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自然观的超越和发展。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辨证统一关系,奠定了人类社会新型和谐生态文明观的基础,对当代中国和谐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自然观的超越和发展.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辨证统一关系,奠定了人类社会新型和谐生态文明观的基础,对当代中国和谐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是人与自然关系重塑的过程,其中蕴含着自然观、伦理观和实践观的巨大变革。首先,人类需要对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机械自然观进行反思,进而建立有机论的整体自然观。其次,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从征服自然到保护自然的转变。然后,形成一种关爱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切实尽到关爱自然的义务。最后,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践观并以之改变人类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大自然观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基础,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大自然观在当代的体现,其本质均是对和谐的理性追求,所涉及的人与自然和谐问题,不但是可持续发展理念所关注的,而且是现代教育哲学所迫切需要回答的。无论是科学还是哲学的掌握与利用,都必须借助于教育。发展科学文化教育应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西方学者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归结为"生产中心主义,忽视环境保护",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歪曲。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很早就关注资本主义工业化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从属性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和谐统一;从主客体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和谐统一;从本体论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有机体和无机体的和谐统一;从历史观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和谐统一;从价值取向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和谐统一;从现实性关系上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目标是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和谐自然观是一种从根本上超越了有机论自然观和机械论自然观的新范式,为当代生态伦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是实践意义基础之上生态自然观。它阐明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建设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与传统的“科学”自然观不同的是,后者认为自然只是实现人类发展的工具以及人类进行理性统治的对象,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简单的技术理性的统治关系。前者则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社会的和谐必然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之上。科学发展观对“科学”自然观辩证的否定,要求应该正确看待自然的内在价值与人类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活动中做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正确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达成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解,最终实现生态共同体的完整和美丽。  相似文献   

8.
道家自然观的生态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环境问题的根源之一,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和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指导下形成的自然观。道家的自然观则认为自然界的本质是生养万物并因任万物自由生长,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对待自然界的正确态度是因任自然。道家的自然观,有助于我们确立人与自然互利共生的自然观,并在实践中采取遵循自然规律的方法论,从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创立和发展 ,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于自然观的片面理解 ,自然不再是与人对立和分离的存在 ,而是与人一体化的有机整体的一部分。马克思着重从人类社会的某一特定形态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 ,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社会条件 ;而恩格斯则从自然的历史考察自然 ,利用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 ,进而描述物质自然界从无机界向人类社会的演化过程。然而无论如何 ,以上区别都建立在人与自然根本性一致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0.
雷蒙德·威廉斯的自然观揭示了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人与自然的位置、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认识。他的自然观启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首先解决生态观念问题。我们必须认清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必须从生态思想传统中吸取精华,建构有利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持续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之道。  相似文献   

11.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非合作博弈的必然结果,其深层根源在于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自然观误区。低碳社会以人与自然的价值和谐为逻辑基础和价值依据,旨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作博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价值导向。在低碳社会视阈下,应坚持自然的"返魅"、"发展"与"环境"的统一、合理张扬人的主体性等理念,不断促进人与自然由矛盾对立走向全面和解。  相似文献   

12.
建构和谐自然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识论前提。中庸方法论对构建和谐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在于:运用"执两用中"的方法,汲取"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合理要素,有助于确立人与自然平等的观念;运用"和而不同"的方法,有助于维系人类社会与自然两大系统之间平衡观念的形成;运用"时中权变"的方法,有助于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的动态性。  相似文献   

13.
科学和技术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中介和桥梁,处理好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对于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是至关重要的.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的角度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述,认为现代人应在正确认识科学了解技术,及其关系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自然观,建立新的自然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蕴涵的生态学思想和中国佛教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思想源泉和哲学基础。在承认二者存在本质区别的前提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人与自然关系的三个层面,即和谐共生、自然—生命中心主义、人的价值性存在,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与佛教自然观的相融互通之处,以期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崭新的生态文化理念,提供正确解答时代性问题的途径,也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提供新的致思路向。  相似文献   

15.
自然生产力思想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重要内容.重申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必然要求;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解决当代生态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达到社会和谐,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社会实践维度.  相似文献   

16.
生态哲学把人、社会与自然视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是一种新的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基础。生态哲学要求人类必须树立和谐的自然观、爱自然的生态意识、限度生存、和谐统一的思想,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的发展总布局把生态伦理与政治伦理、经济伦理、社会伦理和文化伦理有机结合,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人类主体地位观、道德约束和法律保障相结合的实践观等生态伦理内容。  相似文献   

18.
有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在生态文明研究方面值得重视的两种社会思潮。有机马克思主义倡导马克思与诺斯·怀特海的“联姻”,通过批判“现代性”来探寻生态危机的根源,主张以诺斯·怀特海哲学为基础并建立一种有机整体的自然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思想出发,在批判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对生态中心主义所主张的自然观也提出了否定,它主张建立一种新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二者在理论基础、哲学立场、思维方式上存在根本不同,对这两种自然观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还可以明确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自然观、实践观和主体性思想与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有着密切地联系.但是,马克思从社会历史的视角更深层揭示了人类中心主义产生的根源.人类中心主义与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存在紧密联系,人类中心主义的出路何在?在马克思看来: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片面、狭隘与冲突的社会关系,建立一种新型的全面、和谐与融洽的社会关系;其次,把对自然的控制理解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把握;最后,寄希望于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20.
威廉·华兹华斯的自然观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目标,而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社会相对薄弱的生态意识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主要障碍。威廉·华兹华斯诗歌的重要主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他的自然观渗透着一种浓重的尊重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意识。威廉·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