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赖特·米尔斯是美国最重要的也是最有争议的社会学家和社会评论家之一。上世纪50年代,米尔斯以其敏锐深刻的洞察、犀利流畅的笔锋对以盛行于世的结构功能主义为代表的传统观点进行了无情批判,认为它们过于抽象僵化而脱离社会现实,不能真正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所以,他呼吁社会学家应具备一种“社会学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2.
近来,文艺舆论比较强调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这反映了发展着的现实生活的要求,也是文艺自身为了得到进一步提高必然会提出的问题。应当看到,近几年来,新人形象的塑造正是文艺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早在短篇小说《班主任》中,其主人公张俊石,就是一个新人形象。随着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和发展,新人形象不断出现于作品中,而且日益丰富多样、鲜明生动。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创作上和理论上还存在着对新人形象的意义估计不足,甚至根本怀疑的观点。那种单纯揭露阴暗面而调子消沉的作品,那种一味追求离奇情节而趣味低级的作品,那种一见强调新人形象就斥为“正统”而摇头的情况,足以说明文艺形势大好中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以至有同志在回顾“写英雄人物”这一主张的历史过程时,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的文学艺术难道真的需要强调写英雄人物?这种需要是我们文艺的幸运还是不幸?”凡此种种都证明,新人形象塑造问题上存在的某些模糊甚至错误的思想认识,还没有彻底澄清,很有必要深入探讨。大家知道,新人形象塑造问题确实受到过“左”的干扰。但是,婴儿同污水毕竟是两回事,不能皂白不分地把两者一起泼掉。文学如果不塑追足以体现历史发展趋向的先进人物的形象,这不仅不符合革命现实主义精神,恐怕也不是传统现实主义的本色。上世纪的现实主义优秀文艺,当它揭露和批判当时的黑暗现实时,也并没有忽视对生活中的美的发掘。以深刻的批判锋芒而攀登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高峰的托尔斯泰,是如此重视那种不断前进的人  相似文献   

3.
君·吏·士-解读《史记·酷吏列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酷吏列传》在整部《史记》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从表面上看,《酷吏列传》仅仅是关于十个酷吏的白描式的传记,而实际上它却是西汉鼎盛时期重要的政治思想史料。司马迁写作《酷吏列传》,不单是为了揭露酷吏们罄竹难书的罪行,更是在探究政治权力的制衡和约束。后人评论说:“一篇之中,感慨悲愤,汉廷用人之非与酷吏得报之惨,具见于此。此太史公悲世之书,所以致 ? ?垂诫之意,不独为十人立传也。”①《酷吏列传》反映了汉代君王、胥吏和士人三者之间复杂的关系,同时在对现实的激烈批判中寄托了司马迁对一种理想的政治体制的向往。   …  相似文献   

4.
美学的精神     
史可扬 《学术研究》2000,25(4):111-117
美学是在感性现实基础上解决人类生存的方式之一。而人类生存或存在的最基本方面,从根本上来讲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关系问题。理想作为人类生存的最高目标,是人的生存的终极意义所在,因而对这一境界的追求,就必然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但它又必须落实在人的现实存在的基础上。因此,解决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探求人类生活终极意义。这就是美学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一、平均主义的实质平均主义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它严重制约和阻碍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什么在理论上受到否定和批判的平均主义没有因遭批判而敛迹,反而以新的形式在经济生活中时时表现出来?我们认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否定和批判平均主义的理论在我国还远没有被人民群众所认识和掌握,没有引起广大人民心灵上的共鸣,因而其理  相似文献   

6.
由于自身生活经历的影响,福斯特的作品中经常缺乏父亲形象,而福斯特小说中的“父亲”问题也很少受到关注。拉康关于父亲的理论受到广泛关注,这一理论认为,父亲-母亲-孩子的三角结构是组成稳定家庭的关键因素。父亲的缺失会使这一稳定结构遭到破坏,但是,由于父亲缺失遗留下的位置会由他人或他物来填补,父亲的缺失也是象征性的。在福斯特作品《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父亲的缺失就是象征性的,父亲对女儿的监控作用通过其他人物得到了实现,文本中缺失的仅是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声音却是贯穿始终的。  相似文献   

7.
国人历来强调“男主外,女主内”。在教育子女时,也主张丈夫扮红脸,妻子唱白脸。但如今,这些差异却越来越模糊。在很多孩子心中,妈妈严格约束了自己的生活,父亲则比较开明、宽容。传统的“严父慈母”形象,正在被“严母慈父”所替代。  相似文献   

8.
法兰克福学派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最重要代表.其“社会批判理论”继承并发扬马克思哲学的批判精神,并从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人性、社会心理等方面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尤其是对“发达工业社会”最基本最迫切的问题即“工具理性”对人的异化问题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但也明显存在着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误读。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 ,科学技术实践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实践形式之一。但是 ,科技成果的广泛推广与应用 ,也给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了许多始料不及的负面后果。法兰克福学派从人与人关系的角度展开了对科学技术统治的批判。他们认为 ,在当代社会 ,技术理性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成为一种新的统治形式 ;科学技术也即意识形态 ,是人同社会、同他人、同自己的工作相异化的根源 ;并且还引发了生存方式的深度危机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的批判功能,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出于社会良知、本着对社会真诚负责的态度而对社会进行的反省与引导。它是一种不因权威与流行而认同、也不必站在其对立面的文化活动。发挥批判功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社会必须承担的一种责任,也是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新的基础。因此,增强西部高等教育的批判功能,有利于顺应强化批判功能的发展趋势,有助于西部教育创新体系的发展。这就要确立“探索和应用高深学问”这一高等教育组织观,充分认识西部开发对批判功能的依赖性,努力提高师生们的批判素质。  相似文献   

11.
评《驼峰上的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以形象反映生活,读者也是通过形象得到启发和教育,对于一部小说来说,文学形象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文学形象又主要不外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物形象和与之有关的生活场景形象。因此说如果没有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不能正确表现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那么这部作品是很难有什么典型意义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形象实际上决定着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 《驼峰上的爱》(以下简称《驼峰》)是一部以少数民族生活为创作题材的作品,那么,《驼峰》究竟有没有能够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蒙古族牧民形象,给人以精神的感染和陶冶;又有没有正确刻画祖国北部边疆的草原,紧扣时代的脉搏,深刻反映草原的时代精神和风貌呢?本文想提出一些商榷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1971年,世界为发现塔萨代人而感到震惊和兴奋,塔萨代人是一个以采集食物为主,由27个人组成的部落,他们一直在菲律宾棉兰老岛上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在这里,该部落的祖辈至少过了六个世纪类似的生活。这一小群人最显著、最重要的特征是他们根本没有侵略性。他们没有关于武器、敌意、愤怒或战争的词汇。  相似文献   

13.
柴婷婷 《兰州学刊》2012,(12):27-30
对生活世界的关注,是在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出现危机后开始的。20世纪西方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运动,正是针对形而上学遗忘人生活的现实世界的批判,而这一批判事实上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完成了,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生活世界理论,但其有生活世界理论的自觉,马克思哲学的历史转向正为这一批判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  相似文献   

14.
“抽象的观念能不能想象出来呢?不,不行的。”这种说法对不对?不信罢,古今中外持此种见解的大有人在,如早在罗马时期朗加纳斯在《论崇高》里就提到,有些人把想象称之为“形象制造”,十九世纪英国学者柯尔立治也认为想象力是造成形象和改造形象的能力;要信罢,历来又有许多人不赞成这种看法,如俄国化学家门德列耶夫就认为没有想象就不能产生化学元素表,列宁也有类似的说法,他说没有幻想甚至连微积分也不能产生。想象是不是只能产生形象,而不能产生抽象观念呢?或者说,想象是不是既可以产生具体形象也可以产生抽象观念呢?狄德罗有一个说法,对回答这个问题是有启发的。他说:“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  相似文献   

15.
司马光不仅是一个史学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诗人。他一生写作了二百六十多首古诗,七百七十余首律诗,总数超出一千首。他的诗歌创作深刻反映现实生活的佳作较少,形象化的名章俊语较少。因而不为研究文学史的人注意,更不为研学史学的人注意,这并不奇怪。从言志的角度看,司马光的诗歌是他认识社会,对待生活等方面思想感情的重要反映形式之一。我们研究司马光,除了研究他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史学思想,还要研究他的诗歌创作,思想感情生活,以求树立起他的立体形象,从而进一步寻求一个比较符合他的客观实际的总认识。一、批判现实、同情劳动人民。司马光对社会现实采取什么态度?通过他的诗歌我们可以回答,他采取批判的态度。他批判的矛头指向哪一面?指向他们统治集团自身。《洛阳少年行》写道:“铜驼陌上桃花红,洛阳无处无春风。青丝  相似文献   

16.
康德的整个“批判哲学”所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是:“人能知道什么?”人应做什么”?“人该希望什么”和“人是什么”?总起来,一个问题:人是什么?一门科学:人类学。因为前三问题都与最后一题有关。康德对这四个问题解答的出发点,就是他对古典思辨历史哲学,马克思及当代文化思潮产生深刻影响的批判历史观。它构成了全部批判哲学的真正基础,也标志着“康德学说的路程的结束”。①尽管康德没有写出象三大批判那样的著作,以致于让后人感到遗憾而准备写了一部《历史理性批判》来弥补康德哲学的不足。但是,正如英国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正确…  相似文献   

17.
赖特·米尔斯是美国最重要的也是最有争议的社会学家和社会评论家之一.上世纪50年代,米尔斯以其敏锐深刻的洞察、犀利流畅的笔锋对以盛行于世的结构功能主义为代表的传统观点进行了无情批判,认为它们过于抽象僵化而脱离社会现实,不能真正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所以,他呼吁社会学家应具备一种"社会学的想象力".这就是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的主旨.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中,米尔斯没有沿着传统社会学思维方式,而是一反常规,独辟蹊径地提出社会学研究者应该具备一种心智的品质--社会学的想象力.在当时,这一全新的思想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对突破社会学理论平面化状况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论霍克海默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启蒙批判早期进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霍克海默成熟的启蒙批判思想全面形成之前,他最重要的理论探索之一就是对实证主义的批判。霍克海默认为,实证主义是一种非批判的思维方式,它和现实社会是一种相互维护和印证的关系;实证主义并非孤立的思维现象,它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现代化状况是密不可分的。霍克海默对实证主义批判理论的缺陷表现为:它被悲观主义沁润,具有抽象性特征,缺乏规范性基础;实证主义批判中所展示的概念特征并不能把霍克海默与康德和黑格尔在唯心主义方面的概念特征明显地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9.
邵笑  曲波 《学术探索》2023,(2):15-21
从历史发生学来看,消费主义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及其意识形态统治,并借由符号再生产机制参与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建构。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危机的集中体现,其结果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日益紧张。只有解蔽与超越消费主义建基的资本主义文明,才能从根本上确立更适合人类生存的文明样态,而历史唯物主义无疑为此提供了最有力的思想武器和最彻底的批判立场。历史唯物主义在对消费主义进行彻底批判的同时也敞开了超越消费主义、重建现代社会的建构路径,即实现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当代重构,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对此展现出了有利于人类文明发展转型的理念原则和实践创新,内在蕴含着对消费主义的当代超越。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哲学观中的社会批判之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新生 《学术研究》2002,3(12):49-53
马克思的哲学观是在对现实生活世界的多重批判中体现出来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所作的政治批判是其社会批判理论中最为外显的部分,对市场经济体系所作的经济批判是这一批判最深刻的内容,而对整个市场经济社会所作的总体性的社会批判才具有更为深远的价值。这是因为,这一总体性的批判以更为全整的人类生活世界为批判对象,是建立在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基础之上的,因而也蕴含着更为本真的哲学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