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土家族婚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的婚姻制度怎么样,从历史上到解放后又如何变化,这是需要我们回答的一个问题。无论查阅有关土家族的典籍或亲身观察,调查访问的大量资料,都足以说明:解放前土家族实行的婚姻制度是与汉族相似的封建婚姻;解放后,也和汉人相同逐渐演变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婚姻制受。但是,土家族在实行封建婚姻之前究竟实行何种婚制?这种婚姻又如何蜕变而来?这就必须从有关土家族地区的地方志和调查所得的大量民俗学资料,作出判明。一土家族民间文学里,保存着土家族先民们曾实行过原始社会的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2.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中,土家族女性的婚姻自主权发生了巨大变迁:通过自由恋爱选择配偶成为主流模式,且出现了"男高女低"的条件配置;女性主动离婚数量增加;离异或丧偶女性的再婚被接受,且有一定的选择空间;独身现象悄然出现。这些嬗变的出现,是女性主体意识的上升、城市情爱模式的影响和婚姻市场上性别比的失衡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家族女性婚姻自主权的变迁反映了土家族地区正经历着一场现代化的转型,标志着土家族社会文明的进步,但也应该认识到其中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中,土家族女性的婚姻自主权发生了巨大变迁:通过自由恋爱选择配偶成为主流模式,且出现了“男高女低”的条件配置;女性主动离婚数量增加;离异或丧偶女性的再婚被接受,且有一定的选择空间;独身现象悄然出现。这些嬗变的出现,是女性主体意识的上升、城市情爱模式的影响和婚姻市场上性别比的失衡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家族女性婚姻自主权的变迁反映了土家族地区正经历着一场现代化的转型,标志着土家族社会文明的进步,但也应该认识到其中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湘西土家族情歌,既丰富多彩,又源远流长。它不仅是土家族男女青年追求自由、美好、幸福婚姻的纪录,而且凝聚着土家族劳动人民传统的婚姻道德和伦理观。本文试对土家族情歌所表现出的土家族婚姻道德伦理观作一探讨。 封建婚姻,是以子女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道德伦理观;土家族情歌却以男女青年“自由恋爱”为道德伦理论;蔑视封建“包办”婚姻,赞颂“自主”婚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妇女争取婚姻自主权为线索,利用了清末和民国时期的第一手资料,考察了近代妇女从否定、批判封建婚姻,到争取婚姻自主权和实施恋爱婚姻的历史过程。文章提出,戊戌维新时期是妇女反对封建婚姻的起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是妇女批判封建婚姻和呼喊婚姻自由的高潮;五四运动后,妇女从行动上开始了争取婚姻自主权的斗争。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从法律上确认了妇女的婚姻自由权。  相似文献   

6.
"三言"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它的出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作品最具特色.这些作品大都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残酷和门阀制度对女性的迫害,也塑造了一些善良、纯洁以及为争取自己爱情幸福而进行反抗和斗争的女性,在女性形象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也是晚明白话短篇小说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相似文献   

7.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婚俗中的宗法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土归流前,土家族的婚姻较为自由。改土归流后,土家族的婚俗失去了许多原有的民族特色,与汉族的婚俗趋于同化,封建伦理道德的烙印十分明显,在婚姻缔结原则、婚姻形态和婚姻缔结程序中都具有强烈的宗法性。土家族婚俗中的宗法性因素至今仍有其残余形态,对此应加以改造利用,以利于土家族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婚姻的条件是封建礼法所决定的,与封建伦理道德密不可分。婚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有的婚姻制度和婚姻观念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  相似文献   

9.
"三言"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它的出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作品最具特色。这些作品大都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残酷和门阀制度对女性的迫害,也塑造了一些善良、纯洁以及为争取自己爱情幸福而进行反抗和斗争的女性,在女性形象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也是晚明白话短篇小说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相似文献   

10.
不论是从财产来源还是经营模式看,西门庆都不具备新兴商人的性质,而更多地带有封建商人的特征.他虽然亵渎封建政治,破坏封建秩序,但他破坏和亵渎的却正是封建政治、封建秩序中最符合民众利益的部分.他固守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婚姻制度,以残害女性为乐,和明代后期新兴市民以及启蒙思潮的思想家们并无共同之处.他所固守的正是封建政治和封建秩序中最丑恶的部分.他放纵的性生活,非但不具备丝毫的人文主义精神,反而是对人性的践踏和背叛.他在商业经营中表现出一些新经济的因素,但这并不足以撑起一个"新兴商人"形象,他仍然只能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封建商人的典型.  相似文献   

11.
对太平天国婚姻家庭制度的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家庭制度在太平天国颁发的一系列政策和法令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对其利弊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也就显得至关重要。该文拟就男女平等的主张、婚姻制度的改革、严别男行女行、封建婚姻陈规陋习的"回归",这四个方面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2.
贫困并不仅指物质资源的匮乏。婚姻也可成为其中的一个方面。当前,受性别比例总体失衡、农村女性人口过度外迁、自主婚姻制度对女性功利型婚恋观念及行为的包容及男性自身婚姻竞争资本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婚姻贫困成为了困扰我国边远山区成年男性的恶梦。实践中,这一恶梦体现在"隔代婚姻"、"短期婚姻"、"姐弟婚姻"、"空位婚姻"和"买购婚姻"等方面。而要治理这一难题,需要从均衡人口性别比、提升农村男性婚姻竞争资本、缩小城乡差距、支持跨境婚恋等层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3.
"骂媒"是土家族特有的传统婚俗文化现象,是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不满与控诉,主要表现为对"媒人"的谐谑。与既往将"骂媒"混于"哭嫁"之中的大多数土家族传统婚俗文化研究成果不同,"骂媒"是土家族青年女性自我婚姻话语权及话语方式的体现,是土家族传统婚俗建构体系各环节与步骤的原点,更是土家族谐谑强权的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4.
论《聊斋志异》悍妇形象及其女性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悍妇形象出现于<聊斋志异>"女性大观园"中独具一格的女性群体.她们无视封建礼教的约束,不以男人的是非为是非,敢以女性之悍抗衡男性之道,以女性之妒反拨男性之理.表现出对传统女性文化的全面背离和反拨.悍妇现象作为男女不平等的封建婚姻制度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哭嫁歌”中女性心理及功利色彩探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哭嫁歌”是千百年来土家族女性集体智慧创作的结晶,是土家族文化中的奇葩。从出嫁歌的内容看,哭嫁歌除了表现土家族的婚姻史和文化内涵外,还展示了土家族女性心理情感变化轨迹和一定的功利色彩。  相似文献   

16.
婚姻到底给女性带来了什么?女性解放的出路在哪里?凌叔华的作品通过塑造一系列女性形象,展现了五四时期女性的生存现状。不论是传统豪门巨族中的女性婚姻,还是为寻求个性解放,努力实现婚姻自主的现代女性婚姻,都呈现出悲剧状态。在凌叔华看来,在社会的整体解放没有实现的大环境下,单纯的女性解放,只能是空想。只有摧毁腐朽的婚姻制度,提升女性主体意识,才能冲破限制女性发展的婚姻枷锁。  相似文献   

17.
土家族哭嫁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功能。在土家族传统社会,哭嫁是女性的一种生存智慧,在祈求幸福婚姻生活、帮助新娘实现身份转换、传递女性婚姻经验和密切人际交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得以代代相传。在现代化进程中,土家族女性逐渐解构了哭嫁文化的原初内涵,哭嫁淡出婚仪。  相似文献   

18.
由被压迫阶级首倡的人权,永远是全人类的珍宝.郭沫若的早期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主题之一在于表现上世纪20年代中国妇女对人权的渴求.其主要内容包括:反抗父权以追求婚姻自主权,反抗王权以捍卫个人自主权,反抗强权以实现大众自主权.总之,该剧称得上现代中国第一部为妇女争人权的"艺术宣言".  相似文献   

19.
《新妇女》是五四运动时期在《新青年》及其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的巨大影响下,在五四运动的直接推动下,于1920年1月1日在上海创刊。《新妇女》积极宣传妇女解放的思想,抨击封建婚姻制度,提倡自由恋爱,提倡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提倡妇女运动应当与劳动运动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城市大龄未婚女性的婚姻问题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问题,对经济、社会、人口和家庭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分析城市大龄未婚女性面临的婚姻问题,研究婚姻制度和传统婚姻性别模式的特征,运用家庭经济学婚姻市场选择理论探讨城市大龄未婚女性婚姻选择行为,同时将社会性别文化嵌入婚姻选择模型,对基于传统性别文化的女性婚姻选择过程与困境进行分析,得出一些有解释力的结论,并提出缓解女性婚姻压力和提高婚姻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