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恶搞是当前十分流行的网络文化。通过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和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从内、外两个维度分析了恶搞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从内在维度看,恶搞运用戏仿的技巧,体现了浓厚的狂欢色彩;从外在维度看,恶搞运用了拼贴的手法,表现的是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抵抗。但是,无论狂欢还是抵抗,都仅仅是一种仪式而已,网络恶搞的实质是在解放的旗帜下宣泄生命的冲动。  相似文献   

2.
以恶搞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符号学意义。具体而言,即研究符号运作背后以何种符号思维推动并以什么符号工具实现符号运作过程。将恶搞与狂欢化理论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在三个层面存在相似性,从而提出狂欢化符号思维是恶搞符号运作背后的驱动力量;通过对具体恶搞文本中符号片面化、符号降解和伴随文本三种符号工具的分析,例证狂欢化符号思维这一隐含的社会文化规约是如何驱动恶搞符号运作过程的。恶搞文化现象的符号学意义在于,在后现代主义观照下,以“狂欢化”符号思维主导的恶搞符号运作通过夸张、讽刺、搞笑等外显表达层面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也是在解构颠覆既定世界,重构新的意义世界,它隐含着对新生、创新、变革和多元化的憧憬。  相似文献   

3.
网络"恶搞"是一种典型的青年亚文化,"恶搞"的生产者和受众大多是青年大学生.当前,我国网络"恶搞"现象愈演愈烈,甚至突破了道德底线.它对大学生的政治、道德、文化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我们要综合运用政治、法律、道德、技术等手段对网络"恶搞"进行规制,以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4.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等“恶搞”作品经互联网传播,吸引了大量受众的眼球,也引起舆论的广泛讨论,“恶搞”现象广受关注。网络传播是大众传播的方式之一,而提供娱乐,是大众传媒的功能之一。在这场以“恶搞”为代表的全民狂欢中,网络传播的娱乐功能得到彰显。但同时,娱乐应有限度,“恶搞”需要引导。  相似文献   

5.
从后现代哲学视角看,“网络恶搞”不是偶然的,不会因为网民的欢呼而被每个人所接受,也不会因为网民的厌恶而消失。在今日,它的影响早已超出了网络,成为社会和文化的一部分。“网络恶搞”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世界也成为一种潮流。这实际上反映了哲学的现代性向后现代的转向。对待“网络恶搞”态度就是对待后现代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3月初,海尔公司为海尔兄弟征集新形象,在指定网站上发起“大画海尔兄弟”活动,一时间火爆异常,大量“恶搞“海尔兄弟的作品涌入网站,比如肌肉美男版,土豪版、歪脖子版、好基友版,等等。随即,活动官网开始陆续删除这些恶搞作品,  相似文献   

7.
《新天地》2012,(3):41
近日,《乡村爱情》系列剧被年轻网友恶搞,"恶搞"为何大行其道,许多老年人百思不解。心理专家认为,"恶搞"由网络催生,相对于传统文化来说,属于亚文化,带有强烈的草根色彩。它往往具备三个特点:第一,突出个性和创意。第二,风趣、幽默。"恶搞"往往像相声一样,有"抖包袱"的环节。第三,讽刺。"恶搞"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恶搞"作为一种特殊的亚文化盛行于网络。网络恶搞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折射出青年学生价值观、法治观和文化观的迷失及缺位。对于不同的网络恶搞资源,我们如能加以正确引导、规范及利用,将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重构起到积极作用,比单纯地视为洪水猛兽而加以批评更有价值和意义。对于肆意恶搞,我们应坚决予以反对,而对于幽默恶搞,可鉴别加以利用,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潜能,把"恶搞"转化为"善搞"。  相似文献   

9.
恶搞是借助网络流行起来的一种大众文化.它以文字、图片、动画为手段表达个人思想,颠覆传统,解构"正常".零度和偏离存在于交际活动的四个世界之中,恶搞以一种非理性化的方式在许多方面偏离了"四个世界".  相似文献   

10.
网络恶搞流行现状及其管制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恶搞作为一种奇特的网络现象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网络恶搞大致有五种典型类型,流行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其夸张的发泄形式迎合了网络青年的心理需求,二是宽松的社会环境对娱乐化的纵容以及网络媒介的技术支持为网络恶搞提供了孳生土壤。管制网络恶搞主要需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如何维护基本的道德底线;二是如何界定网络恶搞是否构成侵权、是否合法。  相似文献   

11.
带有颠覆性和娱乐性的"恶搞"已然成为当前流行的文化时尚,并初步显示出其商业价值,而广告活动自然需要从这种新兴的媒介文化中汲取养分。而今,将"恶搞"引入广告活动已经具备了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但在其运用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带有颠覆性和娱乐性的"恶搞"已然成为当前流行的文化时尚,并初步显示出其商业价值,而广告活动自然需要从这种新兴的媒介文化中汲取养分。而今,将"恶搞"引入广告活动已经具备了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但在其运用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文化建设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而且是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新时期 ,绍兴围绕这一要求 ,深入思考 ,深入研究 ,深入探索 ,提出了积极实施文化小康工程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新的战略任务。本文结合绍兴地方实际 ,试图从建设小康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要求、小康文化建设的新任务和具体抓手以及落实小康文化建设的新举措和实际方法等方面来全面把握繁荣社会主义小康文化实践路径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 ,对新时期全面实施小康文化战略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与文化重构及社会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互联网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文化的表现形式 ,而且丰富了文化的基础 ,丰富了人们对真理、理性、伦理等文化基本矛盾的认识。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主要不是依据理论的完整性 ,而是依靠它在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张力来实现的。互联网的出现导致了文化的多元化 ,推动了个人主义 ,冲击了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 ,冲击了传统的主流媒体赖以存在的稳定的文化环境 ,冲击了主流文化推崇的文化价值和伦理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论新民主主义文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思想进行了梳理、着重阐明了以下几个问题:新文化与新经济、新政治的关系及革命文化工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作用;现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特点与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地位;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及其内涵;正确对待中国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对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造就革命文化工作队伍与建立文化工作的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6.
网络文化的出现 ,使人类面临着新的文化选择。中华传统文化应积极挺进多元化的网络文化阵地 ,在与网络文化的交融、碰撞中 ,既要保持并巩固自身特定、有益的内涵 ,也要在与网络文化的交融中学习借鉴外来文化 ,使自身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浅析现阶段网络文化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计算机的使用,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建立和应用,给传统文化带来了猛烈的冲击,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表现出许多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历程中,重视在思想文化领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结合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推动民族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从马克思主义传播和运用的特殊社会文化土壤出发,正确处理农民传统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也在创造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