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中国现当代学术语境中,"宗教文学"的研究从概念、问题、理论到具体实践都存在较多的问题,最主要的表现是研究者往往致力于宗教与文学关系的探讨,而忽视了宗教文学本身的研究。中国宗教和宗教文学都具有独特的自性,"中国宗教文学史"的建构必须符合这种对象属性,而"宗教性"的内涵标准和"大文学"的文体观念,正是构建民族本位宗教文学研究的重要原则之一。作为中国宗教文学史重要阶段的"魏晋南北朝道教文学史",尤其可以体现此一原则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文学已经发展了二十多年,其间文学的叙事方式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新时期初期的革命现实主义宏大叙事,到先锋小说的宏大隐身与碎片呈现的现代主义叙事,再到走向写实化,最终实现现代主义和写实主义相交融的跨界叙述。这一叙事的演变,也就是新时期文学在文学本体论意义上的逐步走向自觉的过程。对这一演变的清理,自然就呈现出新时期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任何现代知识都是一种权力,它严格地规定其言说范围和言说方式。然而真理是历史地分化和发展的,不同时期的真假标准可能完全不同,一个时期的真理可能作为假的知识受到排斥。与此同时,认知意识受到制度的支持,不同制度会支持不同的真假标准。由此权力以知识之名形成严苛的排斥机制,限制不符合其标准的话语类型。文学史知识也不例外。每一种文学史的秩序都是一种排斥性的制度,在对某一时期的文学事件的历史叙述中,它以与特定时代、特定制度及文化氛围相符的真理标准建立某种合法化叙事,而排除与之不符的文学史事件。作为知识和学科的文学史,顾…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如何面对传统为议题,探讨史传文本的文学史研究意义。在传统文学史学的谱系里,史传文本是文学观念的一个风向标。史家采摭诗文入传提示我们,传记文本自身除了具有文学价值以外,还具有文学史和文学观念史层面上的研究价值。史传中的文学史图景渐次清晰,文学史家本着当代书写理念的某一种叙事话语可以从中采撷资源展开重构,文学图谱就会愈加清晰,在文学传播场域中也会渐次形成新的书写维度。在文学考古中如何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成为一项学术使命,只是这里的"重绘"很难复现过去的文学图景,只是以现代学人的学术理念来更新既有的文学史图景,文学地图的重绘是学术全球化视野下的必然选择,也能够体现出重绘者的叙事能力。  相似文献   

5.
"平凡的世界"现象由读者、体制、学术界三种不同力量的不同态度构成,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究其原因,1980年代"重写文学史"思潮中,文学"去政治化"的追求、受西方中心论和进化论史观支配的文学史观、对《平凡的世界》艺术价值的低估都参与了这一现象的形成。近年来,随着"重写文学史"形成的文学史叙事被反思,《平凡的世界》重返文学史场域。路遥对经典现实主义的坚持和通过"失衡婚恋"模式对人性、精神世界的深刻探索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
明清小说在对发生于某一重要城市中的故事情节展开细致描绘时,经常会有另一重要城市的空间叙事与之对应和参照,从而形成彼此关联、相互映照的"双城叙事"现象。明清小说中多有此类"双城记",并形成了轮替演进、前后接续的序列。特择取三个阶段的六组"双城"即明代至清中期的汴梁与杭州、北京与南京、苏州与扬州,晚清的扬州与上海、上海与广州,清末民初的北京与上海为主要对象,分析"双城记"的主要意涵与表现形态,进而将之视为整体,从归类视角、文学走廊和演进机制的角度探究其形成机理,最后就文学史之演进、小说地图之建构、古今文学之嬗变、中外文学史之互鉴等方面揭示其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区域女性文学史的写作实绩来源于区域女性文学创作的繁荣和文学史批评的不断增长。区域女性文学史写作是对传统的文学史理念和写作模式的突破,也是对女性文学史批评的细化。区域女性文学史是女性文学批评、文学地理学批评、文化生态研究等多种批评融合视阈的产物。区域女性文学史,是在区域的地理和文化版图上绘制“女性文学地图”,探寻女作家的“地理籍贯”,开掘女性文学的“地理基因”,阐释其具有“区域地标”意义的地理意象,探寻女性文学的地理叙事特点,发现女性文学区域性文化和审美差异,从而建构中国女性文学生态化格局。  相似文献   

8.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张毕来的《中国新文学史纲》、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四部最有代表性的中国新文学史著作.这四部新文学史著作的书写理念可以概括为总体性历史元叙事.总体性历史元叙事作为一种本质主义的理论范式,将文学存在视作政治元叙事的表述工具,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推广到文学史的阐释之中.这种文学史观念对后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四部新文学史著作的作者怀着真诚的政治热情,试图运用当时的主流文学观念去研究新文学史,但是理解未必很透彻、运用未必很圆熟,而且受流行的教条主义的影响以及现实政治规范的制约,因而留下了一些经验教训.今天回顾这一段文学史书写的历史现象,人们可以从得失成败中获得现代文学学科的反思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日本接受西方"文学史"的叙述体例,尝试对中国文学进行通史性质的研究,明治时期日本学界人士兴起了中国文学史撰写的热潮.在日本的中国文学史书写模式影响下,20世纪初叶的中国出现了大量以日本的中国文学史为蓝本而撰写的文学史著作.日本文学史家的"文学"观影响到中国文学史家对"文学"的理解和定义,他们此期撰写的中国文学史呈现了这种文学观嬗变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胡适的半部《白话文学史》在学术史上的价值并不突出,作为白话文运动的总结性成果,其对传统文学秩序的彻底反叛及其所采取的二元对立的叙事方式,与其说是一个文学史的“解构-重构”过程,不如把它看成是对五四那场思想文化运动的寓言化表述。  相似文献   

11.
“求真性”叙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中占据着显要的位置。在当下文论语境中,“真实”的认识论维度日渐式微,而其价值论维度日显重要。近三十年来的文学“求真性”叙述深度参与当代文学认同的生产,但在总体上难以建构出具有强认同度的“真实”。文学“求真性”叙述应当指向反抗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的意识形态生产,在此意义上,文学“求真性”叙述的认同焦虑及其循环将永不息止。  相似文献   

12.
文学伦理学要成为完善、成熟的文学理论,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些工作既包括现实意义上的实践和应用,也包括理论意义上的话语建构。在创作实绩方面,文学伦理学需要有体现当下伦理学精神的文学创作、中国文学史、理论影响下的创作实践等三方面的支持。只有在充分的伦理文学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才能有充分的对伦理文学的“创作谈”,才能有伦理文学批评。在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方面,需要在清理中外典型的伦理题材文学作品和中外文论有关文学伦理的思想观念基础上,进行文学伦理学体系的学术建构,确定框架和范围以及主要内容,进一步实现话语的建构。在理论应用方面,作为一种深层次的实践形态,把文学伦理学应用到文学研究和文学史叙述之中,将深刻而长远地影响文学创作。文学伦理学要成为成熟的文学理论,必须要有广泛的实践应用,应用于文学史书写和文学研究,这不仅是理论建设的需要,在根本上也是寻求文学研究和文学书写的突破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文学史写作并不是对文学史实的单纯记录,而是以文学的情怀书写民族文学智慧,并据此对“打通”中国文学/古今演变、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回到文学史发生现场等目前文学史写作的热门话题进行了评析,认为这些命题都是用大气派叙写民族文学智慧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14.
40年代的流行小说是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本文从产生背景、爱情主题、叙事变革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等四个方面对该论题加以论述,以加强文学史上这一薄弱环节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中国文学在对农民和乡土的叙事中,显现出从个体历史叙事到家族史叙事演变的趋势,产生了类似于村史或准村史类的文本。这一演变过程可以简单地描述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个体历史叙事到寻根文学的虚化个体历史叙事,然后到八十年代中期的后寻根小说热衷于乡村的“前”家族历史,再到九十年代初《白鹿原》等小说的家族史叙事,最后演变到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的村史叙事。  相似文献   

16.
洪子诚 《东方论坛》2010,(5):39-46,96
1960年代不知不觉培养了朴素、节制的文体意识。进入新时期以后,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逐步开始寻找在“文学”与“历史”之间建立的内在关联。文学的“外部”与“内部”不再是互相分离的因素,文学也不仅是作家作品,同时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意义生产和传播的整个过程。当代文学史学科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寻求更妥切、有效的学科概念与叙述方式,另一是对原有的概念和叙述方式的清理。前者着眼于寻找更合适概括以取代“当代文学”这一概念,后者则是留住这一概念以真切认知它的历史。我觉得自己有一定条件做后面这项工作,也就是“设法将问题‘放回’到‘历史情境’中去审察”,试图呈现这些核心范畴和叙述方式的内在逻辑,揭示它们如何建构自身,产生怎样的文学形态。  相似文献   

17.
用巴赫金的狂欢诗学来审视明清时期的小说,明代由于哲学领域中心学平民化和通俗化的影响,小说叙事的狂欢化是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基本品格。从分析《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等几部作品入手,揭示了文学狂欢化的演进过程。明清小说叙事渐渐摆脱历史理性的约束,通过作家思维的狂欢化、小说体裁的狂欢、作品世界的狂欢,把小说叙事推向了古典文学的巅峰。借助狂欢化诗学,找到了另一个重新审视明清小说叙事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8.
文学的发展是一条历史长河,在它发展的下一阶层上,总是传承着上一阶层的源流,并且同时又接受着各种文学潮流的影响。本子故事《羌胡传》在故事的敘述中,与《蒙古秘史》的情节趋同,表现出蒙古族口头传统对书面文学的传承特色。  相似文献   

19.
国际比较文学界权威学者韦斯坦因,承继了学界将比较文学视为文学史一支的观点。韦斯坦因以其学术研究中一以贯之的开放性和严谨性,从运动和辩证的角度解释文学史,从国际角度考察文学史,将文学史与艺术史、文化史互为参照,并灵活运用循环论证法。这一文学史观既是韦斯坦因进行比较文学研究时思维方式的体现,也是其进行比较文学批评和理论建树运用的具体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极其巨大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20.
跨世纪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从1980年代小说对诗性乌托邦的营造转向了对当下日常性存在的揭示,回到了"人"和"文学"的起点。这具有重大的文学史意义。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对文学的贬低和对日常生活的神化;无法建构起关于自身的连贯的叙述顺序,以缓解一系列"现在"时间的流动所带来的焦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