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觉醒的知识分子是鲁迅小说中着力塑造描写的形象,这类知识分子也可称之为"孤独者",他们是鲁迅为中国现代文学史贡献的重要形象.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文化的撞击,这些觉醒者们以"救国"、"救我"为己任,成为旧思想、旧秩序的反叛者,但最终又成为"孤独者",又都走上了从追寻到幻灭、从希望到绝望的人生道路,形成"圆圈"的生命模式.造成这类知识分子人生历程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既有鲁迅创作这类小说形象时的心态因素,更有当时社会心理、社会文化等现实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伴随当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历史性转变,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整体面貌和创作也发生剧变。从叙述视角上来看,十七年到新时期初期,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始终以政治视角为主,作家对叙述视角的确立更多地是出于表达文学立场、创作思想和政治诉求的考虑,极少出于对文学形式、技巧、审美价值做出思考。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进入新的创作阶段,其中叙述视角从政治化的外部视角向个人化的人性、心灵的内部转移成为这一创作阶段转型的重要标志。叙述视角的选择和确定意味着作家创作立场的选择和确定。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视角从十七年、新时期及至90年代持续至今的转变,从政治视角到人性视角,从集体叙事到个体叙事,标志着知识分子个体意识的觉醒以及知识分子精神反思的深化。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林语堂都曾将知识分子作为其小说着力表现的对象,由于他们本身亦属于这一阶层,二人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能从不同的方面折射其文化立场.本文试选取鲁迅、林语堂涉及知识分子形象的小说作品,探究两人文化背景、文化立场的同与异.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小说展示了觉悟的知识者从自我意识的觉醒到自我意识分裂的心路历程.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蒙昧状态,也与社会现实处于矛盾对立状态,他们以执著的韧性精神同封建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同时也伴随着情感体验上的巨大痛苦.从这痛苦的灵魂中,我们听到了中国的知识者在20世纪初叶搏动的心音.  相似文献   

5.
"赋义"的精神本能在文学作品中是以一种"寻路人"的原型恒久存在并随着民族、时代与社会文化的变化而不断置换变形的.本文以鲁迅前期四篇小说中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为例,试图寻绎鲁迅及其同类知识分子努力为民族和自我重建精神意义系统的曲折历程,并试图借此揭隐这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文化特征及其衍变.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阿Q正传》是新文学的经典之作,思想意蕴深刻,回味无穷,启发一代又一代中国民众的觉醒.作品构思独特、艺术手法精湛、内容贴近生活现实、故事的可读性强,影响较大.小说自1921年发表于《晨报副刊》后,不断有人将其改编为剧本等文学形式.1941年,伪满期刊《麒麟》曾刊发过杨六郎改编的单弦弹词《阿Q正传》.这些改编都试图让“阿Q”从知识分子的新文学书斋走向大众的文艺场,让更多的民众认识并了解“阿Q”.改编者们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煞费苦心的改编尝试,力求通俗化解读《阿Q正传》,把这部新文学经典引向普通的阅读群体,既体现了鲁迅精神的再度“呐喊”,也推动了鲁迅精神的传播.同时,经典改编本身也成为文学经典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鲁迅思想中立人与自立、救人与自救是两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他一方面带着启蒙大众的热烈愿望,希望唤醒沉睡的国民,另一方面强烈关注着知识分子自身的命运,在觉醒知识分子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启蒙事业极为艰难的情况下,特别注重自我改造.如果说立人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初步觉醒,那么自立则是彻底的清醒.从立人到自立的认识发展的过程,表明了鲁迅救国思想的深化,也体现出他希望通过知识分子的自新自立,为民族复兴找到一个切实的基点,从而实现救国救民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考察鲁迅形象在新时期以来30年里被重构的历史脉络和原因.同时,梳理并分析新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文化性格的演变过程.新时期以来的鲁迅重构,既是阐释者从经典评价出发并对以往的鲁迅研究进行历史反思、试图还原鲁迅本体的"祛魅过程",又是中国知识分子试图实现主体建构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9.
从市镇表象到精神传达--鲁迅乡土小说创作形象中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乡土小说的审美基调和内在的精神传达紧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异的叙事方式和结构模式.其中,以鲁镇为主要叙事场所的"市镇"表象构成了鲁迅小说的叙事中介.深入分析鲁镇的美学特征、鲁镇人物的内涵和鲁迅小说的审美风格,能够对鲁迅乡土小说的内涵和艺术成就作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从涓生形象入手,揭示鲁迅笔下觉醒知识分子自身所具有的逃遁意识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1.
葛逻禄是由三个部落组成的联盟,唐代时分属唐朝4个都督府管辖。从766年起葛逻禄成为伊斯兰世界的紧邻,并在中亚形成一种势力。840年蒙古高原的回纥汗国灭亡,回纥散往四方,其一支逃往葛逻禄避难。喀喇汗王朝是葛逻禄统治者接受了回纥汗国阿史那汗族(或“阿夫拉西亚勃家族”的一支)归这一家族所有的可汗职位。在伊斯兰历史著作中有三条关于萨曼王朝的伊斯玛因于893年对西部喀喇汗国战争的报道,它们可以相互补充。此外,这三个报道中还有关于喀喇汗王朝与葛逻禄为同一部族的重要情报。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唯物主义到历史解释原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历史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问题的"一部分",而是问题的全部,它是一种新世界观。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总体性质的理解,必须重新回到"历史唯物主义"。为此,我们把它理解为一种建立在感性活动构成的历史(非单纯的实践)基础上的、具有逻辑先在性的"历史解释原则"。  相似文献   

13.
1898年美西战争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美国对外关系发展的转折时期。结束传统的孤立主义,广泛地参与世界事务,成为美国对外关系的重心。如何进行?国内争论纷纭。从布莱恩的反帝国主义开始,到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计划提出,美国民主党逐渐形成了以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反帝国主义为主线,以民主、和平的国际社会为理想,以美国领导为核心的自由国际主义思想。尽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布莱恩的反帝国主义和威尔逊的和平计划都在政治竞争中处于劣势,但纵贯20世纪美国的外交政策史,民主党的自由国际主义思想奠定了现代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4.
西汉政权在吸取秦代灭亡的教训后,"黄老"治国,但随着国力的增强,倡导积极有为和维护封建集权的儒家学说被统治者青睐,随之产生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格局。在这一格局中,两汉取得了辉煌的社会成就,这使得儒学的地位日益稳固,并且逐渐由经典化,走向谶纬,走向神学化。在无限制的尊捧中,儒学最终失去了更新的能力,变成了僵化的教条。到了魏晋,在社会分崩离析的背景下,儒学独尊体系随之崩解,代之而起的是道、佛的彰显和多元文化的共弘并进。唐帝国建立后,汲取前代教训,实施宽容的文化政策,各文化元素都找到了合适的发展空间,并且在高度的发展中,又出现了合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真理的定义、要素和本性。认为,真理是人在实践中反映对象所形成的正确认识;被反映者、反映者和实践是构成真理的三要素;真理的本性是客观性、主观性、实践性和正确性。初次把实践引入了真理的定义中并认为它是构成真理的要素之一,并把实践性、正确性也看成是真理的本性,同时指出真理并非纯客观也非纯主观的东西,而是客观性、主观性、实践性和正确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苏联使馆案是民国初期一起重要的外交案例,李大钊就是在这场外交冲突中牺牲的。但是通过这起纷繁复杂的外交纠纷,不仅能反应列强在中国势力的角逐,北洋政府的日薄西山,也能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国外交权益的增强。本文从民族国家的视角试图对苏联使馆案做一次有意义的诠释。  相似文献   

17.
贝里曼为什么自杀,在他的《梦歌》中可以找到答案。他常常感到焦虑、沮丧、恐怖、惊慌 , 不能抹去痛苦的记忆。他最强烈的感受是损失感。父亲的自杀、诗友的死、与妻子不和、被 情人抛弃、感情创伤和精神受压抑等都使他感到自己蒙受了极大的损失,以至于患了抑郁症 ,而抑郁症总是伴随着自杀的可能。贝里曼生活中充满没有净化的激情和能量,经常处于情 绪激昂、神经紧张的状态之中,他这张弓的弦总是紧紧地绷着,最后终于无法以血肉之躯对 付神经、情感的巨大张力。  相似文献   

18.
《麦田里的守望者》和《狂人日记》塑造了两个在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世纪病”人物形象 ,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用有悖常理的言语揭露了各自社会的本质 ,并且都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本文就两篇小说的主要特点进行比析探讨 ,以揭示人在面对残酷的现实和境遇时所表现出的共同反思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二战后,再次兴起于西方的社会学分支--历史社会学理论的介绍和分析,研讨了西方学术界,把思想探索和学理研究,现实和书本相结合的治学传统和努力.同时,也由此启发,展开了对当今中国理论学术界在学术研究上,"问题与主义"这两种取向的检讨.通过对以顾准、吴敬琏为代表的中国(改革)经济学的历史实践的考察,和对以费孝通<乡土中国>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学经典的重新解读,提出了今日中国社会的历史现实已要求我们的理论学术界做更多的思想突破与创新,做更多"主义"取向的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20.
由于某些大师对张爱玲《金锁记》的推崇,使得文学史对张爱玲作品风格的书写,出现了一些误导。当大家把《金锁记》当作张爱玲的代表作时,其实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背离了张爱玲创作的自觉追求。从《金锁记》到《怨女》,这样的改写,正是张爱玲对自己创作的自觉追求的重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