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文以马继兴等《敦煌医药文献辑校》收录的敦煌医药卷子S.1467为底本,对照原卷及其它文献对此卷进行重新校理,补正了马本在一些文字抄录、识读、断句等方面的失误。  相似文献   

2.
马继兴等先生的《敦煌医药文献辑校》以及丛春雨等先生的《敦煌中医药全书》对敦煌医药卷子的整理校勘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仍有未尽善处。今就敦煌医药卷子P.3930的校录进一步做些补正工作。  相似文献   

3.
俄藏敦煌文献《新集文词九经抄》 写本缀合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集文词九经抄》是敦煌文献中保存的一种蒙学读本,是具有家训及书抄性类书的特殊教材。学术界对保存在英藏、法藏敦煌文献中的《新庥文词九经抄》写本做了研究,但是保存于俄藏敦煌文献中的《新集文词九经抄》却很少有人涉及。俄藏敦煌文献中保存有八个卷号写本,其中六个误定成《百行章》,本文经过对这些写本的抄写字体、内容等研究,认为是一卷《新集文词九比抄》分裂所致,可以拼接缀合为三块,与英法藏本不能互为渊源底本,出自张氏归义军初期的改煌文士之手。  相似文献   

4.
马继兴等先生的《敦煌医药文献辑校》对敦煌医药卷子的整理校勘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仍有未尽善处。本文从八个方面辨认了该书没有认出或误认的15个字。重新点校了该书没有读懂的一段敦煌医药卷子。  相似文献   

5.
敦煌蒙书写本多为7-10世纪的文献,表现出雕版印刷术之前的写本学特征.根据装帧特点,敦煌蒙书写本有册子本、卷子本两种形式;以抄写为图书复制手段,因而这类文献具有“抄手众,写本数量多”“几个文献合抄同一写卷”“抄手水平不一,抄写质量也良莠不齐”等方面的特点;以读者(主要是学郎)传抄为主要的传播方式,又有“题名有异,篇卷不一”“异文迭出”“作者身份不明确”等写本学原生态特征.也正因如此,敦煌蒙书在文献学、出版史上也有其他文献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赵琦美在录校《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时,留下了大量校语.从现存校语看,赵琦美录校《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主要作了校勘、考证、评价三个方面的工作,体现了赵琦美崇尚古本、讲究词采、注重剧本文学性的杂剧校雠思想.其工作和校勘思想,在今日杂剧校勘中仍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所附的苏联所藏押座文及说唱佛经故事五种,曾经白化文、赵匡华、周绍良先生的合力校勘;书出之后,又得项楚、刘凯鸣、蒋礼鸿、郭在贻诸先生的补充校勘,从而使这批原来讹误满目的珍贵文献得以讽读无碍,为敦煌变文的研究带来了莫大的便利。笔者在研读这批文献的同时,发现还有若干当校而失校或校而未当之处,因就管见所及,疏陈如下,以就教于方家学者。  相似文献   

8.
敦煌医方卷子S.1467现存37行,约存10首医方。为唐代初年抄本。在现有的3种敦煌医药文献整理本中,由于没有求得应予应用的对校材料以及一些其它原因,该卷子的录写与校勘中存在着不少误识、漏校的情况。现特予重校和补正。  相似文献   

9.
<正>敦煌文书中蕴含着丰富的公文私书的各种原始材料,其年代多属于唐后期、五代、宋初,即敦煌归义军时期。相关资料的研究,前人热切关注的是书仪文献,周一良、赵和平等先后着手相关写本的整理、分类、辑校工作,其成果分别见于《敦煌写本书仪研究》《敦煌表状笺启书仪辑校》两部校订本、《唐五代书仪研究》(1)《敦煌本〈甘棠集〉研究》等研究论著中。另外,吴丽娱、王三庆、张小艳等学者从语言、文学、历史、礼仪等各方面发表过一系列论  相似文献   

10.
《王梵志诗校辑》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梵志诗是研究唐代社会、思想、文学、语言的重要材料,近年来更是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赵和平、邓文宽《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校注》(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第5、6期)对伯三四一八、伯三二一一号所载的王梵志诗作了校注,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中华书局1983年10月出版)所收的诗更多,校注也更为详细。这些都是对王梵志诗的研究所作的十分有益的工作。但《王梵志诗校辑》(以下简称《校辑》)在校勘、注释、音韵、标点等方面都还有一些可商榷之处。今分四个方面条列于下,就教干张锡厚同志和其他专家。  相似文献   

11.
敦煌医学卷P.3596,系法人伯希和氏(Pelliot)盗购的敦煌文献之一种,现藏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以伯希和之名编号为P.3596。该卷为一篇古代医方杂抄,原卷存240多行,200余方。马继兴先生在《敦煌医药文献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等整理本中将其拟名为《不知名医方第九种残卷》。由于原卷抄录文字行草不一,正俗兼行,且有不少讹误字,因而原卷校录中较易发生释读差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的几种敦煌医药文献研究专著中,在该卷子的文本释读方面存留的错误较多。为了更准确地传承敦煌医学资料,现专门就该卷子中的文字释读问题展开讨论,根据语言文字基本理论并参以相关文献加以考订。  相似文献   

12.
当代出版物文字校勘不受重视,本已是学界同仁所共同谈论的话题.改为电脑排版以后,又出现了相应的新现象、新特点.主要有数字失校、繁简字转换张冠李戴、同(近)音字词混淆、字形相近致误、同音词乱用对成语的重大伤害诸项.  相似文献   

13.
唐五代韵书,指自20世纪初发现于甘肃敦煌莫高窟和新疆吐鲁番地带的唐五代写本和刻本韵书,还包括蒋斧本《唐韵》和故宫博物院所有的两种《刊谬补缺切韵》。依照周祖谟先生在《唐五代韵书集存》一书中的分类,我们将这些韵书分别称为:陆法言切韵传写本;笺注本《切韵》:增训加字本《切韵》: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分为敦煌本王韵和宋跋本王韵);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唐韵写本;五代本韵书。这些韵书大量征引《说文》,其所本应为唐本《说文》。唐本《说文》对求许书之真有着特殊价值,正如周祖谟先生所说:"不有唐本,终难定二徐之精粗美恶。"这些资料大多为清代治《说文》者未能见及,今人校勘《说文》者如王贵元师《说文解字校笺》亦未能利用。经过穷尽性搜索,共辑得引文796条。将这些引文与前人校勘《说文》成果相互比勘,或补正今本《说文》,或证明后人皆以为今本《说文》误而实际不误。本文为其中数例。  相似文献   

14.
由于对汉字文化的隔膜,加之校录的粗疏,以收录敦煌禅籍为主《大正藏》之第八十五卷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左景权先生曾评述该卷有七个方面的“可议之处”,指出其“误字满纸,句读不成文理”。在录文的诸多讹误之中,字词的讹误占有很大的部分。笔者尝试对其中一些误录的字词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15.
[摘要]英藏敦煌文书中有编号为S.610之写卷一件,该卷最早由王利器收入《历代笑话集》,王利器据《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定其为隋侯白撰。该卷当是《启颜录》之传抄本之一,且非完本,其文献价值不可小觑。对于该卷的注释,有曹林娣、李泉辑注本《启颜录》5,但注释错误甚多,故选取“论难”7则,重新进行笺注。  相似文献   

16.
《双恩记》写本三卷,文残字误,一经校理,已能通读。偶有疑义可测者,按行杂录。其讹误难解之处,俱付阙如。王文才记一九八○年七月二十日卷三 10 在为究竟云玄述此卷皆解经文“序分”,卷首分释字义。本句应是:“在”为究竟之玄述。 12 观受是昔昔当改“苦”。此属“四  相似文献   

17.
《俄藏敦煌文献》第17册有十余件字书碎片,其中所注难字均出于唐武周时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及武则天序,这些碎片有可能是从一部完整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音》写卷中分裂出來的,应加以缀合.通过对碎片中切音用"切"及避讳缺笔字"明"、简体字"恋"的使用,可知《大方广佛华严经音》碎片当属西夏黑水城文献,而非敦煌藏经洞之物.这一研究为大量敦煌、黑水城残卷或碎片的缀合、断代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以庚辰本为底本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1996年修订的<红楼梦>发行已逾百万部.它标志着百年红学的一大转折--<红楼梦>的通行本由程本变为脂本.这个转折的方向是正确的,但人文本在校勘、处理庚辰本抄胥误抄、妄改曹雪芹原著文字等问题上留有不少遗憾.尚存在着因音、形、意而误的字句,脱漏或衍出的字句,校者的误改等七个方面的失误之处.为此,笔者以为要恢复或接近营雪芹原著的面貌,必须根据所有脂本(包括程甲本)作"择善而从"的校勘.  相似文献   

19.
清人严可均编纂的《全隋文》,被誉为研究隋代文化的百科全书。但是,由于受历史条件和一人之力的局限,《全隋文》的编纂也存在着严重的缺漏和诸多失误。为了纠正此书所见失误,为研读者提供更为科学之文本,运用内、外证相结合的方法,据以文献、史籍和新出土石刻,共辑得札记23条。其中既有对录文重出互见的厘正、文字讹夺衍倒的校勘,又有文章系年的考订、补充和纠正。需要说明的是,所用《全隋文》为商务印书馆1999版,各则札记先列卷页(商务版卷数用汉字,页码用阿拉伯数字,仍依其旧),次列作者及篇名,再陈鄙见,以便检核。  相似文献   

20.
先秦古书中的文字和意义,屡经转变,阅读困难,所以汉魏以来不少的学者加以注释。唐朝陆德明采摭诸本,搜访异同,编成《经典释文》一部。陆氏所释之书有《周易》一卷,《古文尚书》二卷,《毛诗》三卷,《周礼》二卷,《仪礼》一卷,《礼记》四卷,《春秋左氏》六卷,《公羊》、《谷梁》、《孝经》、《论语》、《老子》各一卷,《庄子》三卷,《尔雅》二卷,加上第一卷《序录》共为三十卷。《释文》即为群书作音。因古代文字多以声寄义,注音即等于注义,如《序录》里举“好”、“恶”、“败”、“坏”等字为例,读者看到所注的音,即知此数字每字的词性各随音变而有不同。虽然他的主要目的在于考证字音,但也兼及字义的解释,可惜为后人删掉不少,如宋代陈鄂校勘《经典释文》的时候,把《尚书音义》中只载形义而不载音的注文多加芟蕹,其音义兼载的,往往存音去义。据今所见敦煌写本《尚书·尧典释文》“毨”字条以下有一百五十条,而今本“毨”字下裁有七十二条,可知宋以后传本被删汰的颇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