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代哲学对于诠释学的关注从阿斯特的经典诠释学开始上升到一种专业哲学的高度,从而奠定了诠释学哲学发展的基础。诠释学哲学历经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逐渐逼近哲学的核心领域。而当代诠释学的实践转向应被视为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它使诠释学从方法论、本体论的语境中又转换出了一种新的视野。诠释学的实践转向是从方法论、本体论维度对诠释学的理解转向了人的实践能力,这种能力的实践要求包含着人的自然能力的施展、真正灵活运用知识以及把科学和生活相联结起来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诠释学真正达到了一种人的哲学的高度,它是人对于自己以及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它是人的实践能力本身,这也是诠释学实践转向的最根本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
在基督教思想史中,对安瑟伦的上帝存在本体论证明有两种迥然不同的理解路径:其一是在纯概念层面上的理解,即将其视为从前提(上帝概念)到结论(上帝存在)的纯概念分析;其二是在生存论层面上的理解,即是对人的心灵的现象学式的描述。施莱尔马赫以宗教意识的分析为基础,对前一种理解路径作了深刻的批判,并且从生存论的视角重建了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  相似文献   

3.
在本体论意义上理解真理问题 ,存在严重的逻辑矛盾 ,它混淆了本体论和真理论的区别 ,将带来理论上的混乱。真理范畴不具有本体论意义 ,赋予真理以本体论意义 ,人为夸大了它的作用范围 ,抬高了它的地位。真理论本质上具有属人的特质 ,把真理理解为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 ,是十足的庸俗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4.
传统本体论既是人对世界终极存在的追求,同时其理论的逻辑展开也使其成为人对世界的终极解释。这种终极解释的根本动机和本质意义源于人对于应然生存状态的期许。同时,本体论哲学表征了人类的乌托邦精神。这种契合既体现在二者的根本旨趣都是人类对绝对的和超验的价值理想的追求,同时也体现在二者都暗含着一种对现实的批判性向度。  相似文献   

5.
董学文教授在近期对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批评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物质本体论而不是实践本体论,把实践确立为本体,就会忽视物质的先在性或第一性,从而走向历史唯心论。我们认为,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解释忽视了其思想的内在精神。当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彻底颠覆了形而上学,赋予物质概念和唯物论哲学以崭新内涵的时候,这种观点却把马克思拉回到旧的唯物论立场上去,从而扼杀了其思想的真正生命力。对此我们主张,马克思主义在根本上是一种实践本体论而不是物质本体论,这种本体论承认自然的先在性,但却不认可物质的先在性。与此相应,历史唯物论坚持的也是经济的而不是物质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为了摆脱近代思维与存在分裂的二元论困境,以及由此引发的理性辩证法的普遍本体论性质及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并继承了古希腊普遍的逻各斯精神,将理性视为与宇宙心灵相通的思辨,使理性由属人性扩及到普世性,预设了先于主客体分裂的绝对精神,这一理性本体以主客体的一般辩证法作为运动的基础来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以作为解决思维与存在矛盾的路径.存在主义的代表萨特反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普遍本体论性质,将辩证理性囿于人类范围.其实,萨特和黑格尔思想中都有实证主义因素,并且都主张辩证法的内在性,但是黑格尔为了规避二元论,把这种内在可理解性的权力赋予绝对精神,而萨特则是直接给予了个体的人.  相似文献   

7.
谢光前在《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撰文指出,人类文明是随着理解的开始而呈现光亮的。对“理解”问题的理解经历了从认识论到本体论的过程。人们首先在经验意义上开始对“理解”进行解构的。真正着眼于从认识论角度厘定“理解”并把它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加以把握的是狄尔泰,他把理解视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海德格尔则把“理解”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加以重视,认为“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在伽达默尔那里,“理解”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视界融合”。而在当代,复杂性、不确定性挑战人类的理解,意义的失落、语言的无奈、箱格化知识的藩篱、习俗惯性的怠情等都构成理解的障碍,理解受到各种“噪音”的纷扰而导致不理解现象频发。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传统诚信观之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诚与信可以互训,但从伦理学的角度,两者在内涵上还是有着细微的差异。“诚”有两个层次的含义,首先从根本意义上说,它是一个本体论的概念,是道德的最高境界;第二个层次的含义是在本体论的指向下修身养性的道德意识。“信”相对于“诚”,更多的是在“诚心”的价值导向下为人处世的具体道德要求。受中国特殊的血缘文化、家族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诚信观表现出自律性、重义轻利的特点;诚信在西方文化中可以追溯到两个源头,一个是基督教文化中的诚信观,另一个是古希腊文化延伸出来的契约伦理。与中国相比,西方诚信观产生起便与法律制度、交易关系紧密联系,更多的表现出一种他律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9.
传统诚信与智慧及其教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的意义上,诚信是本体论、认识论与实践论相统一的范畴,包含深刻的智慧特质,将其仅仅视作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偏离了它的历史本义,这是今人在进行传统诚信教育时首先应当注意的。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诚信教育,必须把诚信教育与智慧教育统一起来,引导人们既做“诚信人”又做“聪明人”。为此,需要改变“纯粹伦理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基本论域是认识论,而非本体论。对象与客体、感性与所与是知识论中知觉问题的两对核心范畴。旧唯物主义的间接实在论将心灵理解为外物之镜,其逻辑后果是静观的态度、不可知论或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将外物理解为心灵之镜,作为自我意识的心灵被看作一台自己证明自己的自动机器。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中克服了两者的不足,初步表达了实践建构论的知觉观。把《提纲》第一条解释为“超越‘唯物-唯心’之争的纲领”是一种误读。“超越论”的谜底是实践本体论,而实践本体论的谜底是本体论幻想。《提纲》第一条应被理解为新唯物主义解答认识论中的知觉问题之总纲。  相似文献   

11.
本体论远非是佛学研究的一个自明可靠的诠释构架,在相关语境中对其边界的重新厘定具有奠基性的意义。佛教的基本精神既不是西学意义上的本体论,也不是体用论意义上的本体论,而是阐明空相应缘起的缘起论;体用论是中国化佛教的主体构架之一,它的根源不在于佛教,而是经魏晋玄学改造后的老子道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部分企业产品造假、管理腐败、重大事故连续不断等被媒体曝光后,各界人士开始反思企业文化沦落的根本原因,寻找企业文化的建设机制,发现我国古典哲学著作《道德经》阐述的诚信、不言之教、有无相生、祸福依伏、处下低调的辩证思维被许多企业家灵活应用于领导艺术和经营之道中,对企业的管理文化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经济危机,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如何作为?法律界提出了法律生态化的主张.经济法作为国家管理经济和协调经济运行的法律,经济法生态化本体论应如何构建?从法律生态化的概念入手,剖析了法律生态化两大传统学说即立法理念说和趋势说,考辨了范畴与范式等法哲学概念,提出了法律生态化本质是一种范式,经济法生态化是一种范...  相似文献   

14.
论道德的现实性与超越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德是以善、公正、人道、仁爱、诚信等观念调节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行为规范蕴含着一定的道德观念,又凝聚成行为准则指导人们的道德活动。道德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超越性,表现在道德既反映现实又指向未来,既依据"实然"又指导"应然",既否定恶人恶行又引人向善。所以,道德便能成为一种实践理性,在人类社会中可以发挥出巨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仰即科学的理想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是解决重大问题的迫切需要.每个共产党员要胸怀崇高理想,立足本职工作,牢固树立事业的成就感,以平凡而伟大的业绩为实现崇高理想增砖添瓦.  相似文献   

16.
“对话”关系是巴赫金超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它的哲学基础在于把生活的本质理解为"对话"。这明显带有本体论的色彩,但巴赫金的超语言思想又是从具体的话言活动领域出发,从言语体裁与表述,表述与言语主体,表述与符号化的社会心理、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来揭示"对话"对生活的诗意呈现。而诗意呈现也不断反映"对话"建立着心灵、自我、社会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17.
从孟子到朱熹的心性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对于中国心性哲学的开创 ,主要在于他提出了一个尽心知性而知天的模式 ,在孟子看来对于心不在于去认知 ,而在于将自己的内心发挥到极致 ,这样就可以体认本心而知天。张载第一次在心性本体论上 ,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命题 :心统性情 ,把“情”这一概念置入心性问题的讨论中。朱熹则进一步发挥了张载的命题 ,提出性为体情为用 ,并在性情之上 ,加上了一个统领主宰 ,即心 ,将孟子的心性之心转换成主体性心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形而上学实在论把自然物体作为研究对象,在本体论上提出了独立性论题,认识论上则引申出"无知原理"和"错误原理"。对非独立性实体的考察可以表明,传统实在论的本体论论题和认识论原理都是不适用的。因此,如果要建立一种实在论来说明我们的生活世界,我们只能接受一种弱意义上的实在论。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是心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但其礼学思想本质上是实学,具体表现为礼之践行层面。王阳明礼之践行思想主要表现为五个层面。崇礼:开口向人谈古礼;解礼:阳明认为礼根于心而一本者也;习礼:导以德而训以学;修礼:慎独先行与正心修礼;践礼:动容中礼与礼简易行。阳明礼学思想中的解礼、崇礼、习礼、修礼、践礼五个层面最终是为了礼之践行,凸显了阳明礼学思想的经世致用性与实学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