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智慧养老与老年人健康密切相关,现有养老模式下老年人身心健康问题较为突出。探索社交媒体使用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对其内在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采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建模(PLS-SEM)方法,以智慧健康养老社区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探索多种社交媒体使用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内在机制(以孤独感为例),深入剖析主动社交媒体使用、被动社交媒体使用、功能型社交媒体使用、自尊、客观社会孤立、生活满意度及服务满意度与老年人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基于社会存在、社会比较与社会支持理论,不同社交媒体使用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功能型社交媒体使用负向影响老年人自尊;自尊对向上社会比较和孤独感都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此外,客观社会孤立调节向上社交比较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客观社会孤立正向预测老年人孤独感。为未来采用社交媒体方式对老年人孤独感进行干预提供了研究依据,丰富了老年人心理健康相关研究,也为智慧养老发展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老年人75%居住和生活在农村,农村养老问题已经是我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农村少数民族老年人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差别、收入较低、生活状况较差、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原因面临着极大的养老风险。因此,通过对丽江纳西族拉市乡的个案分析,对少数民族农村养老模式进行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农村养老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三孩政策想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当前农村面临着家庭养老模式功能弱化、社会养老模式保障不足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互助养老模式成为解决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新出路。为进一步了解老年人对互助养老模式的参与意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促进互助养老模式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基于西安市357名60岁(含)以上老年人的调查数据,通过解释结构模型(ISM)对老年人互助养老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研究表明,影响老年人参与互助养老的因素中,社区人员互动频率、“养儿防老”观念和社区满意度是直接表象因素,生活担忧度是间接中层因素,居住方式和家庭年收入是次间接中层因素,婚姻、生活自理能力、文化程度、子女学历和年龄是根源深层因素; 为解决农村互助养老的发展困局,需要在思想上进一步改变部分老年人“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鼓励引导老年人主动积极参与互助养老,在硬件上完善互助养老基础设施,建立管理者和组织者的竞争激励机制,在内容上扩展互助养老服务范围,不断满足老年人对于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养老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日常生活状态.不能认为养老是和其他生活形态完全割裂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更不是一种纯粹的照料方式.养老模式实际上属于养老方式类型化的问题.家庭养老模式、居家社区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模式三种基本养老模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应体现老年人日常生活的连续性.中国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家庭养老仍将是养老的主导模式,也只有在家庭内,养老作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一种方式,其最基本的特性,即日常性,才能获得圆满实现.其他各种养老模式,都应视为在延续老年人日常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为满足老年人不同阶段的需求所做的倾斜性安排.中国的养老除了经济要素外,更需要考虑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方面的特点,其中以互助、共济的代际关系构成养老的基础性条件.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老年人养老保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发现:老年人对养老保障的满意度基本上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对养老保障满意的可能性大于身体不健康的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老年人对养老保障满意的可能性也越大;家庭经济状况差、家庭支持小、家庭关系差会显著降低老年人对养老保障的满意度;没有养老保险、没有医疗保险、养老保障不公平会显著降低老年人对养老保障的满意度。为更好提升老年人对养老保障的满意度,必须要有一个科学、合理、良性的运行机制,这一运行机制必须要与老年人生活的外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老年人自身的经济、社会、文化需求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我国迎来了人口老龄化的时代,如何解决好城乡养老问题已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2010年湖北省城乡老年人基本生活状况调查,通过对城乡老年人在经济来源、居住模式、精神慰藉方面基本状况的分析,建立养老担心度量表,利用相关指标对湖北省城乡老年人养老担心度进行测度,湖北省老年人养老担心度普遍较低,城乡差距明显.  相似文献   

7.
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由于老龄化和养老问题日益严峻,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也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我国养老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关于养老模式的探究成为社会的研究热点。本文以目前国内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文献综述,详细介绍了养老模式的现状、生活质量的概念和研究工具,并通过对比分析两种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水平、影响因素以及差异原因,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出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居住模式与主观福利的关系是家庭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基于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以代际居住距离为切入点,考察“亲子同住”、“分而不离”以及“既分又离”等居住模式对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影响差异,同时进行影响异质性及影响路径的讨论与检验。研究发现:代际居住距离与农村老年人抑郁程度呈正“U”型关系,与生活满意度呈倒“U”型关系,“分而不离”的居住模式对老年人主观福利状况更具优势,尤其是女性、年龄相对较低和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从影响途径看,“分而不离”的居住模式主要通过增加子女的经济支持、改善代际关系以及提高老年人的社会活动参与水平,从而促进老年人的主观福利。其中,代际关系的改善是“分而不离”居住模式提升老年人主观福利水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贵阳市城乡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8年1月“贵阳市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数据,分析了贵阳市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只有极少数老年人愿意选择机构养老。城乡、年龄、婚姻、以前职业、月收入、与子女的关系、精神状况和对养老机构的了解程度等因素对老年人的养老意愿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人口高龄化、老龄化以及社会支持体系的不完备性和子女资源的有限性,使养老成为现代社会中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对于丧偶老年人来说,养老更面临诸多困难。丧偶老年人非婚姻登记同居,俗称"走婚",可以避免一系列组建新家庭可能遇到的和带来的问题与麻烦,诸如正式婚姻的法律关系问题、两个家庭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个人财产问题、社会影响问题、婚姻家庭所需的稳定问题、子女的过分干涉问题等。老年人"走婚"有助于老年人解决生活困难、情感需求的问题,社会对此应给予宽容和支持。  相似文献   

11.
在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和其他养老模式不足的背景下,居家养老成为减轻养老压力,满足多元化养老需求的理性选择。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化则是促进该模式持续发力的重要举措。通过在养老领域引入市场机制,N市J区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政府责任缺失、社会组织不成熟、考核评估不合理和项目存在局限性等问题。为优化这一养老服务供给机制,需要政府(民政局)、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2.
本主信仰是中国白族独特的宗教信仰,它不仅是白族人民宗教生活的需要,还与白族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及白族人的孝悌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本主信仰作为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白族老人老年生活的重要方式.而分析白族本主信仰与老年人健康生活之间的联系,无疑为我们寻求民族文化与健康老龄化的关系研究探索出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演进,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服务与保障问题日益凸显。为此,本刊特邀邓微、张云英、成志刚教授就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展开笔谈。邓微认为,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未富先老”问题突出,农村老年人社会服务及保障水平低,公共产品及服务供给欠缺,养老需求难以满足,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为此.应基于“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新型养老模式,推进城乡养老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健全责任分担机制,强化政府、社会、市场、家庭“四位一体”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功能。张云英基于农村老年人长期照护的现实和潜在需求日增,而长期照护资源短缺、养老机构服务能力不强的现实,提出完善农村老年人“四位一体”长期照护体系、应对银色浪潮的构想:以政府为主导、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多方联动和合作提供包含经济供养、医疗照护、日常护理、精神慰藉的多重服务和保障。政府主导资金筹措和政策制定,社区作为服务体系和链接资源的主要载体,机构提供专业服务,家庭承担具体服务。成志刚基于湖南的调查,分群组和项目就参保农民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满意度进行了评估和比较,发现身体状况好、高中文化程度、养老担忧度低、新农保政策认知度高等群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其他群体。参保农民对新农保中的中央财政补贴、地方财政补贴、捆绑政策、政策宣传、养老需求满足程度等项目满意度普遍不高。为此提出了修正捆绑政策,优化筹资机制,完善制度设计;加强基层宣传,提高政策认知度;培养经办队伍,提高经办服务水平等策略。  相似文献   

14.
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甘肃省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生态环境极端脆弱,经济相对落后,贫困农村养老存在着诸多问题:老人面临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上的危机,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农村老年人赖以养老的主要模式受到挑战,竞争压力增加、人口流动加快、代际倾斜严重,贫困农村养老发展严重滞后。要解决这些问题,除大力发展甘肃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之外,还应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构建符合甘肃省情实际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以及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机构养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通过对机构养老服务内涵、国内外机构养老服务需求和供给情况的梳理,可以发现:我国对养老机构功能层次上的划分与国外差距较大,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难以匹配,特别是床位需求与养老机构供给结构性失衡。将来,我国机构养老服务水平的提高,有待于从养老层次的细化、养老服务内容的完善、民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提升以及加强机构养老服务研究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6.
老龄化现象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自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随着出生率的逐渐下降和我国人口寿命的逐渐增长,老年人口将占据我国人口的较大比重,人口老龄化将成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普遍趋势。因此,如何应对老龄化问题,发展我国养老事业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早在宋代,我国已经出现有关养老的福利制度,并且有着可以借鉴的内容。文章将通过参考宋代养老制度,为我国当今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寿命普遍延长,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高龄老人的数量急剧增长。随之而来的是高龄老人的养老问题,养老问题的关键在于养老收入的充裕,从养老收入的来源入手,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措施,以助力于养老问题的解决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西藏城市老年人社会交往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地区在人口老龄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双重背景下,如何维持与改善城市老年人的社会交往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课题。通过对拉萨市与日喀则市的全部38个社区中随机抽出13个社区的1979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从频度、规模、满意度三个角度对社会交往进行测评,并创建了社会交往与居住条件以及健康状况三个潜在因子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西藏城市老年人社会交往的总体水平是频度较高、规模较小、满意度较高;居住条件的便捷性越高以及周边环境越好,老年人社会交往的频度就越高、规模就越大;社会交往的频度越高以及规模越大,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越好,社会交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大于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同时发现,社会交往满意度受社会交往的频度、规模影响较小,而对增强社会交往对健康状况促进作用有较强的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福建省农村老年人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受到了年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新农保的养老金金额以及来自家庭、社区、国家层面的生病照顾、经济支持、生活支持和情感支持的影响。其中,包含新农保在内的经济支持是影响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最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