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简要叙述了词的主体意识由五代花间集到北宋初期词坛的转变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从张先词题材的选择趋向日常化、自然景物的选择、创作心态的转变三个方面来论述张先词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古今一大转移”--谈张先词的过渡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先词在题材和体制上对晚唐五代和北宋以来的词进行了一定的拓展。他突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模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用词酬唱赠答,抒写士大夫情怀,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在词的体制上,张先也做了大胆的尝试,用小令手法大量创作慢词,并且大量地使用题序,对苏轼等词人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这两点也正是陈廷焯所言张先词“古今一大转移”的内涵所在。  相似文献   

3.
张先词注重客观描写 ,晏殊词注重主观抒发 ;晏殊词喜用“情”字 ,张先词善用“影”字 ;晏殊继承了南唐词 ,张先在继承南唐词风的基础上 ,对词的创作有所开拓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清新绝俗的意韵和华丽精美的语言两个方面。分析论述了张先词的艺术特质,观照了张先对宋词清丽词风之形成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  相似文献   

5.
无遗山词题材广泛,其言情词大致可分为三类:爱情词、悼亡词和闺情词,且又各具特色:写爱情而不拘限于个人的私生活范围之内,有反封建礼教色彩;抒悼亡之情,则承继苏武,既有独特之处,又有对这方面题材掘进之意念;其闺情词具有托喻性质,更能体现遗山词刚柔相济、豪放婉约兼胜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古人称词为“诗余”,这固然说明了词与诗的亲密关系,同时也说明中国古代历来是以诗为文学正宗与正统的。其实,词与诗虽然同为压韵体、格律体、分行体,却有很大的不同。且不说宋人视词为“艳科”,是个人花间樽前娱情遣兴之具,而诗则“风雅”,为关乎国计民生之体。用今天的话来说,诗写社会重大题材,词写个人琐小题材。这种观点并不可取,但却说明了当时人对词与诗的分野。即便说到押韵与格律,词与诗也有根本的不同。最早的诗是可以歌唱的,是歌曲的歌词,但大概从战国时期起,诗与曲就没有必然的联系了,诗歌独立而为诵读吟哦之体。…  相似文献   

7.
韦庄在词坛上与温庭筠齐名,但其词却能于花间派的浓艳雕琢之外,别开疏淡清扬之风。韦词情蕴深厚、寄托深远、写人常用双性结合法,故其词的题材虽是传统的,但它们所蕴含的内在情思较之前人却是大大地丰富了。  相似文献   

8.
晏殊晏几道父子都工小今,大量写闺情,词风委婉。大晏是北宋初期的“太平宰相”,词中多反映上层士大夫的生活情调和思想;小晏是落拓公子,词中多表现下层知识分子的苦闷和抑郁之情,特别是以歌妓为题材的作品,使小晏词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令词的高峰。  相似文献   

9.
柳永对宋代山水词的发展贡献甚大,他翻新民间慢词俗曲和自创慢词新调,为山水景物的铺写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并且因其山水景物题材的诗意化,使得慢词雅化,山水景物成为他"雅"的那部分作品的重要元素;他铺写山水园林景物的词,扩展了白居易、潘阆的描绘手段,更加细致生动;他刻画羁旅行役中的旅途风光以抒怀,铺叙展衍,积累了以词写旅途山水景物、情景交融的经验。他写山水园林风貌以及行旅途中的山水景物而展扩的词境,走出了传统词的写景狭小逼仄的天地,为山水词的进一步发展做了极有意义的开拓。  相似文献   

10.
柳永词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柳词的俗主要表现为:题材内容上,大量深入描写市井坊曲生活;语言上,采用大量民间口语,极为通俗;词牌的运用上不墨守陈规,独创较多;词风则是侧重叙事的完整和描写的细腻,力戒艰深晦涩。同时柳永用雅词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写俗词,更使他的词作在中国词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冯至40年代初写出了中国第一本<十四行集>,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探索.他认为,"诗能解释自然",并有自身"公开的秘密";诗应该以孤独感等人生经验为创作动机与表达内容,展示富有特殊的审美韵味的个体生命体验.在创作中他坚持"愿意在一定形式的约束下诗句能生动活泼,舒卷自如"的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12.
辛词中对四季景物的描写豁人耳目。“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四季风景词人会产生不同的情愫,四季的秀美风光词人尽收眼底,诉诸笔端,抒发的是一种欢乐情怀;联系词人一生的遭遇,四时变化给予词人更多的是一种悲苦的情绪而体现为悲情。  相似文献   

13.
试论陆游的巴渝怀古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游中年入巴蜀,任夔州通判,后离川经夔,在巴渝地区创作了二十一首怀古诗,或抒失意之感,或发爱国之情,或盼壮志得酬,或借史针砭现实,虽然处于人生低落时期,仍不忘抗金复国之志,始终蕴藏着一颗爱国之心,这也正是其中年诗风转变的发轫。  相似文献   

14.
《冰壶集》词如其人,冰清通透,是李亮伟先生前半生游历、述怀、追忆、观物的集成之作,题材内容不拘一格。其性喜游历,所作山水词,融词人的意趣、情怀与澹荡于胜景中,韵致清远。所为乡情、爱情等感怀词,则体现了词人的至真情性。咏物诸作,又常常用真诚易感的心去感悟和体察生活,于细微处见机趣,借物象发抒怀抱。咏史数阕,则以学养为基石,词史结合,古今互鉴,旷达的精神内核常以或雄健或疏淡的词风出之。  相似文献   

15.
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禛曾经两次入蜀,对蜀道的山高水长路险,有真切的体会;对沿途的历史风烟,有无限的感怀。期间创作大量诗歌,或写景状物,或咏史述古,或题赠亲友,都发乎至情,蕴含了凝重的羁旅行役之愁、思乡怀人之痛、吊古伤今之感,深刻体现了王士禛入蜀途中的情感世界,是王士禛蜀道诗感人至深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康熙十七年拜谒冯溥对于王嗣槐来说意义非凡。冯溥的礼待与人格魅力、诗学影响以及受冯溥所托编选当代诗选,使王嗣槐产生整饬诗坛的动机。在冯溥的影响与鼓励下,王嗣槐开始大力提倡唐诗,反对时下盛行的宋诗风气;他的诗歌创作、诗学批评都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经过反复斟酌,五年后终于向诗坛领军人物王士禛、王又旦申述观点,施加影响,而王士禛正是在这种压力下重返唐诗道路。王嗣槐的诗学活动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冯溥对诗坛的影响,对他的诗学活动缘起、过程的考察使康熙年间诗歌史的路径更加清晰。  相似文献   

17.
"男子作闺音"是宋词中一种独特的创作现象。两宋众多词人中,程垓乃男子作闺音之典型,他的词集名《书舟词》,其中闺情词有20多首。程垓以女子口吻为代言体作闺情词,用曲折婉转的方式反映自己与故乡以及与意中人的双重别离,间接自我抒情,题情合体。然而他在闺情词创作中仍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男性主体意识,以男性化视角来想象伊人,这使得词中女主人公形象略显人情不足。  相似文献   

18.
论杜甫致弟妹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致弟妹的诗歌既体现了殷殷手足情深,也包含了双重怀土之情,即乡思之情和恋阙之意。这既与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以及时空的隔绝状况等共性因素有关,也与杜甫独特的身世经历等个性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陈白沙援诗学入儒学 ,通过做诗呈现其活泼自由的精神追求 ,吐露性情 ,以诗证道 ,自有风韵。他的本体之学讲究自我体悟 ,心与道俱 ,万理一心 ,鸢飞鱼跃。由于他是以诗呈心 ,以诗运思 ,因而不求言说 ,只讲情感体验和操存洒落。白沙心学讲究人生对宇宙万物的觉解 ,但不重视对规范的遵从。它是一种自我受用的精神哲学。  相似文献   

20.
徐志摩创作了大量的歌咏爱情和自然的诗,并在创作中直接秉承了传统诗歌的精神品格和生命情调。他在情诗中体现了人的生命意识和自由精神,并呈现出深情诚挚、含蓄优美的古典美学特征;体现了徐志摩对传统诗歌文化的认同与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