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先锋诗歌已走过了20余年的路程。新生代诗歌的想象力模式是"生命经验—口语"模式和"灵魂超越—隐喻"模式;90年代出现的知识分子写作的想象力模式是"历史想象力—异质混成"模式,而90年代末至今,先锋诗歌进入了"用具体超越具体"的"日常经验—口语小型叙述"模式。"历史想象力—异质混成"模式,是中国先锋诗歌的广阔前景或自新之路。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的先锋诗歌的"反懂性"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诗歌的传播困境,但仅从文本角度的"反懂性"分析传播困境并不全面。从传播过程的主要要素或环节细致分析先锋诗歌传播困境的形成有以下因素:诗人高扬"个人写作",从主体上无意识地拒绝了诗歌传播;"反懂性"的诗歌写作和阅读追求,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诗歌的传播困境;对读者和反馈信息的立场和态度,使诗人从主体上有意识地拒绝了诗歌传播。  相似文献   

3.
当90年代如泥沙俱下,似乎已近尾声的时候,人们对90年代诗歌的理解是相当宽泛的:如《诗刊》意义上的“90年代诗歌”、外省几家曾经先锋的诗刊所确认的“90年代诗歌”、根本不读诗的人士心目中的“90年代诗歌”、甚至若大兵一般武断的朋友所说的“90年代诗歌”等等。人们根据自己的美学观念对它进行随意性的解释,或者依据个人的好恶对它提出诗学的要求,这些都是不足为怪的,可以说是非常正常的。对此,我都表示尊重。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张力关系中展开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先锋诗歌观念的重要走向之一。这样的走向当中包含了对于诗歌观念与诗学理论的较为复杂的思考,而西方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理论话语在提供其强大的思想动力与观念支持的同时,本身也不同程度地处于被偏离与改写的过程中。这有可能指向某种本土化观念建构与诗学话语的独立和对于当代诗歌的历史本质的深度把握。  相似文献   

5.
把1980年代以后的诗歌笼统地称为“先锋诗歌”会使“先锋”一词失去自身的涵义,不利于正确把握“先锋”的本质。在谈论先锋诗歌时必须谨慎从事,把那些真正具有先锋特点的作品和仅仅是冠以先锋之名的作品区分开来。另一方面,我们似乎也不好把带有创新性和实验性的作品统称为“先锋作品”,因为创新性的作品和先锋性作品的一个明显区别在于是否打破了某种均衡。先锋派在某种程度上更具有极端性和破坏性,他们可以不遗余力地求新而不惜打破创新与传统间的平衡,造成与传统的断裂。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6(4):i001-i001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先锋文学的发展经历了由显到隐,又由隐到显的曲折过程,其间,先锋诗歌的创作与批评最能体现先锋文学的沉浮与坎坷。1980年代作为“运动”的先锋诗歌已经伴随着那个年代一起结束,新时期的先锋诗歌虽有复兴的趋势,但也有成为时尚的危险。全面反思先锋诗歌无疑于诗界学界均有其重大意义。基于此,本期学报特组约了“先锋诗歌:内与外的反思”笔谈,敬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川、臧棣、欧阳江河、王家新、南野等先锋诗人的诗歌注重哲理思考与智性凝聚,讲求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结合,强调形式本体性,突出诗歌写作的技巧意识与诗歌语言的精粹性质,并且有意持守知识分子立场,张扬人文精神,不断对现实进行审视和超越。他们出色的写作理念与创作实绩,将30年代就已出现的智性诗歌写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先锋意识"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还有一个对应物,对应着传统意识形态及其所养育和庇护的诗歌观念,那么今天,这种意识不再意味着"反叛",而是意味着"权威",意味着一种富有生机的东西已经沦落为新的文学意识形态.假若把"先锋诗歌"或诗歌先锋性问题作为一种现代现象,置放于现代性理论框架和当代中国特殊的现代性经验中加以观察,就会发现1980年代与1990年代及其后的先锋诗歌在语言策略和对抗客体上的差异性,恰恰表现在是否对诗歌本身所应具有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态度具有敏感.如今,"先锋"对诗歌写作的要求不是更容易了,而是更难了;不是要求助长那种"一体化的大众"的权威力量的生成,而是提升出来另一种"现实",以此打破大众经验中那种现实幻觉.在世纪之交,网络的普及激活了先锋诗歌,种种迹象似乎暗示先锋诗歌即将迎来"盛世",但先锋诗人们对此疑虑重重,他们面临着先锋诗歌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即如何避免使诗歌"外交"变成诗歌"社交",使诗歌"内政"变成诗歌"内战",从而互相越界.而目下这种远交近攻的诗歌格局,势必使先锋诗歌的"外交"与"内政"变得"内焦外困".而一直以来,"先锋"似乎总是与"病态"相关联,而"光明的诗篇"也似乎走向了"先锋"的对立面.其实,时代真正的光明诗篇,并不必须把一切简单化,这光明里必有对光的阴影的承担.而先锋不应该是对光的告别,而应该是对光的拥有,对光的阴影的承担.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先锋意识"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还有一个对应物,对应着传统意识形态及其所养育和庇护的诗歌观念,那么今天,这种意识不再意味着"反叛",而是意味着"权威",意味着一种富有生机的东西已经沦落为新的文学意识形态.假若把"先锋诗歌"或诗歌先锋性问题作为一种现代现象,置放于现代性理论框架和当代中国特殊的现代性经验中加以观察,就会发现1980年代与1990年代及其后的先锋诗歌在语言策略和对抗客体上的差异性,恰恰表现在是否对诗歌本身所应具有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态度具有敏感.如今,"先锋"对诗歌写作的要求不是更容易了,而是更难了;不是要求助长那种"一体化的大众"的权威力量的生成,而是提升出来另一种"现实",以此打破大众经验中那种现实幻觉.在世纪之交,网络的普及激活了先锋诗歌,种种迹象似乎暗示先锋诗歌即将迎来"盛世",但先锋诗人们对此疑虑重重,他们面临着先锋诗歌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即如何避免使诗歌"外交"变成诗歌"社交",使诗歌"内政"变成诗歌"内战",从而互相越界.而目下这种远交近攻的诗歌格局,势必使先锋诗歌的"外交"与"内政"变得"内焦外困".而一直以来,"先锋"似乎总是与"病态"相关联,而"光明的诗篇"也似乎走向了"先锋"的对立面.其实,时代真正的光明诗篇,并不必须把一切简单化,这光明里必有对光的阴影的承担.而先锋不应该是对光的告别,而应该是对光的拥有,对光的阴影的承担.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先锋意识"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还有一个对应物,对应着传统意识形态及其所养育和庇护的诗歌观念,那么今天,这种意识不再意味着"反叛",而是意味着"权威",意味着一种富有生机的东西已经沦落为新的文学意识形态.假若把"先锋诗歌"或诗歌先锋性问题作为一种现代现象,置放于现代性理论框架和当代中国特殊的现代性经验中加以观察,就会发现1980年代与1990年代及其后的先锋诗歌在语言策略和对抗客体上的差异性,恰恰表现在是否对诗歌本身所应具有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态度具有敏感.如今,"先锋"对诗歌写作的要求不是更容易了,而是更难了;不是要求助长那种"一体化的大众"的权威力量的生成,而是提升出来另一种"现实",以此打破大众经验中那种现实幻觉.在世纪之交,网络的普及激活了先锋诗歌,种种迹象似乎暗示先锋诗歌即将迎来"盛世",但先锋诗人们对此疑虑重重,他们面临着先锋诗歌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即如何避免使诗歌"外交"变成诗歌"社交",使诗歌"内政"变成诗歌"内战",从而互相越界.而目下这种远交近攻的诗歌格局,势必使先锋诗歌的"外交"与"内政"变得"内焦外困".而一直以来,"先锋"似乎总是与"病态"相关联,而"光明的诗篇"也似乎走向了"先锋"的对立面.其实,时代真正的光明诗篇,并不必须把一切简单化,这光明里必有对光的阴影的承担.而先锋不应该是对光的告别,而应该是对光的拥有,对光的阴影的承担.  相似文献   

11.
重提“修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落石出”四字可以概括90年代诗人队伍的状况。90年代的主要诗人都是80年代诗歌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硕果仅存者。90年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就隐含在这个事实中。相对于80年代新人辈出、诗歌社团遍及全国的盛况,90年代无疑显得十分落寞。就普遍范围而言,这些年出现的诗歌新人很少,整体性、社团性涌现的就更少(甚至干脆不如说没有)。这是一个迹象,表明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先锋意识"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还有一个对应物,对应着传统意识形态及其所养育和庇护的诗歌观念,那么今天,这种意识不再意味着"反叛",而是意味着"权威",意味着一种富有生机的东西已经沦落为新的文学意识形态.假若把"先锋诗歌"或诗歌先锋性问题作为一种现代现象,置放于现代性理论框架和当代中国特殊的现代性经验中加以观察,就会发现1980年代与1990年代及其后的先锋诗歌在语言策略和对抗客体上的差异性,恰恰表现在是否对诗歌本身所应具有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态度具有敏感.如今,"先锋"对诗歌写作的要求不是更容易了,而是更难了;不是要求助长那种"一体化的大众"的权威力量的生成,而是提升出来另一种"现实",以此打破大众经验中那种现实幻觉.在世纪之交,网络的普及激活了先锋诗歌,种种迹象似乎暗示先锋诗歌即将迎来"盛世",但先锋诗人们对此疑虑重重,他们面临着先锋诗歌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即如何避免使诗歌"外交"变成诗歌"社交",使诗歌"内政"变成诗歌"内战",从而互相越界.而目下这种远交近攻的诗歌格局,势必使先锋诗歌的"外交"与"内政"变得"内焦外困".而一直以来,"先锋"似乎总是与"病态"相关联,而"光明的诗篇"也似乎走向了"先锋"的对立面.其实,时代真正的光明诗篇,并不必须把一切简单化,这光明里必有对光的阴影的承担.而先锋不应该是对光的告别,而应该是对光的拥有,对光的阴影的承担.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中生成并演变的“先锋诗歌”,并非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其内部之间的差异不一而足。当我们在今天来谈论“先锋诗歌”这一概念时,不能不考虑当代中国20多年来变动不居的历史文化语境问题,也就是说,1980年代的“先锋”在1990年代以后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有可能已经不再具有先锋的意义与价值,面对一个更加复杂、矛盾和相对主义的时代,对“先锋”的理解与张扬有一个如何重新开始的问题。也许,真正有意义的话题是,诗歌如何赋予匮乏的时代以启示或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文学场”理论出发,通过建构“先锋文学”和“先锋文学支持网络”这一对概念,寻找一种有效地重新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方法。通过对“先锋派”、“新状态”、“新生代”等20世纪90年代相对复杂的先锋小说的情状的甄别,找出在20世纪90年代文化语境下小说的先锋性的特质所在,以及它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逐渐形成的中国当代先锋文学传统之间悖论关系,用一种总体的眼光,从一个新的视角对20世纪90年代的先锋小说提供一些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诗歌的及物写作概念主要是概括20世纪90年代先锋诗歌的文本特征:"拒斥宽泛的抒情和宏观叙事,将视点投向以往被视为‘素材’的日常琐屑的经验,在形而下的物象和表象中挖掘被遮蔽的诗意",它使诗歌走向客观化境域,提高和拓宽诗歌介入现实和历史的能力。但其偏狭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观照日常性事物时表现出私密化和狭窄化的特点,诗人更多地沉湎于自我在面对"事物"时的"个人化"的体验,一定程度地拒绝了诗歌写作的"伦理"存在,回避了社会良心和人类的理想,无法完成"对当代噬心主题的介入和揭示"。进入新世纪以后,先锋诗歌在保持诗歌的独立性、自足性的同时,使诗歌视域拓宽,既保持了与社会的平等对话,又延伸了"世俗批判"意识,让诗人的"个人意识"承担起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16.
8 9年被认为是当代诗歌的重要关口 ,之后的 90年代诗歌在转型的过程中现出种种变式 ,在 90年代的诗学立场及诗歌纪事中 ,历史意识和历史意象在共同的历史境遇中得以凸显。本文着重从叙事的角度出发 ,从历史的个人化与当代化角度剖析历史意识的存在形式 ,同时 ,在狭义的历史意象逐渐淡出的当代诗坛 ,90年代诗歌又为历史意象赋予了新的意义。历史意识与历史意象的合力造就了 90年代诗歌“永不终结的现实”。  相似文献   

17.
身体叙事已经成当下文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卫慧、绵绵、上海宝贝已经接力90年代陈染、林白、海男的“个人私语”,拓展女性身体言说的新空间。90年代诗歌写作也不能免除身体的“介入”,无论男性诗人还是女性诗人,他们的诗中总是或多或少、隐晦或直白的关涉有关身体的一种色情情调。诗歌中的色情并不一定用身体的赤裸程度来表示,90年代前期的诗歌偏向于强烈的性暗示和暧昧的描写。而到了“下半身”写作时则突出了以身体的性为武器的性爱书写。色情由暖昧到明朗、复杂到浅薄、个别到普泛的过程,昭示了“个人写作”在美学观念上的鲜明的渐变过程。“色情”话语加上都市诗歌的再度兴起,二者一同打造了90年代“个人写作”的整体诗歌风貌。  相似文献   

18.
"藏族诗人如是说"是对当代藏族诗歌的一个综述性的评论,论及当代藏族众多诗人,涉及从上个世纪的50年代到90年代的藏族诗歌写作和它广泛的诗学主题.这些主题包括空间的圣化,历史的神话化,圣俗之间的紧张,宗教语境与当代生活语境之间的糅合等等.  相似文献   

19.
女性诗歌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躯体写作后,90年代转向了语言写作。90年代以来,伴随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对诗歌认识的改变,女性诗人不仅以诗歌的姿态表述自己,而且以具有女性主体性的"人"的立场进入诗歌,聆听和感受世界,既不放弃性别立场,又不放弃艺术价值,使女性诗歌达到人文价值与诗性价值合一的高度。90年代女性诗歌的语言写作,使女诗人以独立的女性话语与充分女性化的写作策略,实现了女性世界的完全自立和性别表达,并形成自己独立的审美体系,从而实现了女性诗歌写作的"宁静的丰收"。女性诗歌从此走上包含性别但又超越性别的更为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先锋文学不仅是文本上带有超前性的叙事特征,更重要的是具有先锋精神.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的实验探索小说被许多学者和评论家称为"先锋小说",但这种实验探索小说的形式革命超越了时精神向度的挖掘,"得言失意",它并不是真正的先锋文学,称其为"先锋小说"是对先锋的误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