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非道德化”是现代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否认艺术和伦理道德的关系以及艺术的思想教育功能,二是蔑视、拒绝传统的道德准则,以反道德态度对待道德问题。现代派小说的非道德化涵盖了这两方面的内容,不过,其表现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一种形态是,作者立意反对传统道德,力图在小说创作中突破传统道德的禁区。英国的戴·赫·劳伦斯便是这样的作家,他的几部性爱心理小说,特别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恰特莱夫人的情人》(1928)就是这一类小说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法律在本体上或规范内容上必然受到道德的限制。法律的"内在道德"是合法性完美状态之判断标准。对法律的道德限制的论证是为了在法治建设进程中更好地利用"法律"这一人类理性工具。本文从法律与道德的一般关系出发,通过论述道德如何对法律进行限制及限制的程度,认为法律既要服从外在道德,也要服从内在道德,最后得出法律必将由道德理念的法律向道德化回归,即认为法律道德化是法治社会理想状态的归宿。  相似文献   

3.
维贝克的"技术道德化"理论以"劝导技术"和"助推技术"为其主要实践进路,通过对技术人工物的道德化设计,达成对身体行为的道德化引导.但维贝克把技术人工物道德功能的实现归结为技术意向性和技术设计,致使他无法解释产生"设计者谬误"的内在根源.通过身体的前反思自身觉知维度的引入,一方面可以把身体意向性看作是技术人工物道德化功能之实现的内在原因,另一方面也能够找到导致"设计者谬误"出现的身体现象学根源.因而,基于身体现象学的技术设计进路不仅需要把对物的设计和对情境的设计结合起来,而且也要把对技术设计的反思和对技术使用的反思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刺猬歌>是一部用"野性思维"抗拒现代性后果的作品.这部作品体现了本土化"小叙事"对全球化"大叙事"的反驳.张炜的这次叙事是作家反思现代性、挑战全球化的象征性行动."野性"与"现代"的参照是结构叙事的基础;道德冲动是叙事的主要动力.小说有传奇和再现两重叙事结构."人兽姻亲"是延续作者"野地理想"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5.
美国"人的现状小说"和中国"新状态"小说是两国当代文学中的两大景观.有着强大阵容的两国当代小说创作群体,由于其书写"作家个人世界"和"个体性"的模式,放逐了某种社会意义和某种道德指向,在主题、题材和创作方法上均有不少相似之处:寻找自我是它们的共同主题;欲望化的叙事是它们的共同题材;自然主义和某种荒诞形式是它们或强或弱的共同倾向.  相似文献   

6.
论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的伦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的伦理学基础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上颇具争议.被教条化、实证化理解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正是产生此争论的根源所在.而基于实践性、历史性语境中的解读指明了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内在的伦理学向度,即内蕴于非道德化的社会批判与社会发展话语中的对人类真正道德化生存的伦理承诺.必须回到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伦理语境之中,重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7.
湖北作家刘醒龙的小说中内蕴着鲜明的道家文化取向,而这种文化取向贯穿在他的乡村、乡镇与都市工业题材的小说之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对自然素朴的乡村文明的追慕、对异化人性的现代文明的厌弃、宽容因顺的道德观和女性崇拜.道家文化的浸染形成了刘醒龙小说创作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8.
刘醒龙是新时期以来非常重要的小说家,新现实主义、新乡土小说代表性作家。近三十年来学术界对刘醒龙小说的研究较为充分,曾经出现过三次研究高潮。刘醒龙小说的整体研究、单篇评论、文化研究等都已经获得了较大成绩。在未来的研究中,学术界应该进一步把刘醒龙小说放在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现代性视野中来把握其思想价值,放在更为宏大的文学史视野中来把握其独特地位,运用影响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进一步厘清其小说思想艺术的文学史传承关系,全面总结和阐发其创作经验。这样,才能真正把刘醒龙小说研究推向较高的学术境界。  相似文献   

9.
"道"是钱穆儒学思想的核心范畴,钱穆从哲学本体意义上讲"道"的博大深厚,又从人生意义、伦理价值的角度谈"道"的细致精微.在钱穆的艺术哲学中,他提出"道为人生"这一内涵,倡导"涵咏深情的文,心中有道的人;性情与道德合一,人品与文品合一"的艺术境界,把真实的人生与理想的人生纳入到他人生艺术化的思考之中.  相似文献   

10.
"命名热"的延续与道德化立场是否会伤害其文学性,是当前底层文学引发的争议。其实这并不具有本质性意义,关键问题在于其在特殊文化语境出现时所附着的复杂问题状况,以及作家通过创作实现道德担当的同时更要重视作品的文学性本质。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伟大的人格力量 ,为现代人树立了一种人格典范。当代大学生应自觉地以邓小平的人格风范为榜样 ,从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态度几个方面构建科学的人生观 ,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2.
矢志抗元、以身殉国的南宋朝臣文天祥 ,之所以亦能在元人的“道德法庭”中被列为仁人志士的伟人之列 ,乃是由于其叙事本体充满了以“正气未亡人未息”为精神支柱的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13.
个体发展是多维价值尺度的统一,道德完善是个体发展的价值目标.道德完善与个体的发展,统一于个体的人生实践.道德完善对于个体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个体的人生实践之中,个体人生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就在于追求人生理想的美好愿望.作为一种道德理论,道德完善来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生活,并以超越现实的理想目标为价值取向,指导个体进行人生实践,引导个体追求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4.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与读者进行生命对话的桥梁,因为艺术家不仅把他的审美道德思想与情感寄托在形象之中,而且还要通过形象创造对社会道德规范进行价值判断。事实上,创造艺术作品就是通过创造生动而完整的人物形象来展示丰富的审美道德思想的过程,不过,艺术家的不同审美道德价值选择最终决定了艺术作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韩愈被贬潮州,心态是复杂的、不断变化的,他始终没有断绝过孤寂、恐畏和苦闷,而且还因其依附意识而导致人格上的自我摧抑.但他也不乏自我拯救的努力,不乏儒家理想在现实中的自觉践履.这是人在困境中对道德人格自我完善的追求,是人在沉沦中求取心境拓展精神提升的手段.韩愈的心性有凡庸卑琐的一面,也有阔大高昂的一面.他不可能纯以道德理性胜而达到宋儒的境界,但他的心态和品格却因感性的充盈而显得更为真实.  相似文献   

16.
《离骚》用名目繁多的芳草佩饰来象征诗人一种追求,本文认为这些芳草佩饰是《离骚》的主线意象,有统率全诗、结构全诗的作用,象征诗人的“美政”理想。  相似文献   

17.
苏轼两度来杭均因政治原因外放做官,处于人生的失意时期。但他坚持为百姓做事,以实际行动来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实现其政治理想;苏轼生活积极、快乐,他观览山水、吟诵诗词、结交僧侣,与杭州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形成了最好的融汇状态。这种生机浩荡、天趣洋溢、超然旷观、自足完满的人生境界,是对儒家思想的坚持,又是对佛道思想的吸收。入世之志意与超旷之襟怀,构成了苏轼人生的一体两翼,传达了他对个体生命的真正重视,为我们树立了可供仿效的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魏蜀吴三国鼎立 ,以魏国胜利、蜀吴失败而告终的历史悲剧。作者罗贯中以刘蜀为汉家正统 ,把道德理想与人格理想都寄托于匡扶汉室的刘蜀集团身上。这种历史道德化的创作动机 ,却遭到了历史法则的无情嘲弄。他的“拥刘反曹”的历史观 ,因历史与道德的二律背反而陷入困惑之中 ;他的道德理想与人格理想 ,也随着传统的价值体系的失落而破灭。小说留给读者的 ,只是“是非成败转头空”的幻灭 ,和“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的慨叹。这就是《三国演义》耐人寻味之处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道德与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儒家道德价值理想、价值取向和价值规范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对大学生树立远大的价值理想,形成正确的义利观及和谐的处世观的重要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杜甫流离陇西以及西南时所作诸诗中,经常出现汉末著名隐士"庞公"这一意象.它在杜诗中有着颇为复杂的意义,一方面,它反映了杜甫在乱世流离中以隐逸自视的自我意识,是杜甫自我形象的写照;另一方面,基于自觉的家声意识,杜甫又以"儒"否定了自己"庞公"式的隐逸生活,信守自己的人生理想,从而超越了普通士人的隐逸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