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现象学的还原理论以及笛卡、尔康德对胡塞尔的影响,指出通过现象学的还原而找到的先验自我,使胡塞尔克服了康德“物自体”不可知论的困难。  相似文献   

2.
研究康德美学,最好是从方法论着手。而胡塞尔现象学对于理解康德美学具有特殊意义。在现象学视野下,可以发现,反思判断是理解康德美学的关键。反思判断不同于规定判断,不是以“普遍归摄特殊”,而是“从特殊寻求普遍”,暗含着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思路。康德的审美判断作为反思判断一开始就立足于情感(特殊),而把对象的存在加以悬搁,超越了认识论(客观主义)美学。康德从先验主义立场出发,努力纯化审美判断,确立起情感的普遍本质结构,从而超越心理学(心理主义)美学,显示了胡塞尔现象学“先验还原”的思想萌芽。康德美学正是依靠这样一套“准现象学方法”实现对前康德美学具有重要意义的方法论革命,为近代美学向现代美学转化提供了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康德的感性直观论与胡塞尔的范畴直观论的比较分析,证明胡塞尔企图突破康德的感性直观论的界限而创造出所谓的知性直观,是不成功的。然而胡塞尔的努力也揭示出康德的感性直观的局限性,即康德的知识论只注意知识的可能性而忽视了对知识的多样性的原因的分析。这样,胡塞尔对哲学的发展仍然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不同于胡塞尔的新的范畴直观论,把范畴直观定义为“带有个性色彩的感性直观”,并对这一新的范畴直观的形成机制、表现形式、作用和意义作了初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从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对比研究中,本文指出康德美学的根本特征在于其“先验反思”的现象学性质。在康德之前,西方美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绝对对立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康德美学以一套“准现象学方法”给予了前康德美学中主客二分的自然主义立场以巨大颠覆。然而从根本上看,康德又只是属于传统的,康德美学只具有“半现象学”性质,康德超越自然主义的立场与胡塞尔现象学相比是极不彻底的。以现象学为视角,本文批判地指出:一方面,康德对于审美判断之中介性的确认,表明他并没有达到现象学关于意识的始源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康德对于审美二律背反的解决及其暴露出的二元论哲学的内在矛盾,又表明他没有达到现象学关于主客不分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从笛卡尔、康德到胡塞尔逃避“唯我论”的努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历史地论述了西方哲学从笛卡尔到康德再到胡塞尔等人的主体主义哲学逃避“唯我论”的努力,认为笛卡尔和贝克莱走的是外在超越的路子,而胡塞尔与康德走的是一条在自我之内超越自我的内在超越之路:即在自我意识领域里对经验主义和心理主义进行批判,在主观性中建构普遍必然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海德格尔 “现象学时代”之思想嬗变的讨论,旨在提供一种阐释海德格尔早期 生命哲学转向的可能思路。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为海德格尔提供了表述源初生活体验的可能性;与此 同时,拒斥笛卡尔式主体性的努力,一直贯穿在海德格尔早年对关于此在的基础存在论的建构过程之 中。换言之,通过拥抱胡塞尔现象学来拒斥新康德主义的主观逻辑,与通过转向生命现象学来拒斥内 在于胡塞尔现象学之中的笛卡尔式主体性问题,这两种思想冲动同时交织在海德格尔的 “现象学时 代”探索 “源初生活体验”的哲学路向上,构成了 《存在与时间》这部 “20世纪最伟大的反笛卡尔 文章对海德格尔 “现象学时代”之思想嬗变的讨论,旨在提供一种阐释海德格尔早期 生命哲学转向的可能思路。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为海德格尔提供了表述源初生活体验的可能性;与此 同时,拒斥笛卡尔式主体性的努力,一直贯穿在海德格尔早年对关于此在的基础存在论的建构过程之 中。换言之,通过拥抱胡塞尔现象学来拒斥新康德主义的主观逻辑,与通过转向生命现象学来拒斥内 在于胡塞尔现象学之中的笛卡尔式主体性问题,这两种思想冲动同时交织在海德格尔的 “现象学时 代”探索 “源初生活体验”的哲学路向上,构成了 《存在与时间》这部 “20世纪最伟大的反笛卡尔 主义著作”形成的 “史前史”。  相似文献   

7.
胡塞尔通过对“康德问题”的重提和解释,凸现了认识可能性的问题。并通过对自然的思维态度以及由之产生的自然科学在解决这个问题上的困境的揭示提出了一种不同于自然思维态度的哲学思维态度。理解自然的思维态度与哲学的思维态度的区分是进一步掌握胡塞尔现象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在几何图形性质的哲学问题上,康德的观点为先验构成意义上的非柏拉图主义,胡塞尔的观点为经验建构意义上的柏拉图主义,维特根斯坦的观点为解构意义上的反柏拉图主义。胡塞尔关于几何图形的观点较之于康德与维特根斯坦具有较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美国高级现象学会主席、“哲学教授A·T·蒂米尼亚(Anna-Teresa Tymieniecka)女士1988年终于出版了她的长篇巨著《逻各斯与生活》第一卷(Logos and Life.Book 1),副标题为《创造性经验和理性批判》(Creative Experience and the Critique of Reason)。在长期的哲学生涯中,蒂米尼亚教授孜孜不倦,著述甚多。她的这部巨著,在美国哲学界引起强烈震动,被认为是对古典现象学的严重挑战,代表了现象学发展的新阶段。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和胡塞尔曾先后提出“理性批判”的响亮口号,试图与从前的哲学思维方式彻底决裂。作为时代的精神哲学,康德和胡塞尔的批判理性是当之无愧的,他们开辟了不同的哲学时代。可是,作为旧哲学和古典现象学的代表人物,康德和胡塞尔的“理性批判”仍停留于人类意识之上。他们的哲学体系不同,然而,他们的哲学基点都是理性。  相似文献   

10.
西方哲学史上,自笛卡尔至胡塞尔的认识论范式内,对主观意识如何认识外物的认识论难题,有四种不同的解决方式:实在论、内在观念论、先验观念论以及先验现象学。胡塞尔1906年首次提出了认识批判,它来自康德但又在其先验现象学框架内对康德作了批判。因胡塞尔仍在笛卡尔的认识论范式内,其先验现象学的问题亦受这一认识方式本身的局限。海德格尔提出切近物的首要方式不再是人的理性认识,而是此在的非理性的、情绪性的生存体验的基础存在论,使他走出了认识论框架,建立了新的心与物的关系范式,实现了问题的“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