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西周是重“声”的时代,其时《诗》是诗、乐、舞三为一体的艺术形式,《诗》的文字内容附着于“乐”而存在,并根据礼仪被用于贵族宴享。“乐语”可被视为最早的《诗》评文字。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现实在导致《诗》乐分流的同时,《诗》的礼用旨归亦受到破坏。对《诗》的应用不再依礼而行,赋诗断章成为潮流。赋诗断章虽有一定的随意性,但同时亦给了《诗》以重新阐释的空间。孔门说《诗》由此而出,孔门学者用《诗》构建了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开启了用《诗》解决现实问题的传统;“兴”这个概念的提出体现了孔门学者重联想譬喻的解《诗》方式。用《诗》与解《诗》是他们对待《诗》的两种基本态度,早期儒家的《诗》学体系即由此建立。  相似文献   

2.
上博简《孔子诗论》所见"礼"不多,总共只出现四次,分别用在《清庙》、《大田》和《关雎》的评论中。笔者在考察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认为,"礼"在这几处评论中分别被赋予了"礼仪"、"礼制"、"礼制思想"、"礼治"、"礼俗"和"中和思想"等含义。《孔子诗论》通过用"礼"论诗,表达了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但在具体论述时,不是断章取义,而是就诗论诗,较好地揭示了诗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诗经.行苇》作品的有关字词、三礼的材料以及金文的材料,对这首诗所写及的礼仪进行考释,认为诗歌所写礼仪是天子大射礼。  相似文献   

4.
论《诗》与礼的关系王洲明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乐,成于礼.”(《论语·泰伯》)把《诗》与礼、乐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看出了三者之间确实存在着内部联系。礼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狭义的礼指礼仪而言;春秋后期以后,礼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展,成了周代一切典章制度的...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理解《诗经》在春秋乃至西周时期的流传及其作用,运用史料分析和文本语境透视的方法,考察了《国语》用诗所涉及的赋诗、歌诗和引诗三种形态。与同时期的《左传》用诗相比,《国语》用诗有自身特色:对赋诗的过程描写往往更加具体,引诗多取材于雅颂,并更多地运用于谏言政治。  相似文献   

6.
西周到春秋末期,诸侯国之间的大事处理实施聘问制度,表达主张为赋诗言志,就是用诗句委婉地表白,对方作答也是如此。早期用的是一首或一组诗,后来只取一首中的几句来说,就是断章取义。这些诗都是当时朝廷编订的礼乐用诗,因此每个时代的诗有些不同,但始终有一个根本原则就是赋诗必类,即一定要符合诗的本义。早期的赋诗都是天子礼乐,春秋末期除了鲁国外都自己编诗,如《郑诗》、《卫诗》等。到了孔子把这些作品整理删定,就是现在的《诗经》。  相似文献   

7.
论先秦两汉《诗》学礼化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学礼化是贯穿先秦两汉<诗>学的主线.所谓<诗>学礼化,是指<诗>学家以礼义解说<诗经>,使<诗经>成为礼义的载体.<诗三百>在周公制礼作乐过程中诞生,此后又广泛地运用于西周、春秋时期的各种典礼.春秋战国之际,礼学经历了由重视礼仪到尊崇礼义的重大转变,礼学转型为<诗>学礼化带来机遇,孔子及其弟子后学不遗余力地将礼义灌注到<诗>学之中.汉初今文三家诗初步建立了<诗>学礼化体系,<毛诗>最后完成了<诗经>礼化的工程,创建了植根于中国礼乐文化土壤的诗学理论.研究先秦两汉<诗>学礼化历程,可以从宏观上把握这一时期的<诗>学大趋势,突出中国古代诗学伦理化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8.
“诗言志”: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的一个标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尚书·尧典》所载诗言志作为原始乐教的一部分,表现为巫史占卜祭祀过程的祷辞告语,指向神明昭告,其源甚古。尽管它只是宗教观念的一部分,却为后来的诗学独立和诗教发生奠定了文化基础。自周公制礼作乐后,诗与世俗政教和文化制度紧密结合。献诗和采诗制度使诗成为表达宗族情绪和沟通政治情感的工具,完成了从神明昭告向天子听政的转变。而进入体制内的诗与乐配合,制度规范和仪式规则赋予诗乐以意义和价值。不过,此时诗并未脱离礼乐而独立,单纯的文学观念也未能产生;诗所陈之志虽指向世俗政治伦理秩序,却仍然受制于乐而服务于礼。春秋时期,诗逐渐摆脱礼乐束缚而获得独立发展,这种发展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是通过赋诗言志以摆脱乐教的束缚,从而凸显诗的独立言志功能;一是通过礼、仪之辨以摆脱典礼仪式的束缚,从而凸显诗的内在意义价值。二者相辅相成,形成春秋诗教传统,为诗的观念解放和文学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也使诗进入表达个体情感和培养独立人格的发展新阶段。  相似文献   

9.
孔子在研究《诗经》时,将诗与礼密切相连。认为诗是“礼”的展示,而“礼”则是诗的规范。孔子对《诗》的礼用功能极为重视,期望以此恢复传统的礼乐之制。  相似文献   

10.
《左传》所载"赋诗断章",作为先秦一种重要的用诗方式,标志着先秦《诗》学的转向,对于先秦《诗》的传播和阐释,以及先秦诗学观念的塑造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春秋时期"赋诗断章"的价值应得到公正评价,那种视之为"乱说诗"的陈腐观念理应予以摒弃。  相似文献   

11.
四川凉山彝族民歌在种类、形式以及风格特点等方面与云南、贵州、广西的彝族相比,有着源同流异或者神似貌异,甚至迥然不同的地方色彩,显示出它固有的质朴风貌和独特个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彝族民歌研究成果颇为丰硕,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也存在若干问题。就其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对认识彝族民歌的整体面貌和研究现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今本《楚辞·九歌》、《九章》的部分内容有倒脱衍讹等错误现象,通过利用《楚辞》文本及王注《楚辞》之用语规律,并充分参考和吸收前儒时贤于《楚辞》或于其它典籍的研究成果以之校勘,将有益于《楚辞·九歌》、《九章》文本的进一步校理。  相似文献   

13.
论侗族大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大歌作为民间歌曲中的一株艺术奇葩,在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属举世罕见,尤其是其文化教育功能在培养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鲜明特色。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也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危机。在侗族大歌变迁的脚步日趋加快的今天,我们必须要探寻出一条适合其发展的有效途径,使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音乐文化遗产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诗经》的介词"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介词“以”继承和发展了西周金文介词“以”的用法。它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凭借、对象、原因和时间等。它既可位于谓语中心语前,又可位于谓语中心语后。其宾语常常前置,有时也可省略。  相似文献   

15.
《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正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鄘风·墙有茨》有“中冓”一语,历代学者的解释众说纷纭。按照《诗经》用语习惯,“中X”结构共50例,可解作“X中”结构的有46例,准此,出现3次的“中冓”一语也当解作“冓中”,即“媾中”,意为“媾合之中”。  相似文献   

16.
《槐花几时开》作为川南宜宾地区民歌的代表,在社会上有很强的影响力,然而针对该歌曲的文本的研究还存在归属不清、谱系不明的现状。梳理和追溯这个研究历程,有利于发现该文本传承中的分歧所在,对后续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任何创作歌曲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必然带有历史的痕迹."文革时期的音乐"已经成为中国当代音乐史领域内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以1966-1976年的特殊时期为独特视野,将音乐作为考察本体,对创作歌曲的特征做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描述.本文以歌曲题材、体裁和演唱形式等为探讨范围,考察这些歌曲的音乐特征,并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8.
锺惺是晚明<诗经>文学研究高潮中涌现出的一位具有代表性的"诗学家".他提出了"<诗>活物说"的理论,并以此为导向,揆之性情,参之义理,对<诗经>作了别开生面的评点,在<诗>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力地推动了<诗经>文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圣经·雅歌》是古希伯来人的抒情歌谣,其中的“园”意识表达了希伯来人的贞洁观,贞洁观与希伯来人的洁净观念一脉相承。犹太人在宗教和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视洁净观念并恪守洁净戒律。中国诗歌总集《玉台新咏》中的“闺”表达了相似的贞洁观念。但是,对于女性身体,两个民族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