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词语缩略的界定及其理论诠释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汉语缩略词语的批评,往往与语言实践相矛盾,原因是这种批评缺乏对缩略本质的了解,缺乏对缩略这种现象的科学界定.本文把汉语词语缩略界定为从一个常用的词语中抽取部分在形式上有代表特征的成分表示这个词语整体,是由于说话人追求省便而产生的语言成分的形式萎缩,是一种基于言语的历时变化.在这一过程中,这个词语作为一个整体,它的内部结构和各语素的意义被忽略了,代表成分的选择取决于它在形式上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
港台复合缩略词语结构分析李亚明缩略词语(又称略语、简称)本是通过简缩构词而形成的词语,但由于长期使用,形式和内容固定化,因此人们往往并不明显察觉到这种简缩过程。缩略词语的结构内容并不限于事物的名称或固定短语。本文通过对港台地区通用的由摘取原词语最主要...  相似文献   

3.
新词语在发展中产生了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数量方面,新词语以名词性词语占大多数;词长方面,新词语以三字词占优势;形式方面,新词语以纯汉字为主体,偶尔夹杂着数字、字母或符号;缩略新词语增加了句子缩略、俗称缩略和联合缩略;类成语是新成语的过渡。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外来词的单音化缩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词音节的缩略是语言经济原则的体现,而单音化的缩略尤具特点,它是汉语词汇特有的发展规律及民族的语言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外来词的彻底汉化,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充实以及对词形的规范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缩略构词是汉语新词的重要来源之一.缩略构词中蕴涵着辩证法,表现在:(1)结构的趋简性与繁复性的统一;(2)意义的还原性与不可还原性的统一;(3)构造的理据性与非理据性的统一;(4)意义的明确性与模糊性的统一;(5)意义的多源性与单一性的统一;(6)缩略过程中的构件损伤与保存的统一;(7)缩略构词可以走向仿造构词.  相似文献   

6.
英语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 ,变化之一是大量新词汇的涌现 ,其中包括旧词语新用现象和因计算机科学及相关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新词汇等。这些词汇的构成方法有以下几种 :缩略法 ,由一句话或短语中每个词的首字母缩写而成 ;结合法 ,由旧有的单词或单词的一部分重新组合而成 ;添义法 ,旧有单词词形保持不变 ,增添新的含义 ;引申法 ,词形保持不变 ,词义在原有基础上加以引申。  相似文献   

7.
“人艰不拆”、“十动然拒”等是由事件或句子缩略而成的四字格新词,在近几年大量涌入人们的生活,它们从语录流行语发展为词语流行语,其间经历了诸多过程,“缩略”是其演变成形最重要的步骤。这类四字格新词自产生后就争议不断,我们基于问卷调查,以近年来网络上大热的四字格新词作为研究对象,从“缩略”这一角度切入,认为将其称为“网络类成语”存在一定的理据,并进一步把其分成“事缩类”和“句缩类”,以模因论和仿拟论为支撑具体分析其生成模式,并从社会、心理、文化等多个角度具体分析其生成动因,力求探究此类四字格新词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缩略是一种语言形式的变化,它从原词语中选用部分形式组成一个新形式表示与原词语相同的意思。在缩略过程中,选取的形式有的有单独表意能力,有的没有,这表明,缩略过程中选择的是形式片段而不语义单位。  相似文献   

9.
词语缩略基于人类普遍存在的转喻认知思维。词语缩略的过程是语言转喻的映射过程,包括语言形式层面的局部映射和语言概念层面的整体映射。缩略语的理解与词语缩略是互逆的认知过程,人们通过自身具有的转喻认知思维能力并借助常规关系和语境制约来达到对缩略语意义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0.
《诗经》的篇题不同于其它先秦文献篇目,有将近200篇篇题是采用缩略的办法组构而成的,这些篇题具有相对固定的结构,能够进行意义分析,被人们当作一个个音义结合的固定单位在口头和书面中自由使用,它们的形成反映了一定的语言学规则和文化心理规约。《诗经》篇题的形成是汉语缩略构词的一个早期范式。  相似文献   

11.
搜集、总结、整理了已有资料中关于汉语和英语缩略语的构成规律和一些特殊现象,提出了查找解决缩略语词义的方法和规律。  相似文献   

12.
意义支点词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汉语中有些复合词的某语素并未使用它自身的语素义,而是使用了以之为构成成员的另外一个复合词的词义,这类复合词可叫做"意义支点词".研究意义支点词的造词特色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与简称的区别;与通常语素义的区别;与通常汉语造词法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一、“and”隐喻是一种虚词隐喻作为一个认知过程,隐喻不单纯是从一个域转向另一个域的单一的语义范畴的拓展,而是在其范畴之间的连接和关系中,它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一类事物或经验”[1]。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虽  相似文献   

14.
在语法学教科书和语法学著作中 ,关于转折句的定义 ,几乎都强调了前后两个分句的意思必须相反、相对 ,或者部分相反相对 ,但在语言现象中 ,有些转折句前后两部分的意思并不相反相对。怎样看待这一现象呢 ?如果能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方面去观察、去分析 ,则能对转折句里出现的A、B之间所具有的相反相对的意思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也谈“与范围副词‘都’相关的一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中,不同的语言结构,有的能出现在范围副词“都”后,有的则不能;同是表时间的成分,有的可能出现在“都”之后,有的则必须置于“都”之前,这主要是由于主语和谓语的紧密程度不同和谓语的“向”的选择性及“都”的语义指向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堪称巨著的《红楼梦》,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读法。文中所要解读的是《红楼梦》中的“中性”意义,无论作者在潜意识还是显意识里的“中性”意义编码,对于读者而言,都是探究《红楼梦》的一个新的视角,从而得到关于现代女性的发展、现代女性与社会的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7.
说“疙瘩”     
本文试图追查"疙瘩"一词的最早用例、义项的发展演变以及词形之间的关系。"疙瘩"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写法多样,共有六个义项,其中有三个义项进入现代汉语,方言中的义项很丰富。当"地方"讲,只在东北方言中出现。  相似文献   

18.
武汉方言里常常听见人们说的"慢点"除了和它在普通话里一样能做形容词外,还有其他的意义和功能。从语法意义上来看,"慢点"在复句中做关系连词,有假设和假转两种情况;从语用价值上来看,"慢点"句强调了结果,有一种"未雨绸缪"的感情色彩,同时它也能精简语言,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三一式”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展开并完成自身的内在结构 ,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 ,就人由经验存在向超验存在的过渡而言 ,“三一式”表现为“有 (正 )无 (反 )有 (合 )”。第二 ,就超验存在的自我展现及其完成而言 ,它又表现为“无 (正 )有 (反 )无 (合 )”。它们在中西哲学史上都有其典型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词语大量涌现。新词语的特点表现在多个方面:音节上多音节词语占优势;结构上出现了大批系列化复合词语、缩略词语、派生词和字母词;意义上可“望文直解”的新词语大量增加,与经济、信息和科技相关的新词语占相当大的比例;吸收的新词语以来自英语、日语、港台方言和粤方言的居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