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如何应对这个问题,除了要在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养老服务等物质层面做好制度准备外,更要在文化教育等精神层面做好应对。当前,加强孝道教育在应对我国老龄化和高龄化过程中具有现实、长远的意义。针对孝道教育式微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孝道教育的重要性、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加强孝道教育提出了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2.
调查发现,儒家伦理尤其是孝道,已在笔者所调查的豫西李村崩解.村民缺乏践行孝道的动力,孝道只是作为需要被激活的伦理之一处于潜伏状态.研究发现,与非基督徒村民的普遍不孝行为相反,李村基督徒相对比较孝顺.充满悖论的事实是:乡村基督教恰恰充当了激活儒家孝道伦理的工具.基督教激活了儒家伦理,但同时也改变了儒家伦理.乡村基督徒激活与改变儒家孝道伦理的悖论性个案为我们探讨伦理重建提供了理论与现实根据.  相似文献   

3.
孝道自古具有维护家庭年长者权威和成员间融洽相处的作用,且被认作是"诸德之首",是社会和谐稳定的伦理基础;因其在中国封建社会曾具有的政治色彩和社会矫正功能自然成为伦理学与政治学关注的对象,但孝道的"弥散性"和"基础性"特点使得它没有局限在某个学科的研究视域之内。近年来,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趋势使得孝道研究的领域和价值诉求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心理学的视角考察孝道,了解孝道态度变迁情况、孝道态度年龄与地区等差异情况、孝道态度与心理因素的关系、孝道态度的改变、能否通过孝道教育改善人们心理和行为等系列问题,使心理学成为孝道研究、学科整合趋势的主线,探求其在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中的独特影响作用,发掘孝道对于道德失范行为以及一些心理问题的矫治潜力。  相似文献   

4.
当代农村孝道流失的社会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农村传统孝观念的断裂和孝道的流失则是客观的现实。孝道流失的背后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家庭结构变化疏离代际情感;城市化进程弱化原有孝观念;伦理教育途径缺失阻滞孝道传承;社会保障制度缺位增加秉承孝道的负担。遏制中国农村孝道流失,伦理道德和社会制度需要携手共担。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孝道观主要由儒家孝道思想和佛教孝道思想以及先秦诸子的孝道思想所构成.儒、佛孝道观在三个方面相互融合儒、佛孝道观虽外在形迹有别,但内在实质一致;儒家的世间之孝道与佛教出世间之孝道相融合;儒家之孝与佛教之戒相融合.在"以德治国"思想的指导下,传统孝道文化的精华,能够为社会主义新道德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孝道思想是儒家孝道思想的精髓 ,孝作为维持社会关系和人伦关系的最高准则和行为规范 ,具有超阶级性和超时空性。孔子的孝道思想主要包括 4个方面的内容 :孝是一切道德行为规范的根本 ;孝是人的责任感的充分体现 ;孝因人的身份和地位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 ;孝道是治国安邦的经典良方  相似文献   

7.
孝观念是孟子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在孟子那里,孝道有着非常独特的地位。孝道是政治生活的起始与开端,是整个政治社会得以持续延存的前提条件,但同时孝道又具有独立的内在逻辑,当孝道与政治原则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即使这种原则是孟子意义上的仁政原则,孝道都会自主地选择道路,或遵从之,或违背之,看起来其选择完全不受政治原则的制约与拘束。因此,在孟子的政治思想中,孝道似乎与政治原则有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但其实不然,孝道又内在地构成了仁政原则的机理性因素。孟子对孝道与政治原则的这种矛盾态度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家与国之间、私与公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8.
孔子孝道思想探析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从分析孝及孝道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孔子论孝的重要性及其孝道的内涵,从而认识到孔子的孝涉及父母、家庭、自然、国家等,是大孝、全孝。再结合当今社会孝道的流失,倡导孝道的回归,主张人们行孝要从小事做起,在生活实践中践履孝道。学校应加强孝道教育,将其纳入德育体系。强调全社会孝道重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安徽、山东、河南、江苏北部部分农村地区500余位老人及部分外出务工子女的访谈调查发现,传统孝道在当前以一种较为复杂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孝道的日常表达遭遇了一定程度障碍;孝道的实施前提受到了质疑,孝道的实施条件也被进行了理性的衡量;原来浑然一体的传统孝道在养与敬、敬与顺、父母生前与死后等方面被拆分实现。而孝道的这些现状是受经济社会转型等外力的冲击,并不纯粹是个体有意识反抗或抵制的后果,显然需要一种社会学视角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荀子在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发展作用进行定位,通过文献分析和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方法,从思想史的角度深入探析荀子的孝道思想及其在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认为荀子论孝以“隆礼”为核心,以“性伪之分”、人性本恶为理论基础,主张“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从义不从父”,君恩大于父恩。荀子孝道思想是对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丰富与发展,是对封建大一统逐渐形成的时代的反映,其孝道思想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为即将确立的中央集权封建等级秩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刘玲娣 《南都学坛》2007,27(1):39-41
汉魏六朝时期道教的孝道问题是一个受到儒、道、释三教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道教的孝道充分吸收了儒家的孝道伦理思想,使孝成为道教的基本宗教伦理规范。同时,道教孝道也体现出自己鲜明的特点,为六朝以后道教伦理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孝道的贯彻方式上,道教通过强调“孝”的必要性,在仙道中注入了“德”的内容,改变了纯粹修道成仙的个人利己倾向;在孝道的内容上,道教孝道只是在整体上认同儒家孝道,当某些具体细节与道教的宗教追求出现矛盾时,道教开始区分教内外孝道伦理义务之别。道教的孝道伦理还是一种在整体思维模式下协调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更为科学的生态型伦理。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12名农村老年人的访谈,以场域理论为分析视阈,以文化惯习约束与社会场域型塑相融合的研究路径来深化对中国农村老年贫困现象的认识:微薄的家庭经济收入、失衡的农村家庭财富支出结构、不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村老年贫困的原生性型塑因素;农村孝道文化的式微、“养儿防老”社会风俗的固化、“代际互惠”的依赖型养老心理是农村老年贫困的次生性建构因素。二者相互依存交互影响,将农村老年贫困的型塑与建构融合于农村老年生活的实践。要解决农村老年贫困问题,需要破除农村老年贫困的养老惯习,建构改善农村老年贫困的生活场域,强化突破农村老年贫困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与成年人不会轻易剪发相比,儿童是可以剪发的.汉族为婴儿"剪胎发"有着固定的仪式程序,具有健康祈福、民俗祈愿、传承孝道、社会身份认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一定的舅权关系.这种对婴儿关爱的习俗,以其合理性得以代代相传;同时又表现出扩布性,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过程中,被周边民族和国家采用,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千百年来孝文化生生不息,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古代孝道不仅是修身治家之本,更是治国兴邦之道。孝文化得以发扬传播,与统治者以孝治国分不开。政府将孝文化与国家制度建设、道德建设、文化建设和教育相结合,家国一体推行孝道。  相似文献   

15.
通过比较藏族中学生、藏区汉族中学生以及河南等地汉族中学生在孝道态度上的差异,探讨藏区中学生孝道态度的特点。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研究对象为1060名藏区中学生,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以及访谈等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发现:(1)在藏区,藏族学生在孝道认知、孝道情感、孝道意志方面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汉族学生。(2)相对于河南等...  相似文献   

16.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在吸收传统孝道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弘扬和提倡现代社会的公民孝道教育。加强公民孝道教育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应然诉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公民孝道教育的现代内容包括感恩教育、养亲教育和敬亲教育;公民孝道教育的现代实施包括重视孝道的知性教育,加强孝道的情感培育和强化孝道的践行教育。  相似文献   

17.
为了以具本土契合性的方式理解华人社会中新兴的高龄化议题,文章从亲子代间伦理的角度切入,在台湾社会文化与现行政策脉络下,以华人孝道概念为核心,整合西方既有研究概念及研究取向,进而建构一套适用于探究华人文化脉络下高龄福祉议题的前沿理论。孝道概念及文化在近期高龄化趋势下开始受到西方学术社群与政策单位的重视,但可惜的是,无论华人或欧美研究者往往都将孝道内涵局限于"奉养年老父母的义务",或子女在物质、劳务与情感层面上提供父母代间支持之义务,而未能掌握华人文化中各种孝道行为在个人、家庭与社会等层次上的不同功能与意涵。有鉴于此,文章特别援用华人孝道双元模型,借助其在孝道概念化方式上兼具亲子代间关系运作特征、儒家伦理展现形式之优势,完整反映出孝道在华人社会中同时涵盖私德与公德领域的运作特征,及其在个人、家庭及社会层次上的多元功能,据以深入解读台湾老人福祉议题与相关现象、政策方向背后更细微的本土特色与伦理意涵。  相似文献   

18.
以孟子的孝道观为主要参照,分别从发生学、诠释学的角度探究孝道观得以产生的历史土壤和文化渊源,探讨孟子孝道观的主要内涵、理论表现和思想特质,客观评价孟子孝道观对于个人修养、家庭和谐、社会稳定、道德教化、宗教意识的积极作用,及其历史局限性,分析孟子孝道观与政治、法治之间的思想联系,指出孟子孝道观对于现代社会的深刻影响与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邓晓芒先生看来,"亲亲互隐"与等差之爱是腐败的毒瘤。而儒家认为"亲亲互隐"和儒家孝道并不完全一致,作为出自儒家孝道的"亲亲互隐"是具体情境下的选择。"亲亲互隐"与社会公正呈现出了张力,儒家伦理主张"义"是合理判断的依据。社会容忍制度的合理性,也正是由于它在探求这种张力过程中体现的合宜性和平衡性。儒家孝道与仁、义的契合,是儒家孝道德性合理性的深层根基。基于这一论述,可以有力地回应邓晓芒先生有关"腐败毒瘤"的诘难。  相似文献   

20.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吴虞等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从传统孝道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传统孝道思想对个性自由和独立人格的压抑,传统孝道思想的虚伪性、残酷性、落后性等维度,对传统孝道思想进行了尖锐批判。这种批判具有时代合理性,提出了新的父子平等的伦理思想,在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中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对于当前社会新型孝文化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