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一、什么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人的价值有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之分。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形态,两者是有区别的。原因在于两者的主体不同。社会价值的主体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司以简称为社会主体,自我价值的主体是自己个人,可以简称为自我主体。前者是作为客体的人同社会主体的效用关系,后者是作为客体的人同自我主体的效用关系。当人同外部自然界发生价值关系时,外部自然界是纯粹的客体,人是纯粹的主体。当人同自身发生价值关系时,主体和客体就都由自己来承担。作为人自身的主客体关系,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社会主  相似文献   

2.
论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什么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人的价值有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之分.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形态,两者是有区别的.原因在于两者的主体不同.社会价值的主体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可以简称为社会主体;自我价值的主体是自己个人,可以简称为自我主体.前者是作为客体的人同社会主体的效用关系,后者是作为客体的人同自我主体的效用关系.当人同外部自然界发生价值关系时,外部自然界是纯粹的客体,人是纯粹的主体.当人同自身发生价值关系时,主体和客体就都由自己来承担.作为人自身的主客体关系,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社会主  相似文献   

3.
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就是大我和小我的关系,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以社会价值的实现为前提的,人的社会价值也离不开自我价值,人的价值的评价不是以金钱、名誉和权力作为评价标准,而是以对社会的贡献为标准进行评价的。  相似文献   

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确立正确的人的价值取向,必须实现四个统一:以人的社会价值为基础,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以人的精神价值为支柱,实现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统一;以人的理想价值为主导,实现现实价值与理想价值的统一;以人的道德价值为前提,实现才智价值与道德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试论人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价值不同于一般客体的价值。从本质上讲,人的价值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范畴。人的价值是由人自身创造出来并具有确证和实现其他价值的特点;人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用者,人的价值是世界上的最高价值;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现有价值和应有价值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6.
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有用性。价值主体是人 ,价值存在于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关系之中。价值具有属人性和客观性两重属性。人的价值是人对人的意义 ,人作为客体的价值说到底是人作为主体的价值的自我创造、自我服务、自我实现 ,是主体人的社会历史发展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道德自我在丰富的交往和社会性生活中确证和实现自我价值。恰当处理和协调他人与自我之间关系,是道德自我价值外向推展和实践的基本途径。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推己及人,求取人际关系和谐,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现实生活中人我关系的基本交往模式。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费尔巴哈的“我-你”关系论以及现象学视域中的“他者”理论,都是对人我关系价值的合理解释。当代社会人我关系中道德自我的外向推展价值体现在:人我之间和谐与相互尊重,交往中的情理结合,弘扬人道主义博爱。  相似文献   

8.
生命价值,从哲学角度看,就是指一个人的生命与社会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或指的是生命的有用性,即指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包括了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而在追逐生命价值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以信仰作为指导,以责任作为载体,以最后的死亡作为明证。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的价值充分表现在其物质文明价值、精神文明价值和社会制度文明价值上;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杠杆,人生价值是科学技术价值的集中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象性关系,这种关系又是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前提的。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建立合理的社会关系,科学技术的负面“价值”是完全可以避免和克服的。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科学技术与先进合理的社会制度必将互相促进,协同发展,使人真正成为自由、完全的人。  相似文献   

10.
价值是指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与效用.关于人在社会中的价值问题,也应如此认识和说明.人们在社会中结成的价值关系实际上有三种,由此形成的价值,有着三种具体价值,即个人的社会价值、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的为人价值.这三种具体价值互有区别,但又互相联结、互相作用.个人的社会价值,与社会的为人价值互相依赖、互相影响.个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的自我价值有时互相分离并立,有时也相互协调统一.社会的为人价值,与个人的自我价值有时互相分离,有时也互补互辅.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人的社会价值决定人的自我价值。社会主义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意义 ,就在于使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有机结合起来 ,二者的有机结合势必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价值马德普,贺永方基本价值是直接满足人和社会生存与发展基本需要的价值。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表示的是价值客体(包括:物、作为人与人关系总和的社会。精神和作为客体的人)满足主体(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生存发展需要的关系,其具体内容包括;以...  相似文献   

13.
关于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的自我价值是在其社会价值的实现中实现的,是以其社会价值为前提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就是坚持这两者的统一.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掌握并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当前我国的条件下,应该树立以集体主义为本位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我们时代的主导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将有效地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科学理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主义既重视人的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自我价值,坚持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5.
个人的价值在于“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创造”,这是近几年在我国一部分人特别是青年中颇为流行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之所以会出现,我们认为除了一些社会历史的原因之外,人们还没有从理论上真正搞清楚社会价值对个人价值的重要作用,无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反映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的属性的范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在人类生活中一直是既互为主体又互为客体的社会和个人,由于各自都具有满足对方某种需要的属性,因而也各有其价值。所谓社会价值,就是社会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个人需要的属性。一般说来,它  相似文献   

16.
女性的价值定位与双重角色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社会属性与家庭属性之间的冲突,是近十几年来在中国大陆日益显现的一大冲突,而其中女性在“社会人”与“家庭人”之间的困惑、纠缠、纷争更甚。这,便是所谓中国女性的双重角色冲突。 双重角色冲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女性自己对自我角色认定或在自我角色认定过程中的冲突;一是指男性对女性角色期待或在期待满足中的冲突。无论是女性自我角色认定,还是男性对女性的角色期待,其依据的都是女性的价值定位——女性的自我价值定位或对女性的价值定位。而正如任何定位都必然具有某种方向性及只有在保持方向的单一指向的前提下才能保证定位的准确稳定一样,女性的价值定位也是在定位者一定的价值取向下进行的,一旦价值取向出现了双向或多向性时,价值定位便难免会变得游离不定和模糊不清。  相似文献   

17.
人的价值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价值不是指人的属性,而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依存关系;因为作为这种关系的主要方面的“价值主体”具有设定性,所以反映人与人的关系的“人的价值”是相对性和绝对性、多元性与一元性的统一;如果要对人的价值进行量化描述,那么,其决定性因素应是贡献的大小,而不应是金钱、官职,甚至能力等因素  相似文献   

18.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矛盾同一性原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摒弃原子式的个人主义,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构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消除物化,实现自我全面发展,构建人自身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9.
论价值、人的价值和生命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范畴来源于经济学.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反映的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人的价值是一般价值的延伸,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生命的价值是人的价值的核心问题.人怎样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的价值关键还在于自己.  相似文献   

20.
在市场化转型时期,高校教师劳动关系的深层逻辑是不同价值间的博弈。价值预期体现为劳动主体在意识层面对价值回报的判断与预估;价值赋予表现为制度对劳动过程的支持程度。基于劳动价值论与制度价值论,对人、劳动价值与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剖析,以价值赋予与价值预期为横纵坐标,构建基于价值博弈的高校教师劳动关系博弈模型。从模型中发现,高校教师劳动关系有4种基本类型关系:高价值预期与高价值赋予;高价值预期与低价值赋予;低价值预期与高价值赋予;低价值预期与低价值赋予。通过质性访谈检验发现:当人、劳动价值与制度之间的关系相互协调时,以高价值预期与高价值赋予为代表的“双高”类型是劳动关系中的最优博弈类型;反之,则可能出现劳动关系的稳定性缺陷。这由此反映出“人与制度”的伴生性问题。因此,建立高校教师和谐劳动关系需要强化人、劳动价值与制度之间的内在共生逻辑,以及扭转价值失序局面,从而回归价值理性,提升价值赋予与价值预期的适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