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古传承养生会堂是一家专业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养生的机构。汇集了中央保健局国家领导人(现任及退休)的私人保健医生,及佛、道、儒、墨等掌门级大师。亲自与您面对面的沟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教您日常养生规律及简单而有效的养生方法。使您可以提前预防影响您健康的疾病的发生,让中央保健局的医生真正成为您的私人保健医生,各大门派的掌门人随时为您提供专业的保健服务。上古传承养生会堂特开设十大养生模块,并秉承着让我们帮您将健康延续的宗旨,将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将您和您身边人的健康延续。  相似文献   

2.
文章重点分析道教养生文化、养生旅游的内涵与发展、道教养生观对养生旅游发展的作用与启示,赋予养生旅游以理论基础和精神内核,为促进养生旅游健康发展,发挥道教文化新的功能提供借鉴。继而以岭南道教发源地——罗浮山为案例,分析其道教文化特质、演变以及养生旅游发展现状,提出道教文化与养生旅游融合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老子在其《老子》一书中所提出的"道法自然"的养生原则、"冲气以为和"的养生目标以及"抱一"养生、以"啬"养生、以"静"养生、"守柔"养生等一系列养生方法,构成了老子养生学的基本内容,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养生论。老子的养生论不仅奠定了传统养生文化的思想基础,而且对于中国后世养生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理学文化养生”这个命题包含着两层基本涵义:一是标志着理学文化本身存在着养生的思想资源;二是标志着理学文化可以转换为养生方法,生发养生功能。朱熹在建构其庞大的理学体系时,也利用治学求知、道德修养和成就圣贤的生活样式来保持身心健康、修身养性、安身立命。朱熹理学文化养生的思想原则与操作方法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积极意义,认真发掘其优秀成分,可以为现代文化建设与养生活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道教文化养生"就是一切有益于健康生活的文化资源向道教养生理论与实践技术转化的综合形态。作为一种学说与实践技术,道教文化养生的形成与发展与道教组织形态同步。将近五千年来,道教先后经历了三大形态:元初道教、古典道教、制度道教。这三大形态的道教都充分运用传统文化资源,建构养生理论,开展养生实践。其代表性的养生体式有:斋醮养生、金丹养生、伦理养生、治世养生、文艺养生、环境养生。  相似文献   

6.
《山西老年》2011,(3):10-11
2010年,“养生热”再掀波澜。林林总总的养生观点和保健知识见诸于各类媒体。而“热”度过后,也引发了人们的深思:健康养生,该怎么做?科学养生,应有什么样的理念?期望我们编辑的这组稿件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7.
文化养生实质上就是指把某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养生能量,使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养生方式。本文立足于文化养生这一研究平台,着力对“和”这一重要资源进行了探讨,从静态和动态来考察“和”的文化养生内涵,认为自文化养生角度可将“和”界定为人的生命系统所特有的平衡状态以及达到这一状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生产方式变革、社会、经济和政治不断发展的综合作用下,我国传统养生文化传承与发展也遇到了新的问题。文章着重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形成、呈现形式、传统养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和建议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对解决当代传统养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推进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回族传统养生文化的研究,能够为现代养生与保健科学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价值,有利于减少和预防现代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从而提高大众健康水平。在初步分析回族传统养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从宗教文化、尚武民风和民族习俗等方面探讨了其传统养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提出并剖析了心理养生文化、身体养生文化与民俗养生文化等构成要素,为进一步开展回族传统养生文化研究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对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的论述的基础上,探讨了道家文化、养生思想与方法、中医理论对太极拳的影响及内在联系,阐明了太极拳功法中的阴阳与虚实、无为与无不为、恬淡虚无、万物归一的内涵,辨析了太极拳运动的根本是健身养生、培养元气、稳固根基。这些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跨学科的理论研究以及提高太极拳的价值作用等,均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秋露 《中华魂》2013,(2):54-55
有幸读到明代御医第八代传人连汝安老先生所著的《黄帝内经、易经、道德经养生精华集》一书。连汝安老先生在书中分八个篇章从养生文化概说、环境养生、经络养生、情志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起居养生和预防养生方面详细阐述了“三经”养生文化的精华之论。其中对第八篇中最为经典的一句“我命在我不在天”颇有感受。  相似文献   

12.
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历来被士人阶层所推崇。中国古代士人的养生生活实际是儒、医、道、佛四者相结合的混合体,四者相互结合、融会贯通。抒写真我,期于自得,不为人事所累,是以徐渭为代表的明代士人的终极追求。徐渭养生生活,与明代中后期政治黑暗、仕途阻塞、士人群体的失意与困惑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3.
吕斌 《山西老年》2013,(1):61-61
天气寒冷干燥,患呼吸道疾病、肠胃疾病以及感冒咽炎等的患者多了起来。医生提醒,养生在于防患于未然,许多当季食品是很好的养生食物。  相似文献   

14.
先秦时期是养生学的发生阶段,后世诸多养生观念皆已开始萌发.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蕴含了丰富的养生文化内容,不仅长生观念已经广为流行,而且在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漫染下,在饮食、医药、环境、音乐等领域都已逐渐积累起丰富的养生经验,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5.
《中华魂》2013,(18):57-58
秋季,指中国农历7、8、9月,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秋季,暑夏的高温已降低,人们烦躁的情绪也随之平静,且秋风带来秋季宜人的景色。此时切勿因眼前的美景忽视了养生。许多因素往往在不经意问影响着您的健康,且夏季过多的耗损也应在此时及时补充,所以秋季亦应特别重视养生保健。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以高校开展传统养生教学为嵌入点,探讨传统养生文化的特点、传承方式、传承价值及发展意义。研究认为:高校中传统养生文化有知识化、广泛性、内容丰富性、多元化、全面性等特点;结合高等教育特点,得出传统养生文化传承方式有高校传统教学课程、学校规章制度、学生精神层面的心理传承。传统养生文化是学校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先秦直到明清,人们服用金石药物以追求长生的文化现象一直持续了两千余年。古代的名医作为掌握医药知识的群体,在这段养生文化的历史中是重要的参与者,他们的行为及著作深深影响了当时及之后的养生观念。  相似文献   

18.
《人生与伴侣》2009,(12):65-65
亲爱的读者朋友: 为了加强您的记忆,以便把科学的养生观念、丰富的医学知识、行之有效的保健方法落到实处,我们特意就每期刊发的文章出了一些题目,请您认真回答,并于当月30日前寄至本刊养生版编辑室。我们将按收到作业的先后顺序,对前三名全答对的读者给予奖励,  相似文献   

19.
梅子 《源流》2010,(24)
2010年12月11日至12日举办的海南国际养生论坛研讨会上,50多名国内外养生领域顶尖专家和学者汇集一堂,融合国内外最先进的养生方式和中国五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中医药养生方法,向社会发出科学的养生声音,为海南发展养生文化和养生产业,为定安打造国际旅游岛养生基地建  相似文献   

20.
周秦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周秦时期养生思想的发展动力、产生的理论基础,寻求周秦养生思想与现代社会健身理念的挈合点:遵循良好生活规律,适可而止、适度及循序渐进的思想;养生、养心、养性、养情、养神协调平衡发展思想,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思想等健身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