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危机的社会经济根源始终是相对需求不足,虽然引爆的具体原因不同。世界经济一体发展的结果使危机的同步性提高,因此高贸易依存度使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经济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一般阶段,而危机阶段又包括九个段落,并与金融危机密切相关。认识危机、认识中国自身优劣,才能克服危机。但是,克服危机还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需要根据中国实践选择突破口和经济杠杆。  相似文献   

2.
资本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社会经济根源始终是相对需求不足,尽管引爆的具体原因不同。世界经济一体发展的结果使危机的同步性提高,因此高贸易依存度使中国不可能独善。经济周期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而危机阶段又包括九个段落,并与金融危机密切相关。认识危机、认识中国自身优劣,才能克服危机。而克服危机还需要马克思学派的正确理论指导,需要根据中国实践恰当选择突破口和经济杠杆。  相似文献   

3.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危机的社会经济根源始终是相对需求不足,虽然引爆的具体原因不同。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结果使危机的同步性提高,因此,高贸易依存度使中国也不可能独善。经济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一般阶段,而危机阶段又包括九个段落,并与金融危机密切相关。认识危机、认识中国自身的经济特点,才能克服危机。另外,克服危机还需要马克思学派的正确理论指导,需要根据中国实践选择突破口和经济杠杆。  相似文献   

4.
虽然引发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不同,但其社会经济根源始终是相对需求不足。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结果是危机的同步性提高,因此高贸易依存度使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经济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而危机阶段又包括九个段落,并与金融危机密切相关。认识危机、认识中国自身的优劣,才能克服危机。但是,克服危机还需要马克思学派的正确理论指导,需要根据中国实践选择突破口和经济杠杆。  相似文献   

5.
本期导读     
发端于美国2008年的次贷危机正演化、扩大为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是全球金融系统自1929年以来所面临的最大危机,崔巍在《经济及金融危机成因、克服依据与中国发展途径——科学管控观与目前实践及理论再研究》中指出,尽管引爆的具体原因不同,但资本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社会经济根源始终是相对需求不足。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危机的同步性提高,因此,高贸易依存度使中国不可能独善。经济周期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阶段又包括九个段落,并与金融危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贸易保护主义:后危机时代中国面临的“新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余波尚未平息,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复苏路上需要克服的又一"危机".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中国遭遇贸易保护主义的严峻形势,结合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就中国如何突破贸易保护主义壁垒提出了若干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次贷危机影响中国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次贷危机通过贸易传导机制、产业联动效应和金融传导机制对中国实体经济产生严重的影响,使中国经济陷入外需萎缩、内需不振、就业压力大、金融市场低迷等内外交困的境地.为了有效降低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需要综合运用外贸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以及股市政策等帮助中国企业改善经营环境.使实体经济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8.
以经济成长时期为界,战后日本学界的中国认识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到60年代末期为止。这一时期日本学界的特点是,以批判日本社会封建性为主要特征,对中国的社会变革持肯定态度。第二个阶段从70年代算起。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人的传统文化与行为方式得到了重新评价。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落后状态也使日本学界的中国认识发生了变化。这里所考察的主要是战后日本的中国学界,拟通过对战后日本中国学的解析,勾勒出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的形成和变迁过程。此外,通过比较论证,指出意识形态与学术研究的关系以及社会舆论与学术研究的相互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
浅析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于2007年2月的美国次贷危机,目前已经演变为席卷美国、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中国作为一个正在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国家,自然也无法置身事外。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此外,还要用科学的发展观认识这场危机,使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次历史性机遇。  相似文献   

10.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对开放度较大的中国影响自然不小,但危机中也孕育着机会,如善于应对,并非没有变害为利的可能。总的说来,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有助于中国克服自身问题,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也有利于中国改善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危机也为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话语权提供了机遇;危机还有助于中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吸引国外高级人才;也为中国有效使用巨额外汇储备、储备战略资源提供了重要机遇;危机的爆发更为我们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透析其危害提供了机遇,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善于把握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给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  相似文献   

11.
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经济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金融自由化的产物,对实体经济有强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脱离实体经济基础的过度发展,致使虚拟经济对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的破坏作用日益明显,并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应合理发展虚拟经济,防范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12.
由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深化演变,已由发达国家向新兴国家蔓延,进而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扩散,并通过货物链和价值链影响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战略。鉴于这场危机的后续影响仍在不断释放,而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规模空前,在上述领域面临严峻挑战,因而剖析了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探讨了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及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而梳理阐述了中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的外交举措。  相似文献   

13.
混沌与金融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混沌理论角度深入研究了金融危机产生的非线性机制 ,认为已过去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是一场金融混沌行为 ,分析了其存在的混沌特征 ,并就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数量关系 ,初步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4.
2011年欧洲债务危机成为影响整个世界经济局势的重大事件。造成欧洲债务危机产生的主要根源是,欧盟仅仅解决了货币统一的问题,而没有解决财政统一的问题。欧洲债务的爆发给欧盟的发展既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欧元区、欧盟以及欧元的未来两三年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其所面临的问题仍会影响世界经济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金融危机与我国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发端于次贷危机的美国金融危机目前已经演变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世界经济正在陷入衰退期。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全球经济放缓必然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转危为机,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已席卷全球,本轮金融危机是因美国金融衍生产品泛滥和金融监管缺位造成的。危机对我国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国坚持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应对金融危机,确保了我国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7.
全球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让沿海地区经济模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然而重庆经济却逆流而上,成为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崭新引擎。重庆经济以其特有的发展模式抗击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并在金融危机后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重庆模式”深受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在分析重庆模式具体内容的基础上,将重庆模式与其他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重庆模式是一种政府主导的、以发展内需为主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模式,并强调创新的生产力发展模式和不断提高的政府质量是保证重庆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经济危机下日本的劳动和社会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迅速陷入了大萧条。起初被专家认为受影响较小的日本经济也遭受了重大打击。日本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面临诸多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就业结构在经济急速恶化的背景下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社会的诸多问题对不同社会集团的影响不同。一般而言,当经济增长时,大多数社会集团都会从中受益;而当经济面临危机时,不同社会集团之间会出现差别,问题集中出现在特定的社会集团中。  相似文献   

19.
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规模大、影响深,并且正在向实体经济危机转变.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但也为中国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国民经济现代化提供了机遇.产业升级不能简单淘汰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应运用知识和技术对其进行改造,同时以新的科技革命催生新兴产业形成规模.  相似文献   

20.
过低的储蓄率、超前的金融创新、宽松的货币政策及松懈的金融监管,致使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并逐渐演变为全球金融风暴。金融风暴对中国的金融、经济层面都产生很大负面影响。当前,中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从金融层面、经济层面实施相应对策,并要注意短期和长期政策相结合,争取做到解燃眉之急的同时无后患之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