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嘉庚先生致力于新加坡的华校建设、华文推广,他的精神和行为影响了一代代的新加坡华人华侨.孙炳炎是新加坡第一代"落地生根"华人华侨的代表,对新加坡华人教育在式微中得以保存、华人文化得以存续发展有自己的贡献.他是嘉庚倾资助学的受益者,也是嘉庚精神的追随者.他践行嘉庚精神,不仅继承了陈嘉庚先生兴资助学传统,更继承他的中华意识和对华人话语权的维护,对促成海外中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华文报纸历来是研究华人社会的重要资料,新马地区的华文报刊上每天都有大幅版面刊登讣告,新马华人通过报纸登载讣告"昭告天下"丧事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丧葬文化。作为一种极为特殊的文本,其在形态和内容上都涵盖大量的信息,通过对讣告文本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窥探战后转型期新马华人社会文化尤其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调适。  相似文献   

3.
围绕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阐述作为跨界民族的泰国北部的云南华人的历史及其现状,本文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宗教信仰等方面考察他们的日常生活。笔者认为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泰国北部云南华人的文化认同是多层次的,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依然还比较强烈。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华裔文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其文学作品中的华人形象历经了一系列的变化,即从最初的定型化、刻板化的“他者”形象到转型后的归化、认同美国化的形象,再到多元文化中华裔自我建构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在中巴政治、经贸关系稳健发展的基础上,中国软实力在巴西不断提升,中巴在文化、教育、环保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中国吸引力与影响力增加,中国国家形象得到改善.其中,巴西华侨华人在中国软实力提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在巴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中巴文化交流;展示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介绍中国发展模式,促进中巴经贸交流;理解和支持中国国家方针政策,宣传中国和谐外交政策和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增进中巴政治理解与互信.我们既应该重视也应该巧妙地运用华侨华人这一资源,努力构建中国、华侨华人和巴西三方共赢的局面,提高中国的影响力和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6.
依据对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印尼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探讨印尼华裔青少年一代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问题.研究表明,所调查的印尼华裔青少年均已完全认同印度尼西亚国家,但是印尼长期推行歧视、排斥华人政策极大地挫伤了这种感情归属.他们有着强烈的华人身份认同意识,对融入印尼当地社会持积极的态度,并期望与印尼主体民族拥有同等的待遇.印尼华裔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政策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支配作用.印尼瓦西德总统、梅加瓦蒂总统实行的多元文化政策,使印尼华裔青少年国家认同和华人身份认同意识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进程改变了华侨的生存状态,从而对他们的生存身份产生了新的影响,对他们的身份归属和文化认同带来新的特点。过去,华人侨居或移民海外一般是为了逃难,如躲避战乱或灾荒,逃避政治迫害;现在,华人侨居或移民海外往往是因为正常的经济交流、贸易活动和技术移民。过去,许多国家要求华侨华人完全接受居住国的文化;现在各国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侨民的多元文化性质。过去.华侨华人不是落地生根,就是盼望落叶归根;现在,他们却在两种文化之间自由游弋,成为不同文化之间联系的天然纽带。过去,华侨华人对祖国的感情更多地是基于祖国的积贫积弱而盼望中华民族的复兴;现在,对祖国的感情更多来自对祖国蒸蒸日上、繁荣发展的自豪感。  相似文献   

8.
追溯中国人移居泰国的历史,探讨1945年以来中国移民如何通过同姓宗亲这一传统观念为凝聚力建构网络关系,考察泰国华人宗亲组织的发展脉络及活动情况,讨论宗亲组织在华社所发挥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功能,认为在华人高度认同泰国的情况下,宗亲组织适应侨社变迁的现实需要,致力于聚合、组织华人,维系华人独特的传统习俗,有助于增强华人次族群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9.
对早期(1819~1912年)新加坡华人族群的内部关系所进行的考察显示,方言、服饰等虽然是新加坡华人族群内部进行区别和认同的最明显表征符号,为华人族群帮权结构的塑造提供了可资利用的“工具”,但其并不能与所表征的群体建立唯一且确定的联系.新加坡华人族群内部特别是社会底层的互动充满了张力,密切的交流、接触和互动是新加坡华人族群内部关系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土生华人指华人移民和本地马来亚人结合的后裔,是新加坡社会中十分重要的群体,拥有独特的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有着密切联系。在族群认同上,他们一方面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自成体系,与其他华人移民群体相区别。迫于殖民地艰难的生存环境,土生华人族群迫切希望通过支持中国革命建立一个强大的政府来保卫海外华人的权益。在辛亥革命期间,他们筹集资金、宣传革命,提供后勤保障,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做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华人管理者价值观取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实证对比研究,分析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华人管理者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及其差异与特征,以及华人管理者与非华人管理者价值取向的区别。作者提出:海外华人管理者比大陆华人管理者对中国传统价值观持有更显著的认同感;年轻一代华人管理者与老一代管理者的价值观有显著的差异;华人女性管理者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比男性显著,但她们却更易接受异质文化;非华人管理者对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度虽大大低于华人管理者,但一般不持反对和否定态度,说明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融合  相似文献   

12.
华人企业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内外广为传播和延续的成果之一,其文化渊源主要来自中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价值观、华人居住国的本土文化三个方面。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华人企业文化中的比重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在华文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华文企业文化的研究与教育在华文教育内容体系中却处于缺失状态。当前,应从加强华人企业文化研究的支持力度,将华人企业文化的研究成果编入教材,对华文教师作系统的有关华人企业文化的教育与培训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华人企业文化研究,并将其纳入华文教育内容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3.
华人企业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内外广为传播和延续的成果之一,其文化渊源主要来自中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价值观、华人居住国的本土文化三个方面。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华人企业文化中的比重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在华文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华文企业文化的研究与教育在华文教育内容体系中却处于缺失状态。当前,应从加强华人企业文化研究的支持力度,将“华人企业文化”的研究成果编入教材,对华文教师作系统的有关“华人企业文化”的教育与培训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华人企业文化研究,并将其纳入华文教育内容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4.
移民报刊在移民群体文化认同构建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华人报刊《华美周刊》与《华美周报》为文本比较对象,通过对两份报刊相关华人社区与主流社会关系、华人群体与祖籍国及其文化之间关系的报道分析,揭示了这一时期美国华人文化认同从"隔离"到"融合"的转变。研究表明,移民群体认同构建不纯粹是文化性的,也是该群体对主流社会对其边缘化程度的主动性或被动性反应。  相似文献   

15.
略论东南亚华族的族群认同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二战以后 ,东南亚华人的国家认同 ,逐渐从认同中国转为认同于当地 ;其族群认同也从认同于中华民族转为认同于华人族群。各国华人的族群规模、经济实力、凝聚力 ,以及当地国政府的华人政策的不同 ,其华人族群认同的发展过程和走势也各不相同。但总体趋势是融合于当地社会 ,或作为族群之一构成当地国家民族的组成部分 ,或是同化于当地主体族群。他们作为东南亚人 ,在今后很长时间中仍将保持强弱不等的华人族群认同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华人宗教与“华人经济”的共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人的传统宗教活动的诸多特征与"华人经济"的形成有一定的联系.华人传统宗教与"华人经济"具备相似的特征,相互影响,并遵循相似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7.
依据对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厦门集美)印尼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探讨华文教育断层30多年的印度尼西亚华裔青少年一代的汉语言使用与华人身份认同问题。调查表明,虽经数十年的严厉禁止,他们在印尼仍有一个汉语言文字的环境;他们程度不一地具有汉语方言的能力,是具有双语或多语能力的语言使用者;他们对汉语言的使用及认同与华人身份的认同意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泰国阿育他耶水上居民的宗教信仰具有多层区分性和融合性的特点,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阿育他耶的华人和泰人在长期的接触中磨合、互动,体现出三个层面上的文化认同:华人对东道国文化的认同;华人对母国文化的认同;华人和泰人对新生本土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短篇小说<安乐乡的一日>通过一个华人家庭在美国的生活表现了华人所负载的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冲突和斗争.在美国的主流文化中,脱离中华母体文化的华裔已经被边缘化为"他者".他们既无法得到移民国家(本文指美国)的认同,又由于时空的疏离而与祖国有着隔膜的尴尬状态.因而,对于身份的焦虑、对于文化身份的追问与认同渐渐地成为海外华文文学描写和深层挖掘的主题.笔者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手来探析华裔的身份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新加坡华人的龙牌崇拜初探 --兼与祖先崇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牌崇拜是普遍存在于新加坡华人社会的民间宗教信仰形态,它大致可分成集体龙牌和私人龙牌两大类,体现和承载了新加坡华人社群、社会的认同意识。龙牌象征意涵的转化蕴含着中华文化的脉络。龙牌群的不同组合方式,旨在密切新加坡华人的人际关系。龙牌崇拜与祖先崇拜在外观和社会功能等方面有所不同。龙牌崇拜有助于加强新加坡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有益于促进华人社会的聚合与团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