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凉州是河西走廊重镇,地理位置独特,自然条件优越,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自汉辟河西四郡以来,这里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驿站,佛教在这里广泛传播并发展。西夏政权的建立者是党项羌人,西夏统治者信仰并重视发展佛教,并把藏传佛教作为西夏的国教,藏传佛教对党项西夏政权影响深远。凉州藏传佛教是西夏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藏传佛教在凉州的传播有深厚的佛教文化基础、民族基础和历史渊源。其对西夏及后世佛教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佛教传入吐蕃后,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遭受过巨大的挫折,青海成为西藏佛教后弘期的重要源头,并最终形成了极具藏文化特征的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在其形成后,就开始了其向外传播的历程。青海由于和西藏在地域上的毗连以及历史的渊源,宋代在青海形成了以玉树和化隆为中心的两个寺院密集的分布区。  相似文献   

3.
藏传佛教又被称为藏语系佛教或喇嘛教,属于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藏传佛教,一是指在藏地形成或经藏地传播发展的佛教;二是指以藏语、藏文传播的佛教。按照西藏佛教史籍的记载,佛教传入西藏大约在公元5世纪。但是根据现有的可靠史料记载,佛教传入西藏应为公元7世纪前后的松赞干布执政时期,且有两个途径,一为印度,二为汉地,是由印度佛教、汉地大乘佛教、藏区原有的苯教以及藏地的民俗习惯结合而成的。根据它的历史发展过程,又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两大时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藏传佛教形成了诸多派系和自己独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佛教分汉地佛教和藏语系佛教(或称藏传佛教)两大支。藏传佛教思想是印度、汉地佛教思想和西藏传统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一经形成,就对藏族古代思想产生巨大的影响。藏传佛教思想实际上是藏族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藏族古代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可以这样说,从赤松德赞(公元755至797年在位)到西藏解放前,藏传佛教思想几乎成  相似文献   

5.
萨迦派在历史上曾是地位显赫的藏传佛教派别之一,势力不仅波及卫藏、康区、安多等广大地区,而且对印度、尼泊尔等南亚国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萨班及八思巴时期,萨迦派在安多地区发展迅速,逐渐形成了以凉州、临洮为中转站,以卓尼为传播中心,不断向周边扩展的宗教圈,直到15世纪格鲁派不断强盛时才渐渐淡出安多地区,退居四川阿坝,形成了以求吉寺为中心的萨迦宗教圈。现今,萨迦派在安多地区的寺院主要集中在四川阿坝地区。  相似文献   

6.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佛教由尼泊尔、印度、汉族地区三路传入西藏后,经与当地传统的苯教斗争、融合而产生的独具特色的宗教流派。自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时代起至近现代,藏传佛教历经演化,不断扩展,全面渗透于藏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在地域上扩张传播至四川、青海、甘肃、内蒙、云南等地,甚至飘洋过海传到欧美等外邦之地。在藏族社会里,曾长期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经济上确立过寺院农奴经济制度;文化上藏传佛教包容了哲学、教育、美术、天文、地理、医学、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等领域;藏民过去的思想与行为无不学制于佛教。因此,要了解藏族的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包括接受了藏传佛教的蒙古、裕固、土族等少数民族的教育),就必须研究藏传佛教的教育(亦可称为寺院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7.
西藏原始社会里,藏族先民信仰的是多神教——本教。 公元前2年,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汉族地区。公元六世纪末或七世纪初,佛教又从印度传入西藏。 从松赞干布时代开始,西藏佛教受到内地佛教很大影响。佛教在西藏经过同本教的长期斗争,同时又吸收了本教的某些内容,后来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西藏特色的中国佛教支系,即藏传佛教。  相似文献   

8.
藏传佛教是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随着西藏与汉地交往的深入和频繁,藏传佛教在汉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在汉地的大量兴建。以成都白岩寺为例,文章主要从藏传佛教建筑的材料选择上注重继承藏地佛教建筑的历史传统和古代优秀的建筑思想,色彩搭配上注重对佛教传统内涵的彰显,装饰艺术上突出对宗教教义弘扬等角度出发,探讨汉地藏传佛教建筑作为藏传佛教在内地传播的历史实物见证,其所呈现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与当地的本土文化发生各种关系,经过充分的本土化和民族化,被纳入当地文化中,即文化的“整合”或“趋同”。佛教自7世纪传入西藏后,与当地文化融合发展形成藏传佛教,成为藏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其中佛教舞蹈是佛教仪礼的组成部分。佛教舞蹈传入西藏后,经历了同样的过程,经过与当地舞蹈文化之间的碰撞、融合,形成了具有藏传佛教特色的佛教舞蹈羌姆。  相似文献   

10.
传入中国的佛教主要分汉地佛教秘藏传佛教两大支。在汉地,东汉时期佛教就已传入,到隋唐以后形成各宗派。在西藏,公元7世纪佛教开始传入,到公元11世纪形成各宗派。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颉颃、相互吸收和相互融合,形成了与印度传统佛教迥然不同的新学说、新体系,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推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本文就佛教在西藏和汉地的传播作一比较,尚祈学术界指教。  相似文献   

11.
甘肃武威凉州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凉州贤孝",以宣扬孝道为主题,儒释道兼收并蓄,形成了以孝为核心的三教融合。  相似文献   

12.
“凉州贤孝”是一种起源很早的民间说唱艺术,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与敦煌变文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宋元以后,民间艺人在题材和主题上对古凉州民间说唱艺术进行改编,逐渐形成了以表现“贤”与“孝”为主题的新曲目,同时也保留了因果报应、转世轮回等佛教思想。“凉州贤孝”大多是由盲人用凉州方言演唱,主要用三弦和二胡伴奏,内容包括“家书”、“国书”和一些杂调。“凉州贤孝”具有文化传承、教化、娱乐、宣泄、沟通等多种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3.
王维奉佛的原因很复杂,但主要与他仕途上经历的三次坎坷密切相关。初仕被谪使王维长期徘徊于仕与隐之间,出使凉州所见所闻使他陷入迷惘和困惑,安史之乱中陷贼则是他遭受的最重的精神打击。正是这三次仕途上的挫折使王维一步步靠近佛教并走出一条奉佛入世之路,而这是由王维自身的性格决定的。内倾型的性格气质是王维在遭遇外部挫折时转而向佛教禅门寻求精神寄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十六国时期的关中地区,在前秦、后秦的相继统治下,出现了一个佛教蓬勃发展的局面。在此过程中,罽宾来华僧人在毗昙学(以说一切有部经、律、论为主)的传译方面出力极大,对汉地洞悉印度佛教理论体系,乃至在全国范围内出现弘法的高潮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建设世界文化大都市,已经成为近年来西安文化建设中引人关注的议题;在中国佛教史上,西安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一直是中国佛教研习和弘传的中心;西安市区佛教寺院众多,不仅是都市佛教文化建设的重镇,而且在当代中国佛教文化建设中产生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如何发挥这些寺院在都市文化建设的作用,形成佛教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和谐互动关系,对于推动社会进步,有一定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介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阐述了佛教的主要思想,佛教与茶叶的关系,以及茶叶对佛事活动和佛教对茶叶栽培、加工、茶叶文化和茶叶传播与交流的相互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一方面,佛教逐渐演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特别是从文学上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文学的助佛教弘传并融汇于中国文化,两者相互作用,初始借文学以宣扬佛教.渐趋达到佛教意识,对正常文学式样的有机渗透,文学不再表面化地宣扬佛教教理.而是在其意境中把人们引向空寂的世界。  相似文献   

18.
居士佛教在近代佛教的变革与发展中有重要作用,甚至对出家人的地位提出了挑战。太虚大师作为近代佛教改革的领袖人物,他是怎么看待居士佛教的呢?本文将分析太虚大师对居士佛教的护法、弘法作用的认识,以及他对居士佛教的指导、改造,如太虚对佛化家庭、佛化青年的重视,对居士佛教弊端的批评。他对居士佛教的指导与改造都体现在他的正信会组织理念中。此外,太虚对近代僧俗争端的看法是他居士佛教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