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对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杜子春》和中国古代传奇《杜子春传》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来探讨芥川在这部作品中要表达的思想主题,从而进一步分析芥川龙之介的创作倾向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2.
《杜子春》是芥川龙之介根据唐代小说《太平广记.杜子春》而写的一篇童话,发表于1920年。当时,芥川陷入了极度的精神痛苦中,借《杜子春》一文表明了自己对绝望人生的希望。通过从作者和历史两方面作考证,提出作品中的老人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而杜子春则象征着作者周围的世界。而作品中老人对杜子春的态度表明了芥川对人生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杜子春》是芥川龙之介根据唐代小说《太平广记·杜子春》而写的一篇童话,发表于1920年。当时,芥川陷入了极度的精神痛苦中,借《杜子春》一文表明了自己对绝望人生的希望。通过从作者和历史两方面作考证,提出作品中的老人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而杜子春则象征着作者周围的世界。而作品中老人对杜子春的态度表明了芥川对人生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芥川龙之介历史题材小说选材的新奇 ,构思的精深 ,完全得益于他深厚的汉学修养和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特别喜好 ,借鉴、移植中国古典小说创作风格与情节成为他早、中期作品的主要基调。作者认为 ,芥川从创作初期的《酒虫》到晚年的《马脚》 ,《聊斋志异》对他的影响贯穿了他创作的始终 ,完全可以说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就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日本化”。  相似文献   

5.
日本“鬼才”文学家芥川龙之介(公元一八九二年——一九二七年)及其作品,对于我国人民来说并不陌生.早在二十年代前期芥川龙之介还在世的时候,鲁迅先生就翻译了他的两篇小说《鼻子》和《罗生门》;一九八二年,我国又新出版了《芥川龙之介小说集》.但是他的一些作品,如《莽丛中》及主要根据这篇小说改编的电影《罗生门》等,却令人十分费解,甚至看后往往觉得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这也许就是因为他的作品大多带有一点“鬼气”的缘故吧!  相似文献   

6.
大正时期,日本私小说充分发展并兴盛。芥川龙之介是当时文坛的重要作家,独特的个性、社会环境以及文坛气候使其对私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芥川龙之介通常被定位为冷静、客观、理性的作家,而他创作的《文友纪事》等充满了“诗的精神”的作品,不仅大大拓宽了私小说的创作领域,也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内心丰富、感情细腻的芥川。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特别是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之一,芥川龙之介则是日本近代堪称“鬼才”的优秀作家,两人的小说创作存在着诸多的共通点。鲁迅的《一件小事》和芥川龙之介的《桔子》这两则短篇小说几乎同时发表于两个不同的文化国度,但其在艺术上存在着较多的相似之处,这主要表现在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和叙事人称的运用两方面。当然,出于不同作家之手的两篇小说也打上了作家相异个性的烙印,文中所描写的主人公感动性质和小说艺术表现手法的不同即是明证。  相似文献   

8.
《酒虫》是芥川龙之介的早期作品,取材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芥川龙之介经过精心构思,赋予了蒲松龄《酒虫》新的时代寓意。比较两篇作品的结构安排、人物设置、创作目的,可以看出,芥川龙之介的《酒虫》意在提倡尊重人性,并借此批判番僧所代表的学校教育对人性的抹杀。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对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有很大影响,后者的多篇小说即从前者取材。本文认为,芥川之《魔术》当受《聊斋志异·崂山道士》的影响,二者间最大的不同是其艺术世界实化与虚化的不同;又由于这一差异而造成各自作品阐释角度“外向”与“内向”的不同;并且,这种不同还有各自个性与经历上的潜在原因。最后,本文分析了这两篇作品因虚实二境的不同在各自创作历程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章炳麟对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1年,章炳麟在上海寓所与前来拜访的芥州龙之分会面。章炳麟对日本民间传说中“桃太郎”形象的批判,使芥川深为震撼。之后,芥川根据这个民间传说创作了小说《桃太郎》。芥川笔下的桃大郎一改民间传说中被日本人崇拜热爱的形象而成为彻头彻尾的侵略者。《桃太郎》之后,芥川又创作了多篇具有强烈反骨精神的作品,这表明章炳麟的日本观对晚期芥州龙之介文学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河童》中的芥川龙之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在短暂的一生中发表了大量的作品,《河童》便是他晚年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对芥川龙之介与《河童》的描述,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河童》中提出的问题做了分析、说明,反映了芥川龙之介对近代社会的不满,表现了芥川龙之介本人苦恼、悲哀、不安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对日本近代文学的影响远远不及同时代的其他中国古典作品,芥川龙之介是为数不多的关注这一作品的日本作家之一.从人生际遇、社会背景、生活环境、悒郁意识四个层面,探究“鬼才”与“留仙”产生共鸣的根源.芥川吸收《聊斋志异》中的有益养分,以主题题材的直接借用和故事原型的浸润性化用两种方式,创作《酒虫》、《仙人》等经典作品,为自己的创作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将军》属于具有反侵略意识的战争小说,它是由ABCD四个文本组成的故事组。《将军》本身无文字,它是一个总体性的效果文本。芥川龙之介所著《中国游记》一书可视为B文本的延伸,它集中谴责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在这四个文本中有一个无处不在的行动素N将军。《将军》的主题思想是,通过描写N将军对日本部队的巧妙指导,表现了日本士兵的愚忠,展示了中国侦察兵的牺牲精神,暴露了日本军营文化的粗俗,谴责了日本青少年接受愚忠思想时的不自觉,从而把忠实执行军国主义路线的日本军人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欣赏小说那近乎荒诞的描写时,读者的思想也自然发生倾斜,从而认识到军国主义的危害。作品的思想倾向暗传于叙事之中,这是芥川龙之介叙事艺术的精要所在。    相似文献   

14.
芥川龙之介创作中的现代主义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现代著名的中短篇小说家,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之一。他的创作突破了日本近代文学传统,是日本现代作家中最早表现出现代主义意识的作家。日本评论家中村真一郎认为:“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反映人们错综复杂的思想意识。当我们阅读他的全部作品或是他的一部自选小说集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接近于西欧二十世纪的作家所刻画的复杂的内心世界。” (《芥川龙之介介绍·芥川龙之介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题材作品群是笔者自己提出的一个概念,指芥川作品中根据中国历史传说和古典小说改编、翻案而来,或者以现代中国为背景创作的那部分作品。本文对其思想倾向进行了专题分析。  相似文献   

16.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题材作品群是笔者自己提出的一个概念,指芥川作品中根据中国历史传说和古典小说改编、翻案而来,或者以现代中国为背景创作的那部分作品。这些作品的产生是中国古典文化(文学)浸润芥川且深入骨髓的生动表现。  相似文献   

17.
冯梦龙改编汤显祖的名剧《邯郸记》为《邯郸梦》,收入《墨憨斋定本传奇》.冯梦龙通过改编文本,表达了崇北尊古的曲律观,并以此来规范传奇创作,《邯郸梦》改订的曲牌范式虽没有被曲家编订曲谱时采纳,但也不可完全否认其定曲体的文体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田发宽 《中南论坛》2010,5(1):85-86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素有“鬼才”之称。在短短十几年间,创作了小说、评论、随笔、诗歌、札记和游记等大量有分量的作品。他的早期作品以历史小说为主,《地狱变》就是其中的一篇成功立作,作家以血淋淋的惨厉笔墨揭露了封建领主骄奢淫逸的罪恶和下层人的悲剧命运。本文分析《地狱变》中主要登场人物画师良秀的性格特征,从而更好地解读悲剧故事产生的由来。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一生中,非常注重和赞扬优秀的日本文学,他曾经翻译过多种日本小说和文艺理论著述,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就是其中之一。一九二一年夏天,鲁迅先后译出了芥川的代表作《鼻子》和《罗生门》,登载在北京出版的《晨报》上。芥川龙之介(1892—1927),这位被称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鬼才”,是大正(1912—1926)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一九一三年二月,他就读于东京帝大英文系时,与友人一起重新出版了两起两落的帝大同人杂志《新思潮》,后来他和菊池宽、久  相似文献   

20.
《鼻子》是芥川龙之介的成名之作。在1916年一经发表就受到了文学大师夏目漱石的大力赞赏,借此芥川顺利登上文坛。《鼻子》取材于中世纪故事,利用内供这个悲喜剧演员,将作者内心的苦恼幽默诙谐地表现了出来。可以说《鼻子》是在现实生活中顽固拒绝表白心意的芥川将现实生活中地苦恼表白出来的作品。文章即从现实生活中芥川的亲身经历入手,去探讨《鼻子》中所包含的芥川的苦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