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网络文学创作主体"自我与社会的统合,"由社会知觉、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三大维度构成。网络文学,以其有异于传统文学的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去反映社会,从其作品中较明显地折射出创作主体在统合人格方面存在着特殊性:在社会知觉上,存在有负性情绪引致的社会认知的偏差及归因偏差;在社会交往上,突出地体现出真诚原则、交互原则和情境控制原则;在社会适应上,其创作动机及创作题材都显示出其较弱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网络创作主体应注重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提升自我的健康人格品位。  相似文献   

2.
党和国家话语体系中,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话语经历了生成、提升与转折的过程。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治理"话语全面取代"社会管理"话语,话语的转变反映的是执政理念的深刻改变,社会治理创新将不断走向多元化治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论域中的"社会治理"内涵首先是公共服务,这是重点,其次才是社会规制。  相似文献   

3.
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有赖于社会治理模式的探索与创新。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的社会团结思想对探讨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养分。文章吸收这一思想中"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的核心观点,探讨社会团结与社会治理的契合性。按照社会团结的意识特征、分工特征、规范特征、组织特征四个要素,考察了当下我国社会治理模式现况,认为其具有"机械团结型"治理模式特征,还需要从强化服务意识、深化主体分工、完善治理规范、发展社会组织等方面,实现向"有机团结型"治理模式的治理转型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探讨了社会资本理论的三个问题:(1)关于社会资本概念的发展轨迹。认为其经过了从微观到宏观、从批判性概念到建设性概念、从社会学、经济学范畴到文化、道德范畴、从私人产品到公共产品的发展过程;(2)一个社会的特定社会资本形式到底如何形成?认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能局限在社会资本理论本身来寻求解决;(3)社会资本理论的创新性何在?对其理论价值如何进行评判?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再探讨,期望对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治理走过了辉煌的发展历程。新中国的社会治理,一方面,就其价值导向而言,经历了建立革命化的新社会,由追求共同富裕,经过建立市场化社会,到"以人为本",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变迁历程;另一方面,就其基本内涵而言,则经历了动员群众参与,由打造社会治理多元主体体制,经过夯实社会治理多元主体体制,到和谐社会建设,再到共建共治共享的变迁历程。这些都汇合成了滚滚向前的历史洪流,有力推动着中国社会迈向伟大的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是党和国家在治国理念和思维上一次重大的转变,是治国方略总体思想的新提升。理念上的变迁就必然要求新的路径建构。文章通过对"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一字之差的内涵解析,指出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最后,对我国未来社会治理的路径发展进行了思考:加强现代化公民社会建设,为社会治理创造坚实的社会基础;转变政府职能,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加强社会治理机制建设,以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水平;推动社会治理的制度化和法治化,完善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四民原则"就是地方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应坚持"民本、民权、民生、民享"。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中还存在诸如行政观念转变不足、治理目标偏差、公民参与不足和法律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以民为本、民生为重、赋权于民与民有所享是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价值导航,也是摆脱与改善我国地方政府现存治理困境所应秉承的理论原则。基于此原则,政府行为价值及结果应最大限度反映民众利益诉求、赋权于民,并最终实现民有所享的多元治理格局。而地方政府一系列制度创新举措也证明我国社会管理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步入消费社会。当整个社会从以生产为主导转向了以消费为主导时,"性"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领域,在这一社会形态的转变中也呈现出更加异彩纷呈的变化。卖淫嫖娼现象从古代的宗教卖淫时期开始到近代,再到建国后,进入消费社会以后,从卖淫嫖娼状况、功能到态度等多个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尽管这些变化人们的评价褒贬不一,此现象的存在无论我们多么不情愿,但也无法回避,因此对该现象的治理问题被提上日程。本文认为,在采取的策略上,宜"疏"不宜"堵"。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对卖淫的适度管理,可以说是过渡性的中期目标。  相似文献   

9.
运用规范分析和实例分析的方法,对信息社会与公共行政的新模式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变迁,主要从改变原有的经济形态、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息形态、公共行政管理部门的组织形态等方面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提出挑战;为回应这些挑战,公共行政模式可以从公民参与到开放民主、从社区建设到和谐家园建设、从信息公开到信息共享、从层级治理到网络治理等发展路径出发,探索信息社会条件下公共行政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存在着高度的关联性,在创新社会治理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四大战略任务,即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社会工作都可以有效介入并从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为落实以上目标,大规模开发社会工作服务人才、大力培养社会工作管理人才、加快培养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
社会建设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和社会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导向,从社会建设的和谐理念出发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必须高度重视发挥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学会和掌握用社会工作理念和专业方法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吸引大量的社会工作人才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社会工作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再论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有其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 ,即阶层结构类型一般会从金字塔型走向橄榄球型 ,阶层分化依据一般会由无形资产转向有形资产 ,阶层分化过程一般会从分化型分化走向整合型分化。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也有其一般性与特殊性 ,即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既遵循其一般规律又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3.
社会结构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社会和谐是当代中国在从旧式现代性转向新型现代性的过程中凸显出来、迫切需要解决的时 代性课题。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和体制改革导致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革,而社会结构的状况又直接体现了社会 关系的状况,构成社会稳定、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结构与社会和谐具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构 建合理的社会结构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社会和谐源于社会结构,特别是社会阶层结构的协调和整合;另 一方面,社会更加和谐目标的实现,又会进一步促进合理的社会结构的形成,二者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和正常运行的基本原则之一。社会保障作为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它确保机会公平 ,保证起点公平 ,维护过程公平 ,缩小结果的不公平。为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 ,有必要从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 ,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 ,理顺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和完善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非身份化是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特征之一,非身份化具体表现为户籍身份、编制身份和单位身份的非身份化。户籍身份的非身份化正在经历从外围到核心、从操作层面到制度层面的发展过程;编制身份的非身份化在外延和内涵两个层面同时推进;单位身份的非身份化既根源于或表现为单位自身的变化,又根源于或表现为单位与个人关系的变化。非行政化是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又一特征,非行政化是指行政级别在阶层分化中的轴心地位出现了非轴心化的迹象或趋势,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体制内改革和体制外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社会理想.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其助人自助,维护人的尊严,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内涵,所体现的是一种和谐价值观.社会工作者广泛、深入地推进社会服务,有利于营造人人参与、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关系.社会工作组织在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协调作用,维护了政府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具有科学化、人性化、柔性化的特征,有助于避免或化解许多社会矛盾,形成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和谐人际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的视野里,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结构理论是紧密连在一起的。社会发展的深刻阐释,正是得益于社会结构的科学分析。马克思研究东西方社会发展,特别注重其结构性考察。正是通过对东西方社会结构及其原因的比较分析,马克思不仅深化了对社会发展的原有认识,而且形成了对东西方社会发展差异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由于社会结构是由人的活动关系造成的,因而要加快社会发展,就必须在人的活动关系和活动方式上实现新的调整与转换。首先是经济形式的合理选择,即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处理好两个结构性问题:一是商业化与市场化,二是商品经济结构的常态与病态。其次是交往形式的持续扩大,即增强社会结构的开放程度,合理应对全球化。  相似文献   

18.
实现社会公正,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生活理想,也是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设定的发展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公正的缺失,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本文从社会公正缺失入手,结合当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列举相应的措施,论述如何坚持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该文借助于经典社会学理论,对我国的社会分层结构、社会资源的阶层分布以及社会流动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缺乏中间阶层优势、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合理,以及社会流动调节机制的弱化,成为社会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多元共生、开放、回应与同构的趋势中,中国社会转型与西方社会转型因社会主义制度因素的嵌入而具有非同源性,但中国因工业化、现代化的使然,仍引发了社会结构的重构和具有现代性特质的社会分化开始,并凸显出我国传统的政府与社会高度合一管制模式的内生性冲突。因而在社会转型情境中建设和谐社会,不仅需要重设动力机制、社会机制,而且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制度安排还需要建立一套不断完善的社会机制链才能持续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促进与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