有关。在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驱动过程中,各种因素对土地利用方式的驱动方向和程度不同,这主要取决于不同地区的环境特点和具体农牧业生产过程。在社会发展中必须制定相关引导政策,利用不断进步的科技水平,对土地利用方式进行良性驱动,这种驱动的结果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土地资源得以持续利用,否则,将会导致一系列生态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9.
18世纪中叶以来,农业发展与人口迁移促使"木垒-奇台-吉木萨尔"一线发展成为连接天山北路绿洲与阿尔泰山草原的农牧交错带。这条农牧交错带东连河西走廊,北接蒙古草原道,成为连接边疆与内陆的一条重要走廊,密切了边疆各区域之间、边疆与内陆之间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交流,使边疆更有效地整合进了区域与国家体系之中。走廊促进了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的形成与发展,也推动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生活在边疆的民族更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相似文献   

10.
分析讨论了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降水量的波动特点.找出了近40年来降水变比的3年、17年周期,并作了未来20年的降水预测,根据波动特证及预测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的特点和成因分析,得出本区土地荒漠化 较为严重,已经影响到本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及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方法 ,对英美区域历史地理研究中常用的横剖面方法和文化生态学方法进行了评价 ,并进行了中西对比。就开展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的历史地理研究 ,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13.
客观考察中国北方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和发展过程,对于防治沙漠化和发展农牧区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近几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了退耕还林、还草的力度,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但许多做法仍不够科学合理.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种养业发展模式应定位为在干旱地区以种植优质高产人工饲草为主,以种植优质高产玉米青贮饲料为辅;在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以种植优质高产玉米青贮饲料为主,以种植优质高产人工饲草为辅.以稳定的农牧系统为特征,形成具有奶牛养殖和家畜育肥及畜产品深加工能力的集约化畜牧业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4.
生命科学学院是榆林学院下属的二级学院,下设植物科学、动物科学和生物科学等三个系和沙区植物研究所、养羊研究所及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工5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4人,讲师25人,助教7人,教辅人员8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18人。是一支治学严谨、结构合理、作风优良、富有创新和开拓精神的师资队伍。学院的办学目标是面向陕北及毗邻省区,以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主,努力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和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重建工作培养合格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并按照学科互补、优…  相似文献   

15.
中国沙漠南缘的纬度分布规律及其在历史时期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认为:(1)中国沙漠南缘的纬度分布存在规律性;(2)亚洲内陆沙漠南缘的纬度呈由西而东逐步北移的趋势;(3)北魏时期中国沙漠的位置和范围与现代相同或相近。沙漠的生成、发展和北方农牧交错带历史时期的环境变迁,这是两个人们关注的重大学术问题。本文试图以现代沙漠学研究与历史地理学方法相结合,互相参照对比的途径来帮助解决。  相似文献   

16.
历史时期,中国西部主要经历了秦汉、隋唐、明清三次重大的开发过程,前两次开发都兴起于暖湿期,后一次开发与气候的小冰期基本同步,在屯田的屡兴屡废过程中,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与土地资源的退化。毛乌素沙地在全国12大沙漠中处于农牧交错带环境敏感区域,其生态环境的变化有较强的指示性和代表性,笔者通过典型地层剖面、文献考据、古城考古等方面的证据,综合分析了毛乌素地区历次开发与沙漠化的关系,提出了几点认识,以期对现今的西部开发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广大农村牧区的生产力获得空前解放 ,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强烈、行动积极。但在一些地方 ,特别是原来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相对落后的地区 ,由于生产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 ,资源利用不合理、取予不平衡 ,给本来比较脆弱的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以致破坏 ,从而直接影响了农牧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也明显恶化了区域及更大范围人们的生存环境。位于内蒙古中部浑善达克沙地南部的正镶白旗 ,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 ,是畜牧业占较大比重的半农半牧区。近年来 ,在…  相似文献   

18.
关于加快土地整治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土地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我国粮食的连年增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未来10年,通过土地整治,预计可新增粮食产能约2 000亿kg。如何把潜能变为现实?加快土地整治、加强土地整治制度创新和科技支撑是根本途径。土地整治创新需要重视土地整治内涵和类型的变化;需要重点关注农村腹地、城乡结合部、农牧交错带、山缘带、城中村等区域;急需解决科学编制和严格执行土地整治规划、平衡资源与资金匹配、切实维护土地权益、加强土地整治制度建设、充分调动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者的积极性、加强土地整治队伍建设、提高土地整治科技支撑能力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9.
[摘要]人类学农牧关系的研究范式经历了生态环境与经济生产模式向社会政治结构、再向历史过程与权力关系的转变。范式转变反映了不同时期牧业社会的特征和牧业社会研究的理论取向。范式间有明显的批判与继承关系,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与知识谱系。农牧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族群关系,范式转变也反映了族群关系及其理论的变化。本文通过对伊朗与巴基斯坦交界区域农牧关系研究情况与发展变化的梳理和评述,探讨农牧关系的研究范式及其对我国相关研究领域的价值,阐明多族群共生关系的维系机制,并揭示此类机制对巩固和发展和谐民族关系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江北区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规划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特殊的经济地理位置使得城乡交错带成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区域。本文以重庆市江北区为例,分析了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的基本特性,并根据现状和未来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测,提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