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重温马克思《资本论》四卷,生产劳动的定义是从劳动者对社会生产的关系中得出的。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看,生产剩余价值和为资本增值服务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则受雇于资本的商业劳动和服务劳动也是生产劳动。而从简单劳动过程看的生产劳动是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仅适用于产品生产的社会。斯密在划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时发生了二重性的错误,同一种劳动按两个定义来界定,既可以是生产劳动又可以是非生产劳动。我国理论界关于生产劳动理论的“正统”观念,恰恰落入了斯密的窠臼。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必须坚持“社会性”原则。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从人类社会一般、商品生产形式、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撇开物质内容的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四个不同角度研究和界定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搞清和正确认识这些复杂的论述,有利于理顺物质资料生产和非物质资料生产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和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3.
劳动二重性决定了价值创造和使用价值生产是同一生产过程的两个结果 ,价值的实体是劳动 ,价值创造的实体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财富创造的实体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与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内的生产要素相结合的产物 ,是具体劳动生产的。商品生产过程是生产财富过程和创造价值过程的统一。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价值分配必须同财富分配结合 ,活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具体劳动创造的财富应该由劳动者和其他参与的生产要素分享。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产权与分配的关系理论 ,分配关系是由产权制度而非劳动或价值创造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决定分配关系 ,在产权存在的社会制度中 ,分配有二重性 ,一方面各生产要素有权凭要素所有权获得对财富分配的索取权 ;另一方面 ,有权参与生产中人类劳动凝结的分配 ,这是合法收入 ,不是剥削 ,也不是萨伊要素价值认为的生产要素具有生产性可以创造价值。生产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核范畴 ,要与时俱进地科学拓展形成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概念 ,在此社会主义劳动内核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劳动价值理论 ,是对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劳动财富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为使用价值或财富是劳动和生产资料共同创造的,这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大误解.其本来的观点是: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是劳动一个要素创造的;劳动制造出来的生产资料不是财富的源泉;非劳动要素所有者能够参与分配,仅仅在于非劳动生产要素--价值资本、生产资料、社会资本是价值形成与使用价值创造的条件.劳动是财富唯一创造者的真理,是一切财富(有所有权的静态财富即财产)由全体劳动人民所占有的伦理性基础,或要求把资产者的利益限制在引致投资所必要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东岳论丛》2019,(6):21-33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二者又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古典经济学以人的物化为前提,其现实指向是财富的增长;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则是对人的高度关怀,目的是进行资本主义批判。劳动是对给定存在的否定,通过劳动,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并且在劳动中,人成为历史性存在。价值是人本质力量的物化形式,而用于表述价值量的劳动时间则是人生命的片段,价值就是生命,价值量就是生命的量化,因而价值具有最为崇高的意义,也只有人才配创造价值,但马克思在对价值的终极肯定中同时包含着对其绝对否定的理解。价值的生命属性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尊重人,尊重劳动,重视创造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具有根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申自强 《南方论刊》2008,2(1):10-1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劳动的社会形式对整个社会生产过程的面貌和社会生产的特殊方式具有决定意义。马克思依据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条件提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联合劳动理论,它既包括了社会主义劳动的本质特征,又包括了社会主义劳动的具体形式。对于本质特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必须努力坚持;对于具体形式,应当依据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创造性地发展。我国现阶段的合作劳动形式既体现了马克思联合劳动理论的本质特征,又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并且成为其他劳动形式变革与发展的方向,因而应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兼论实践、生产和劳动概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平 《人文杂志》2006,42(3):21-27
本文在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来把握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作了系统的梳理和说明.本文着重指出,在从早期的异化劳动概念向后期的"劳动的异化"概念过渡的过程中,严格的经济学意义上的雇佣劳动概念是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得以最终走向科学的关键.此外,在具体的分析中,本文对劳动、实践和生产这三个概念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及其相互的逻辑过渡关系进行了必要的说明.由此出发,本文对国内理论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性"的讨论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是以商品范畴为研究起点,而以劳动范畴为研究基点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于劳动范畴有不同的认识和阐述。在撇开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式来加以考察之后,马克思给出了一个人类劳动一般的定义式认识,即"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由此确定劳动具有整体性,即劳动不是单纯的人的活动,而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而在没有撇开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式来加以考察的对劳动的认识中,尤其是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的考察中,马克思论述的劳动同人人都习惯使用的劳动范畴是一致的,所表达的是完全主体化的劳动范畴。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基点,由客观的逻辑决定,只能是具有整体性的劳动范畴。马克思科学地阐述了"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的劳动整体性理论。经济理论界不仅需要创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基点,更需要对劳动的整体性范畴展开创新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吴琳 《理论界》2012,(1):4-6
物质丰裕的消费社会并未使我们感到喜悦,消费至上的消费逻辑也没有给人们带来所谓的个人生活自由,人们感到了深层的压抑和无力的反抗。对此,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展开理论批判与理论反思。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出发,通过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批判内涵来解读当代中国社会愈益突出的消费景观现象背后的深刻原因。马克思通过商品拜物教的理论批判,揭示了劳动的商品化过程与劳动产品的货币化过程也就是人的奴役过程和人的物化过程。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唯物史观的分析视角:物的消费逻辑遮蔽了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关系,人的物化过程遮蔽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有机社会关系。因此,理解马克思哲学中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批判内涵对为理解和克服中国当代社会存在的各种社会危机具有深刻的理论警醒意义和实践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春建 《理论界》2010,(10):27-29
非物质生产劳动,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一种,一度在马克思的理论研究中微不足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越来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和改造,非物质生产劳动开始历史性地存在。在当代,《帝国》的作者哈特(Michael Hardt)与内格里(Antonio Negri),继承了马克思的理论传统,进一步探讨了非物质劳动概念,提出了非物质劳动霸权的观点。他们的非物质劳动理论,在后现代的意义上激活了马克思的思想,恢复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传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阐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蒋海益 《江汉论坛》2002,3(7):39-4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着重对生产要素职能(功能),尤其是资本职能(功能)进行价值分析。在人类社会早期,劳动作为唯一要素决定价值;在现代生产过程中已是多种要素功能互补共同决定价值。所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绝不是“价值一元论”。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重新诠释为“功能价值”分析,既符合马克思的本意,也将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探索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孙峰 《南方论刊》2011,(4):49-50
"生产劳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其外延和内涵进行拓展和丰富.马克思所阐释的"生产劳动"概念反映了新兴机器大工业时代劳动的特点,当代劳动则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从而赋予了"生产劳动"新的质态.因而,我们应依据当代经济活动的客观现实,重新审视"生产劳动"概念.  相似文献   

13.
生产劳动理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始终。生产劳动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论证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生产劳动创造出的生产关系,又进一步规定着生产劳动的内涵与范围。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揭示了在资本这种生产关系下,资本雇佣劳动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这一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劳动的社会规定性。而生产劳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定义,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对生产劳动内涵的一般分析与具体考察,抽象出分析生产劳动内涵的方法框架,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既要肯定其以创造利润为发展目的,也要坚持其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为存在价值,自觉维护好生产劳动的基础性地位,严防脱实向虚问题。  相似文献   

14.
财富概念是马克思经济学批判的总结和哲学革命的前提,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存在,财富指示着人的实践活动的可能性空间。财富的本质实现与劳动的本质实现相一致。财富是人类的直接自然界,是历史规律发生作用的根据,也是社会建筑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存在。因此,我们要想从哲学上把握历史的运动,发现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的一致,就不能没有财富概念。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立足于劳动和需要,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在劳动产品、劳动、人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四个方面的异化,形成了自己的资本批判逻辑;鲍德里亚则在《生产之镜》中力图用象征交换解构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劳动概念及其分析方法,重构一种新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本文认为鲍德里亚在解构马克思理论的过程中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刻意歪曲,其资本批判理论只有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构建的共同富裕社会是以劳动贡献为主导的共同富裕社会,而维护劳动正义是构建以劳动贡献为主导的共同富裕社会的关键。在马克思劳动正义观视阈下,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占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劳动过程的正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劳动成果分配公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规定。然而,构建以劳动贡献主导的共同富裕社会面临资本逻辑下的思想束缚、数字经济下的正义阻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的制度制约等多维困境。以马克思的劳动正义观为指引,以批判性视野构建劳动正义的价值共识,推动数字经济时代的劳动正义再塑,完善财富积累机制,着力构建以劳动贡献为主导的共同富裕社会。  相似文献   

17.
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从现代资本主义的视角来看,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问题可以被经验性地描述为浪费日益增长的趋势。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标准之争,最重要的是关于使用价值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及积累理论中所具有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中,使用价值问题以及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问题被视为分析的两个不同层次。在第一层次,马克思区分了使用价值一般与特定的资本主义的使用价值(生产劳动)的概念;在第二层次,这些概念与个体以及总资本再生产的具体条件相关。重建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需要对这两个层次的分析都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劳动与商品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必然创造商品的价值,形成社会的财富.高等教育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起不起作用?起什么样的作用?如何起作用?人们对此重视不够,研究不多.面对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改革的实际,有必要对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实质进行再认识,运用劳动价值理论分析高等教育劳动与商品价值形成、丰富社会财富的关系,这对发展观代高等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荣军 《学术研究》2006,30(9):71-76
马克思的财富理论主要有两大哲学贡献:一是在“抛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的前提下,论证了社会财富的主体性本质,从社会的财富创造过渡到了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对应于人类发展的三大历史阶段理论,提出了财富演变的劳动时间、科学技术和自由时间即个性的自由发展等三个尺度。联系到我国当前的社会变迁与社会转型,马克思的财富理论对于理解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进而确立科学的财富观和发展观,对于正确认识劳动时间、大力推进科学技术、维护并强化个性的自由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文臣 《北方论丛》2012,(2):121-126
黑格尔以其对国民经济学的研究提出对劳动概念的思辨阐释,成为他首次发现社会现实的基础,而这种对劳动概念的精神性阐述将社会现实陷入了双重危机。马克思哲学正是在完成对黑格尔劳动概念的双重批判基础上开创了重新理解社会现实的生存论路向,由此显示出马克思哲学批判现代性视阈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