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深受文化性格的影响。文化性格是人的内在的文化基因,它因各区域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性格,而一定的性格又往往会对人们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和该区域的文化特征产生作用。荆楚文化传统、自然社会环境和血缘因素铸就了晚清以来两湖地区士民最为核心的文化个性:刚劲尚勇、机智灵巧。历经长时间的风雨洗礼和明清移民的加入,逮至晚清、近代,两湖地区士民的这种文化性格特征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2.
日语不仅是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符号体系,它也是日本文化的载体和日本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传递人的思想感情,同时还反映着日本民族的性格和心态。日本民族对含蓄委婉的崇尚,以"和"为贵的美德,内外有别的排他性等,在很多日语表达形式中都得到体现,可以说日语的每一种表达都渗透着日本民族文化的特征和日本民族的个性。它们是互为影响,互为关联,互为反映的。  相似文献   

3.
日本从弥生时代从我国吸收稻作技术,成为社会生活的基础。在稻作农耕的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稻作文化。稻作文化改变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对宗教信仰、集团意识及民族性格等方面给以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日本人的沉默性格已经深入到其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性格的形成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相对封闭狭小的岛国特征与相对单一的民族特性共同作用形成的独特的"以心传心"的表达方式;其次,是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有的言灵信仰所产生的对语言慎之又慎的态度;最后,是大和民族一直秉承的集团主义。  相似文献   

5.
文化认同与藏族体育的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民族在适应青藏高原自然环境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维系藏民族认同的纽带.作为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民族传统体育,其产生与发展,体现着对藏族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藏民族传统体育用在建立共同的民族归属感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仪式化作用.研究民族文化认同与藏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全球化民族文化认同的变化等,对于新时期传承发展藏民族传统体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民族音乐有其本身的特性,并有其自己的传承方式.这是在长期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与本民族、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宗教、语言等密不可分.而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到来,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这样,各民族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他们的音乐文化也在相互的交流着,从而形成了当今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7.
作为横亘于欧亚大陆中间地带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代被中原文化笼统称为西域之一部分的新疆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文明发展方式。一方面,作为欧、亚文明传播的桥梁,以游牧、贸易文化为主要代表的中亚各民族人们,在以流动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生活方式过程中促进了欧亚文明之间的良性交流互动;另一方面,中亚各民族在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创造出各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对欧亚文化圈的发展发生作用,共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新疆各民族社会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巨变,无论是以哈萨克族为代表的游牧社会,抑或是以汉族、维吾尔族为代表的农耕定居社会,都遭遇到整体社会环境变迁所带来的影响。在新的发展时期,新疆各族人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变迁,现代大众文化正在成为各民族文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水稻的传入及其依赖性种植确立了这一作物在日本早期农业史上的统治地位。这种单一性质的生产形态作为变革力量在激发社会制度变迁的同时也空前丰富了精神领域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在稻作农耕的特定生产方式和特殊自然环境下孕育发展出了强烈显著的稻作文化性格,即"优劣二分"的集团意识、"精细勤勉"的精农主义、"忠皇尽职"的忠诚观念以及"以和为贵"的协调精神。稻作文化性格的诞生和存续加速了日本民族独特价值观、人际观、是非观、劳动观、忠诚观和自然观的形成,并对日本社会的发展走向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二元化作用,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地域文化对艺术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野性湘西的地域文化始终影响着黄永玉的性格成长和艺术气质的形成:神秘迷人的自然风光、内涵深刻的社会人文,以及兼收并蓄的民族传统等给予了黄永玉无限的创作动力和灵感,也铸就了其在艺术风格上的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10.
民间舞蹈的基本体态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蒙古族舞蹈是蒙古草原独特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的产物,它与蒙古族宗教、民俗民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是蒙古族民族性格艺术化的诠释。  相似文献   

11.
谚语忠实地反映过去的人们如何思考、如何生活,是文化和思想的活化石。通过谚语能够了解一国的文化和国民性质及其发展历史。从英日谚语入手,探讨其隐含的深层文化特征,并从行为模式、国民性质两个方面比较英日谚语反映出的英美文化与日本文化的差异。通过对谚语的分析来认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不仅有助于了解谚语的文化背景,而且有助于深入把握其文化特征,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2.
日语和制外来语是指日本人以简化、改造的手段吸收他种语言中的词语并使之日语化,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词语.日语和制外来语大部分来自英语,和原语相比,在形式、语音和意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们反映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民族心理,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促进了日语和日本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日本国民性是日本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国民形成的独有的性格特点,在整个日本社会中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对于世界 来说,则更具有日本的代表性。日本国民性的形成与日本的地理位置因素不无关系,但是日本的历史对于其国民性的影响也 很大。通过探究日本自奈良时代到明治维新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得出日本独特的发展历史对于国民性的影响,对于研究日 本社会文化有更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重庆民族地区具有完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深邃的古文化遗存,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优势。21世纪,重庆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要突出旅游的文化内涵和知识性,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注意利用现代高新技术,重视旅游人才的培养,以民族文化为依托,开发多种形式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对日本文化和日本国民性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郁达夫对日本文化和日本国民性的认识从早期对日本文化的喜爱和弱国子民的悲哀诉说到20世纪30年代对日本文化和国民性的理性评价,包含着爱与憎的感情纠结。他以日本为镜子参照本民族文化和国民性,进而对之进行批判,这正是明治大正时期留学日本的一代中国人认识日本的缩影。  相似文献   

16.
广告传播的民族文化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告作为一种文化行为,一种文化体系表现,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现代社会文化中最具活力的文化现象。民族文化是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现代与传统,这两种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质的文化现象,在现实生活运行中,必然会发生碰撞、冲突与交融。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会在民族成员对现代文化的读解中构入广告文化,促进广告的传播;而民族文化自成体系的文化系统及维护传统的惯性,又使它在面临广告这一现代文化进入时,始终处于警戒状态。因此,广告传播务须正视民族文化的功能。广告传播的民族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民族文化构成广告的文化精神意蕴、形成广告文化表现个性、影响着受众对广告的接受取向以及制约广告文化传达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汉字是延续至今的表意文字体系,通过对汉字字形分析和字义演变来辅助汉语学习,从语言中捕捉其规律,融入特定的语用环境,从字形入手,探索字义,可以更轻松地对汉字有深刻而又系统的认识。语言学习不仅仅是感性的,也需要科学性和理性,汉字的精髓蕴含在一笔一画中,系统掌握汉字构形知识,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传统、民族思维,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日本鱼名的多样性与日本文化的关系;从鱼多用汉字标记,用汉字原意的解释,依据鱼的形状和习性为鱼命名可在汉语辞海中找出根据这三点足以看出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从日本人用的是和制汉字,使用多种鱼组成成语,日本的"国"字既便是用和制汉字标记,这一点上看到日本文化既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又有对自身日本文化的创新。体现了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又极力维护传统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东西方双重文化影响下的俄罗斯民族个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俄罗斯作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在东西方影响之下形成了独特的俄罗斯文化。这种双重文化影响之下的俄罗斯民族也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族个性,体现在俄罗斯民族所具有的宗教性、极端性、易变性及普世主义。这种民族个性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地理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20.
诠释中国近代国民性格批判的思想文化运动,对近现代乃至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层意蕴,构成了公民文化建设和公共精神培育的一个历时性政治哲学反思的主题。从政治国民与文化国民的交互关联出发,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成为文化国民具体而直观的存在世界。政治国民不仅成为特定政治文化的价值表达,也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践履者和承载者。型塑国民性格就必由广泛而生动的政治生活来完成,政治精神、政治制度等的整体融合担负着国民性格塑造社会路径。这一途径实际表现在制度观照和伦理观照的架构内,制度批判与重塑和伦理批判与重塑明示了社会政治发展的归旨在于塑造优良的国民性格,也确定了国民性格问题批判性研究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