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对“经济人”行为的道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领域,经济人行为只要符合法律就行,市场经济行为是非道德行为,且不具有道德意义,本文对此提出质疑。作者通过对经济人行为与道德规范的关系,经济活动领域的评判尺度和人的本质的分析,认为任何“经济人”的行为都是社会经济行为,不可能只是纯粹单个人的经济活动,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与社会发生关系,这些关系的协调显然与道德的干预分不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行为的道德标准的评价应有其具体的内容,统一的道德评价标准将会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个体道德素养 ,是市场经济主体行为选择的道德理性基础 ,是维持市场经济运行秩序必需的行为准则。如果整个社会不能确立一种与之相适应的道德理性来作为人们共同的“内在道德律令”和“外在行为准则”的基础 ,那么 ,市场经济就会失去主体行为的道德文化支撑 ,市场经济必要的运行秩序就难以建立。因此在市场经济秩序建立过程中 ,培养和铸就经济行为主体的道德理性基础即经济人对经济活动应有道德素养的信仰和对自己行为自觉自律的思维方式是至关重要的。道德理性基础作为支撑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文化力 ,其作用主要表现为 :经济行为的导向力、经济个体的激发力、经济组织合作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前提是“经济人”假设,但如何对“经济人”进行定位,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实践。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所谓“经济人”即指以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但从哲学的角度看,现实的经济人不应当是单一地谋求利益最大化的人,他也有非理性地偏离最大化的一面。对此,亚当.斯密从经济哲学的角度对两者如何在统一于市场行为者的现实活动中进行了分析。全面掌握亚当.斯密这一经济哲学思想对进入21世纪的中国着手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秩序、解决效率与公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人”是经济学中经典而又常新的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经济人到现实道德人的理解路径,引发出我们对现时代的经济人———道德人复合性主体应具有的行为特征及构建其的现实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竞争经济的伦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人”范式上通过对个体动机的抽象而得到大众所接受的共同伦理和道德是困难的,是“阿罗不可能”在伦理学上的一个翻版;为约束经济人的“利己主义”行为动机的契约及其道德原则,虽被西方一些学者所推崇,但其适用范围有限。所以,不能单纯从所观察到的经济行为就做出有关伦理的结论,也不能单纯从我们所了解的伦理规则就做出有关经济行为的结论,经济行为(或微观动机)与伦理规则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探讨这个互动关系,需要跳出“经济人”范式,运用马克思理论的动态学原理来进行。  相似文献   

6.
从伦理学的角度对"经济人"进行反思,我们可以看到,"经济人"的行为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道德合理性,但其伦理缺陷也是明显的.作为现实的人、特别是市场经济中的人,需要"经济人"的一些特性,但又不能局限于"经济人".健全人格的行为选择需要超越"经济人"达于"现实道德人"."现实道德人"是基于现实条件、从现实出发的道德人,他追求义与利、精神与物质、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实现"经济人"到"现实道德人"的超越,需要从社会层面建构扬善抑恶的利益和精神双重机制,也需要主体实现从急功近利到追求长远利益,从利益追求到自我实现价值取向的双重转化.  相似文献   

7.
亚当·斯密提出“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家分析人类经济行为和市场经济的始点和基点。庇古和新制度经济学派对这一假定作了修正。“经济人”假设受到过一些非议与责难。韦伯指出“经济人”的成长需要道德的支持。需要相应的制度呼唤“经济人”的道德良知,建立至善的健康的市场主体,使“经济人”在追逐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实现社会的整体目标,并成为承担社会责任的“道德人”。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的商品经济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商品经济,儒家伦理渗透到商品交换活动中,形成了“以义取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商品交换原则,但其交换的主体是缺乏独立人格的主体。市场经济要求塑造伦理经济人,同时也必然塑造出非伦理经济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承认、允许伦理经济人的存在,又必须克服、杜绝非伦理经济人的滋生,同时还应该提倡超越伦理经济人的道德理想和情怀。市场经济中伦理经济人的伦理原则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理想都可以在中国传统伦理中找到文化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经济人”假设对我们分析社会主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还是有用的,但不能完全照搬。首先,在经济活动的动力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激励“经济人”活动的唯一动力是个人经济利益。自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活动的动力问题,同样是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主义国家决不能无视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利益,否则,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可能有持久的强大的内在动力。其次,在处理人们相互关系问题上,“经济人”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要获得他人的帮助,唯一途径是通过等价交换。只要是市场经济,人们之间都必须通过等价交换来发生经济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然不能例外。最后,在个人利益、企业利益与国家、社会整体利益关系问题上,按照“经济人”假设,不仅不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10.
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不仅无法解释由“囚犯困境”所引发的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悖论,也无法解释现实中行为主体在“囚犯困境”情境下对合作行为的选择。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总是将追求自利最大化的行为等同于理性,进而再把实际行为等同于理性行为。其实,不仅人类寻求自利最大化的行为是理性的,而且对利他行为的追求也是理性的。现实生活中,行为主体体现出理性“经济人”与理性“道德人”的双重性。对“囚犯困境”悖论的解决应该引入道德维度,引入理性“道德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经济人"概念作为整个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是一个历史范畴.自14世纪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并逐渐成长以来,"经济人"这一角色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迁着.本文以人本主义思想为出发点,论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完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构过程中,哲学界应研究“市场经济人学”,以对经济人进行科学阐释。本文提出了研究市场经济人学的3个方法论原则,对在市场经济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大环节中经济人的行为动机、行为特点和行为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经济人"是一种抽象的人,亚当·斯密对经济人抽象的目的是为分析人的实际经济行为及其结果(市场经济)开辟道路,为建立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经济学体系提供支撑点.  相似文献   

14.
经济竞争制度的道德建设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社会,经济竞争制度对道德建设具有促进作用。体现在三个维度:一定的经济竞争制度形成一定的社会道德水平,经济竞争制度发生变迁,社会道德水平就有了提升的机会;经济竞争制度为沟通道德建设与经济发展创造机会;经济竞争制度具有群体性、具体性、稳定性和强制性,从而对道德建设具有特定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15.
"经济人"奉行利己主义行为准则,"道德人"奉行利他主义行为准则。"道德经济人"实质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和融合,因此,"道德经济人"的基本行为准则是互利主义。  相似文献   

16.
从深层次看 ,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许多经济问题源于对经济伦理的漠视、践踏 ,源于良心的丧失 ,因此 ,探寻经济伦理问题的根源 ,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意义重大且深远。本文认为 :经济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价值观的错位 ;市场经济孕育着不道德手段产生的可能性 ;体制弊端 ;权力腐败 ;执法不力 ;道德建设滞后和思想道德建设乏力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经济伦理与道德哲学的关系入手,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特殊含义,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市场经济伦理价值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对市场经济误区和缺陷的现实超越,从经济全球化、主体素质、经济制度及个体生活方式等四个方面解析了“八荣八耻”的经济伦理意蕴,最后引入道德资本的概念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8.
文化心理是人类社会现象中一个重要层面,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的主体是人,社会的发展需要人去实现。中国各少数民族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他们的文化心理必然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如果这一主观因素符合时代要求,那么它将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否则就起阻碍作用。因此,随着民族地区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必然转型。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转型就是价值观念结构关系的转型、政治价值观念的变化、经济价值观念的变化和伦理价值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经济学具有丰富的人学蕴涵。经济学的研究应该以人为中心 ,研究人的发展。经济结构和经济行为的人性分析的根据 ,就在于人的经济行为与人性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经济人”假设和“有限理性”假设是市场经济人性分析的逻辑假设和基本前提。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一定意义上说 ,也是适应人性完善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广义的全球化包含经济全球化和环境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使刚刚与市场经济接轨、步入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环境全球化要求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21世纪的中国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采取多种措施,增强其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另一方面,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和市场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环境全球化的惟一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