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自然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性质与自然性质可以直接等同,这在中国伦理学中是普遍的现象。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在论及价值问题、应然与必然时,总不离德合天地,性体自然,进而复归其根(道),具有浓郁的自然主义特色。本文通过对自然之道与伦理之道、自然生命之性与道德人格之性以及自然之心与道德之心几个主题展开了思考,从中发现,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普遍具有自然主义特征。自然主义不同于唯物主义,比起后者,具有超越性和唯美性。  相似文献   

2.
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以非道德主义著称,但他对道德的非议只是对传统道德(实际上主要是早期儒家道德观)的非议,而不是完全否定道德。如果说,孔子由于构筑了一个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体系而在中国伦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话,那么老子则以其对道德进行的哲学思考而对中国伦理思想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环境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以及有关环境伦理机制等层面对中西方环境伦理思想进行了比较分析 ,认为中国环境伦理研究既要大胆吸收西方环境伦理理论中的积极成果 ,又要认真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环境伦理思想的合理因素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  相似文献   

4.
从老子的伦理观论人对自然的伦理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伦理观基于“道”而更具超越性和普遍性 ,他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不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老子普遍的伦理观意味着人对自然有着伦理责任 ,而这种伦理责任也是人际间伦理关系的折射  相似文献   

5.
从环境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以及有关环境伦理机制等层面对中西方环境伦理思想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中国环境伦理研究既要大胆吸收西方环境伦理理论中的积极成果,又要认真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环境伦理思想的合理因素,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现代人学观重新审视老子的伦理思想认为老子的伦理思想以人性为基点,解决了人自身入与人人与自然三个方面的问题,形成了其朴素的人学伦理观,是真正的人性的道德,并指出了它对于现代道德重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老子思想中符合生态伦理理论的分析,从三个角度探寻老子的生态伦理观,即“平等”、“无为”和“节制”,并结合历史与现实,阐释老子思想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平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开发自然等一系列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把传统伦理学对个体的道德关注转向了对阶级和制度的道德关注,把伦理的主体和客体从个人转变为阶级和社会制度。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总体性质是“制度伦理”。马克思强调关于“善”、“正义”、“公平”和“公正”等伦理原则必须放到人的现实的生存条件的基础上去理解,使传统伦理学的抽象原则转变为现实的、历史的原则,实现了一场伦理观的革命。在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中包含着伦理和道德的因素,但马克思反对把伦理原则作为基础性原则的“伦理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9.
当今,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问题。生态伦理学作为人类与自然共生存的重要理论领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道家的思想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道生万物”“万物平等”的思想打破了人与自然对立的二元论,“道法自然”“顺应自然”的伦理观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对于当今人类的生存环境具有值得挖掘和探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夫之的“自然权利”思想是对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开新,集中表现在:为“合同而不相悖害”的理念;以“仁”的精神对待自然万物;以“礼”的伦理规范维护自然万物的生存权;发挥“人”在维护自然万物生存权上的主体性作用。王夫之生态伦理思想中的自然权利观,丰富和发展了古代中国生态伦理思想,也为初步回答“施韦策诘难”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对增强社会活动主体的道德责任意识从而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亦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老子》的道论哲学兼有本原论和本体论双重思维方式 ,还体现着中国哲学特有的“体用一原”认知方式。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老子一方面尚未完全摆脱上古宗教神话意识的影响 ,他需要从理论上寻求一种“最古老”、“最神圣”的“母性”存在 ,导致了他的道论包含了本原论的内容 ;同时 ,老子时代已经发展出来的理性主义传统和他本人那超越常人的智慧又将他的哲学带入了高度抽象的理性世界 ,使得他的道论具备了本体论的特征。老子的哲学又是以人生实践为最终目标的 ,这使得他的形而上的道必须落实到具体的人生和政治道路之上 ,因而他的道论打上道德一体、体用不二的烙印。老子哲学毕竟是直观的、自发的 ,他的道是顿悟式的 ,这一超验的哲学范畴带有极大的模糊性、不确定性 ,但对于已经习惯于用概念和逻辑把握世界的现代人来说 ,则不得不用清晰的概念与逻辑去接近老子那终极性的“道”。  相似文献   

12.
在《道德经》中 ,老子运用一分为三的思维方式 ,围绕着“道”这一中心概念的逐步展开 ,构建了充满着辩证法的哲学体系 ,成为中华文化的奇丽瑰宝。论述了“道”为“一”、为“无”、为“无为”、为“自然”的一分为三的哲学内涵 ;“自然”为老子哲学体系的开端 ;“道”的“万物得一以生”、“反者道之动”、“物壮则老”、凡事“守中”的一分为三的作用和意义 ;求“道”的一分为三的过程 ;并以此讨论宇宙的起源 ,世界的形成 ,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以及人类社会的种种矛盾及其解决的方式 ;还讨论了黑格尔对老子一分为三哲学思想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老子教育思想阐释与分析批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 ;老子教育思想的目的是要培养“孔德”(得道 )的人 ;其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水”和“赤子”(婴孩 ) ;其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是无言之教等。本文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批判扬弃 ,充分肯定了老子教育思想给我们今天的教育的反面和正面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老子的"道",主要指形成世界的本原,决定万物的本体,宇宙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而老子的"德",其广义是指万事万物合"道"而行的品性,其狭义则指人的合"道"而行的品性。"自然"是老子"道"与"德"的本质特征。"道"生万物,"德"养万物","道"体"德"用,二者辩证统一于万物之中。老子哲学的主要意蕴就是依"道"而立"德"、立"德"而明"道"。老子对"道"的预设与描述体现出老子哲学理论思维的形上视域,老子对"德"的揭示与规定标志着老子哲学实践关怀的形下向度。  相似文献   

15.
老子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与其道论密切相关。老子思想涉及宇宙论、本体论、人生论和政治学,“道”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在老子那里,“道”具有宇宙发生论和本体形而上学的意义,既是万物发生之始源,又是万物存在之根据,还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以及社会人生的法则和准绳。道的本性是自然而然的,天地万物因而也以自然为本性,社会治理、政治方略和人生行为、道德修养同样以自然为宗旨。在生死问题上,老子强调顺应自然之道,其“贵身”论主张安命自足、柔弱居下以得享天年,反对刻意强为和纵欲争利。老子的生死观追求的是效法天长地久之道,生死任其自然,从而做到“死而不亡者寿”。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发动了哲学革命,克服了西方两千余年的形而上学传统,超越了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实现了哲学向现实的人的世界的回归。这同老子的“玄同”之境十分相似,但又超越其上,老子的玄同论是“未完成的人道主义”或者“未完成的自然主义”。  相似文献   

17.
老子用"天道"推论"人道",用"自然"以推论"社会",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无为而治"思想,充分显示了老子对于治理天下所持的基本态度。老子的这一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老子言“道”目的不在于说道本身,而是通过对“道”的特性说明,为万物存在、人间社会建构奠定基础。一切物都由道所形成,内在于万物的道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这与柏拉图在阐述其理念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时的语境、理论假设是有根本区别的,所以笔者认为在说明“道与万物”之关系时不能简单套用柏拉图使用语境中的分有。  相似文献   

19.
道德判断与伦理学的情感主义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判断的非认知化是20世纪伦理学非形而上学化的体现传统认知主义道德判断以自然主义即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划分特征,现代非认知主义道德判断则以直觉主义对自然主义的否定,以及情感主义对直觉主义的改进为标志从价值的方面而不是从事实的方面来看待道德判断的性质,是现代伦理学区别于传统伦理学的主要特点一传统自然主义由于摩尔直觉主义的批判而走向衰落,情感主义借助哲学中语占学的转向实现了伦理学由传统向观代的转型。但另一方面,伦理判断是否一定表现为情感判断,由此而引起的分歧,又从更深的层次上反映出情感价值主义判断取向的不完善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