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灌县离堆,是都江堰堰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记载离堆最早的是《史记·河渠书》:“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从此,人们就以“离堆”或“成都二江”来泛指都江堰。班固《汉书·沟洫志》基本照抄此段,只在蜀守冰前加一“李”字,说明冰李姓。东汉时,由于一九七四年在都江堰外江出土的东汉李冰石象题字而知当时称都江堰为“都水堰”,从而证明李冰所凿离堆确为灌县离堆,司马迁的记载是可信的。但当时人们对“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的“沫水”产生了怀疑。人们都知道沫水是指大渡  相似文献   

2.
一 依托着雄奇秀美的黄山、山与云齐的自岳、如诗如画的新安江画廊这样的绝佳自然环境.数千年来栖息在这片热土上的先民们用劳动、用智慧、用心血、用生命建成了“桃花源里人家”美丽和融的“徽州”,铸就了“徽州文化”的历史辉煌。以传统徽派古建筑为突出特色的徽州古村落点缀在徽州水秀山青的大地,绘出了一幅幅清丽朴雅的“中国画”;  相似文献   

3.
在黄山市,提起“徽州”,可以说是从城市到乡村,从老人到少年,几乎是人人皆知。提起“徽州文化”,津津乐道者亦不乏其人。提起“徽学研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能说个子丑寅卯,如数家珍。  相似文献   

4.
2004年5月15日,李骏工作室、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所、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黄山市程朱理学研究会在李骏工作室联合举办了“徽州文化乡村休闲旅游前景意义学术沙龙”活动。此次活动以沙龙的轻松方式研讨一个紧要的前沿话题,近三十名黄山市本土徽州文化研究与开发的专家学者、部分旅游开发的企业家以及黄山学院“徽州学社”学生代表与会。  相似文献   

5.
1、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一楼“新安堂”内联) 释:明清时期的徽州是富贵华丽之乡。徽商驰聘商场数百年。甚至掌控着全国的经济命脉,实是得了徽州这一方山水的灵气。齐云山古称白岳,与黄山比肩而立,合称“黄白”,两山钟灵毓秀,是徽州人杰地灵的象征。当时民间盛传“如果想升官发财,得先到黄山和齐云走一趟”的说法,在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的笔下,便有了“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首传诵千古的名诗。  相似文献   

6.
《徽州社会科学》2009,(9):43-46
奇妙的山水,优质的生态,精致的文化,诗意的乡村,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走进画里乡村、体验桃源仙境、感受徽州文化。黟县,已然成为中国旅游业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改革开放三十年,从名不见经传的皖南山区小县发展成为中国旅游强县,黟县在前进的道路上大胆探索,锐意创新,描绘出一幅后发争先的壮美画卷,中国画里乡村在悄然中完成了一次美丽嬗变。  相似文献   

7.
烟花三月,清明时节,回故乡农村扫墓。来去匆匆,只是顺道寻访了心仪己久的徽州两处古村“文会”旧址。古代徽州乡村文会组织很普遍,它既是文人结社,研讨诗文的聚会,又是文人出面在本地及时调解宗族间、乡民间纠纷,消除人民内部矛盾,构筑农村和谐社会的自治组织,在徽州社会文化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8.
“千古风流之地”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清康熙、乾隆年间经济文化鼎盛时期。扬州经济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徽商。一部描写扬州乾隆时代实况的《扬州画舫录》,其中记载的徽商和徽籍文化人占着很大的比例。在我国画史上有着较大影响的“扬州八怪”就有其中两位徽州人,一个是休宁的汪士慎,一个是歙县的罗聘。  相似文献   

9.
本文立足歙县实际,从发展乡村旅游入手,以实现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度结合,进而带动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推进器”,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充分发挥徽州古城景区和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景区这两个4A景区的龙头作用,有效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二、强力实施复“古”创“新”战略,打造乡村旅游特色精品;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乡村旅游品味;四、创新旅游营销模式,提高乡村旅游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黄山市沿革于古徽州、古新安。自秦初置黟、歙两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由于徽州卓然独特的自然、地理、历史的单元特征,这里孕育、造就了曾经称雄中国商界三百年的徽商,产生、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并且迄今保留着异常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素有“东南邹鲁”、“礼仪之邦”、“文物之海”的美誉。  相似文献   

11.
“农家餐饮乐黄山,徽州处处农家乐”。正在我国方兴未史、如火如荼地蓬勃发展着的农家乐旅游,是以农民家庭为接待单位,利用庭院、果园、花圃、渔场、农场等农、林、牧、渔业自然生态、农村民俗文化及农民生活等原生态资源,以农村体验为特色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活动。是旅游景区(点)周边或旅游通道附近的农民自发参与旅游业的一种典型方式。以“吃农家饭”为主要特征的“农家乐餐饮”,则是农家乐旅游活动中倍受人们喜爱的重中之重。 由于安徽省黄山市的“国际旅游城市”、“徽州文化故里”和“中国徽莱之乡”的特定因素使然,因之,黄山农家乐的“吃农家饭”的餐饮文化,就更多些趣闻、更多些形式、更多些特点、更多些经验、更多些关注。  相似文献   

12.
在许多学者的努力下.新安理学逐渐成熟,徽州成为一个充满宗法意识,克守宗法条规的典型区域。祠堂宗族势力实际控制、瓜分着众多偏僻的村落板块.甚至取代官方维系着地方秩序的稳定。以族条祠规祖训为主体的徽州宗族习惯法。则成为徽州乡村各种政治力量调和的产物。它在徽州市民社会构建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一、古“徽商”与新“浙商”的区别及共同点 “徽商”是旧徽州府籍商人或商人集团之总称。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活动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清时代徽商达到鼎盛时期,“无徽不成商”传遍天下。在明嘉靖以降至清末民初,渐趋衰落。  相似文献   

14.
在和《徽州女人》电视剧编导金继武教授讨论“徽州女人”话题的时侯,我们都认为,“徽州女人”的确是徽州文化中一个最有文化内涵、最具震撼魅力、最引世人瞩目的好题目.但是如果隔雾看花、以点概面、浅尝辄止、入焉不深。就会浪费或糟踏这么一个好题目。说“徽州女人”,不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学术探究。都少不了对历史上徽州女人丰富生动史料的尽可能多的了解和认识。少不了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对“徽州女人”种种表现的科学评判。在封建宗族社会,男尊女卑,“徽州女人”的史实记述。相对不多;对有关徽州女人的各种复杂现象。人们也品评不一.这就更增加了认识“徽州女人”的难度。多年来关心“徽州女人”的话题.在韩再芬、刘晓庆、归亚蕾等名人先后鲜明演绎“徽州女人”,世人一步步走近“徽州女人”的时候。特不揣浅陋。说说“徽州女人”五大特色,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5.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是古徽州人冲破山区贫瘠,艰苦奋斗求生,拼命向外拓展的照景。 胡适像古徽州许多“打工仔”,携着“包袱雨伞挞课”,朝着外面去寻找新生活一样,不同的是十四岁的小胡适往外一丢。走的是一条“求学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徽学动态     
《徽州社会科学》2007,(12):14-14
黄山学院重视徽州文化的宣传研究和普及,除在有关各院系开设徽州文化专题课之外。科研处加大了对徽州文化科研项目的立项力度。今年校级课题立项中,一些大学生纷纷以“徽商”、“徽州建筑”、“徽州古村落”、“徽州方言”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自己的科研课题,有不少毕业生毕业论文也选取了徽州文化作为论文主题,反映了大学生对徽州文化研究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7.
徽州文会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清时代的徽州府,以操商界牛耳的徽商和众多的书院①而饮誉全国,这些已为人们耳熟能详。然而,曾对徽州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会却长期为人们所忽略。高寿仙先生在《徽州文化》一书中虽有所提及,但只是为了阐明“乡村管理与宗族”的关系,没有作深人的探讨。本文拟根据徽州地方志(府志、县志、乡镇志)并结合其它资料,对明清时期的徽州文会作一简单介绍,抛砖引玉,以期引起人们的注意。文会,又称为文社,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具有悠久的历史。《论语·颜渊》中有“君子以文会友”一语,说明早在春秋时…  相似文献   

18.
徽州会馆是徽州商人和同乡聚会、祭祖、义葬与情感联络和朝考接待之所,是徽州人旅外的主要落脚点。是徽州祠堂的延伸和扩大,是“小徽州”与“大徽州”的纽带,是“无徽不成镇”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19.
村落文化的迷人处在于它既具有原生态特质,又具体细微,尤如徽州乡村那一条条幽深的古巷,古巷深处拂面而来的乡野气息。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最美的乡村”如何打造?婺源县县长杨峰用他们的生动实践心得给我们以借鉴。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市乡村旅游蓬勃兴起,尤其是去年人夏以来,许多中外游客纷纷踏上古徽州的石板路,熙熙攘攘地穿梭于黄山脚下的大街小巷,兴致勃勃地走近鸟语花香的田间地头,尽情感受“世外桃源”和“东方瑞士”的风采.面临良好的乡村旅游发展势头,我们既要看到灿烂的美景,也要改进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